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紅
6月2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了今年第二批少兒出版物質量檢查結果,太白文藝出版社等10家出版單位的10種少兒圖書的編校質量為不合格。總局依據相關規定,對上述10家出版社分別處以警告的行政處罰;并責令10家出版社全部收回不合格少兒圖書……這些質量問題確實令人汗顏,令出版社自省。
從2013年實行“出版物質量保障年”到2014年的“出版物質量專項年”,都表明總局對出版業從以數量規模增長為主向以質量效益提高為主轉變的態度,以及對出版質量問題決不姑息嚴懲以怠的決心。
據統計,被總局公布的不合格圖書質量問題主要集中在一般性字詞差錯、不符合相關標準的文字差錯及知識性、邏輯性、語法性差錯等內容方面。這些錯誤看起來只是編輯業務中的初級錯誤,卻又為何屢犯不止?這值得出版人深思。
圖書質量問題,說到底是編輯的職業素養優劣的體現。編輯工作是整個出版環節中的首要工作,是整個圖書質量體系的首要保障。能否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重大選題報批制度等規章制度,直接決定著圖書的質量問題。而書稿的審讀報告撰寫工作,既是對編輯審讀工作的體現,更是提高出版物質量問題的重要保障。
之所以談到書稿的審讀報告撰寫,是因為,于出版社而言,審讀報告在整個出版流程中,價值重要卻形式簡單,甚至流于形式。
如果說編輯工作是一件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審讀報告的撰寫則可以比喻為裁縫手中的“尺子”與“剪刀”。書籍這件“衣裳”的得體與否、靚麗與否、出彩與否,恐怕與“尺子”和“剪刀”的精準與否密不可分。一部書稿,是否能從一部好的書稿成為一本優秀的圖書,一份精準的審讀報告是必不可缺的。
書稿的審讀報告撰寫工作,要避免兩種形式:一是千篇一律,形式單一,形同八股,具體為“主要內容、價值意義、無政治問題、同意發稿”等文字,按照既定程序填寫內容。二是復制粘貼、內容空洞、毫無見地,只從書稿電子文檔中復制一些相關文字,尤其是現在出版社使用ERP系統填報選題,更是便于從選題申報到初審、復審、終審,每一個審次都從上一審次中復制相關文字,敷衍了事,走走流程,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不能言之有物,提出個人見解。
編輯對文字的雕琢加工,對書稿的謀篇布局、思想把握,甚至于個人的職業精神與價值體現,都濃縮于短短數百字的審讀報告中。筆者認為做好書稿的審讀報告撰寫工作,主要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點問題的審讀,主要包括書稿的政治導向、歷史問題、民族問題、法律法規問題以及特殊問題。凡是涉及這些問題的,都要慎之又慎。二是文字內容的問題,包括語法、邏輯、常識等。要修煉編輯基本功,不犯低級錯誤。三是學術思想的審讀。這就需要編輯能具有某專業的學科素養和研究能力,了解專業的研究現狀,能對書稿的價值、意義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精準的審讀意見是編輯工作的基礎,能給作者開出良方,能給作品對癥下藥,能使書稿質量提升,能使作品錦上添花。對于復審、終審準備放棄的書稿,初審能否眼光獨到、力挽狂瀾,將書稿的重要價值盡量發掘,拭其塵土,濯其光華;而對于初審輕易放行的書稿,復審、終審能否犀利深入、中其要害、一針見血、為其排雷……審讀報告對于一件作品能否問世或是提升其價值,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偠灾?,好的審讀報告,能給整個編輯工作給予有效指導;好的審讀報告,能成為有效提高圖書質量的重要保障。
從小處著眼,審讀報告的撰寫工作是編輯的業務培養問題、能力培養問題,其蘊含了編輯的政治敏感、文字功力,體現了各審次之間的層層遞進、不斷修正,直到書稿成為作品的那一華麗轉身;從大處著眼,則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出版社的人才培養問題、主體隊伍問題,編輯過程中體現的嚴謹、細致、科學、規范均直接提升了出版社的業務水平,影響了出版社的生產力和品牌力。
(作者系出版參考雜志社副社長、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