張桂蓮 張海清 唐啟源
摘 要:科研創新能力是衡量本科生綜合素質的核心要素,農科作為高等農業院校的優勢和特色學科,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如何激發農科類本科生的科研意識,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高等農業院校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本文分析了農科類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加強農科類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幾點意見,并從管理機制、激勵機制和學術氛圍方面提出要建立有益于農科類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機制。
關鍵詞:農科類本科生 科研創新能力 培養途徑 有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a)-0247-02
《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各高校要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農科作為高等農業院校的優勢和特色學科,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實踐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對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農科類大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形成創新思維,而且有助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如何激發農科類本科生的科研意識,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高等農業院校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受到廣大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1 農科類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1 科研項目創新性不強
近年來,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開展的科研項目多,但真正有技術含量、具有創新性的項目不多,許多科研項目周期短,沒有廣度和深度,創新性不明顯。
1.2 經費投入不足
科研能力的培養,不管是任何科研訓練和實踐,都要有一定的經費支持,特別是對農科類本科生所進行的自然科學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儀器設備和經費。但從目前來看,高等農業院校在本科生科研經費投入上不足,很多農業院校還沒有建立起專門面向本科生科研的專項經費,即使有設有專項基金,但資助額度也較小,不利于科研項目的開展。
1.3 科研管理機構不健全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農業院校還沒有建立統一本科生科研管理機構,本科生科研活動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基本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有些農業院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動只是社團活動的一項內容。其次,本科生科研工作的涉及面較廣,程序較為復雜,但目前參與管理本科生科研活動的人數少,且多由院系教學管理人員或社團管理人員兼任,對科研項目不了解,無法從專業和教學的角度去考慮,使得本科生科研活動水平難以提高。
1.4 現行教學體系不合理
當前,我國大多數農業高校在本科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主要體現為課程設置不夠合理,低年級本科生課程較多,基礎知識學習任務較重,仍舊忙于“被動”學習;其次教學管理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論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上,而對直接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實驗教學、認識實習、生產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等實踐環節的教學要求低,使得教學過程不能體現研究性特點。學生在校期間花了很多時間去應付考試,參加科研創新活動的時間非常少,對科研活動也不重視。
1.5 激勵機制尚未形成
激勵機制是推動本科生科研創新活動深入發展的重要制度基礎,學校應鼓勵學生通過發表論文、評獎、申請專利、轉化效益等來衡量科研創新活動成果,形成學生科研創新的激勵機制,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目前許多高校的科研創新激勵機制尚未真正形成,妨礙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2 農科類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2.1 結合導師制,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培養科研創新能力
利用農科類老師科研課題多,經費充足,從大學新生入校即選配導師,鼓勵學生盡早參與導師的科學研究,在學習必要的基礎課后,即結合導師課題進入科學研究階段,學習科學研究方法與技巧,鞏固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
2.2 利用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培養科研創新能力
培養創新性人才,為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積極貢獻,是當今大學的立校之根本,也是當前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2006年11月,教育部啟動了“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計劃”,旨在探索和建立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進行以本科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強調實驗過程中的自主性學習,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設計,加強思維和方法訓練,力爭培養一批具有潛力的拔尖型創新人才。目前,培養具備科研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當前高校教育的主旋律。以“教學研究型大學”為定位目標的湖南農業大學一直注重大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近年來結合國家、省、學校和院設立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鼓勵學生成立科研興趣小組,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申報科研創新基金。例如以農學院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2007級有5個科研小組、2008級有5個科研小組、2009級有5個科研小組、2010級有4個科研小組,2011級有6個科研小組,2012級有5個科研小組申請得到了學校和省教育廳設立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通過以項目為引導,進行實驗教學,科研與實驗教學互促,從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都由學生具體負責,教師起到咨詢、指導等作用。通過團隊合作完成項目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實踐能力,科研能力,綜合提高學生創新素質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2.3 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
實驗教學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牽涉到理論、生產實踐、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科研素質必不可少的極其重要的環節。傳統的實驗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全部的教學設計都要圍繞“教”而展開,學生的“學”限定在教師的“教”之內。在這樣的實驗教學環境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一定限制,無法形成創新思維、創新意識,也不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發展。因此,必須要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培養科研創新能力為主線。例如:以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實驗教學圍繞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實行分層次教學,實施“厚基礎、寬口徑、適應廣、能力強、素質高”為基本內容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實踐技能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實驗教學中構建了傳授知識、運用提高、研究創新的“一體化、三層次”實驗教學新體系,在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endprint
2.4 產學研結合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
產學研結合培養,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模式,產學研結合可給老師提供一個實踐教學的平臺,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直接實踐的機會。多年的實踐證明,在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方面,產學研結合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以湖南農業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根據社會、企業對人才知識和能力結構的需求,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為目標的主線,先后與隆平種業、金健種業簽訂了產學研合作項目,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校企聯合指導既解決了企業中的一些技術問題,減少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為學生的就業開拓了新的渠道,鞏固和發展了校企關系,實現了學生、學校和企業“三贏”。通過在企業實習,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實習,在實習中創新,培育出一批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強,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需求的高技術人才。
3 建立有益于農科類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機制
3.1 建立有益于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管理機制
為了加強農科類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農業院校可建立專門的組織和管理機構。例如:在學校學術委員會下設置“大學生科研創新指導委員會”,委員會可由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企事業代表組成,負責大學生課外科研和創業項目的評定、審核和監督指導。學校計財處負責科研經費的管理,校團委、學生會等負責學生科研檔案的管理及其他組織和協調工作。
3.2 建立有益于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激勵機制
農業院校應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積極性,應將教師個人科研與參與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納入同一層面上加以考核。在適當的范圍內,可以要求教師必須完成一定量的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任務,也可以將指導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作為教師職稱評定的指標之一。同時,對于教師和學生在科研創新方面獲獎或公開發表論文,學校應適當地給予獎勵。
3.3 建立有益于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科研創新平臺
加大實驗設施投入,實行開放式管理,發揮實驗室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中的作用;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實行產學研結合,強化本科生的實習教學環節,切實促進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科研創新能力。
3.4 創造有益于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學術氛圍
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和參加各種級別的各類競賽;定期舉辦科技活動節,展示大學生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對科技成果進行評比和交流,為大學生創造展示科研成果的舞臺,而且促進了科學文化的交流;組織學科論壇,定期邀請校內外的專家或學者到學校舉辦學術報告會和學術討論會,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學科發展動態;在學校原有的學術期刊上開辟學生科研成果專欄,加強學術交流,拓寬交流平臺,保障大學生科研創新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孫璨,姜軍,楊彥鑫.以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目的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與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4(4):74-78.
[2] 尹蓉蓉.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研究初探[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3):102-105.
[3] 任成龍.論科研實踐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0(1):48-51.
[4] 畢保良,陳穎,呂霞,等.本科生參與科研的途徑及建議[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 2011,5(5):87-91.
[5] 張雪梅.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0):31-32.
[6] 褚超美,朱堅民.產學研合作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1):72-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