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煥起
審讀報告是實施圖書選題的具體步驟和進行稿件加工整理的前提條件,也是圖書出版過程中最前端的質量把關口。保證圖書質量對出版社而言,不僅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更是一種使命。但是出版企業在加強質量管理與促進經濟發展發生沖突的情況下,淡化了這一重要的圖書質量保障環節,讓審讀報告流于形式,甚至是缺失。正是出于這樣的觀察擔憂,同時也是積極響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開展的“2014年出版質量專項年活動”,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與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聯合主辦了2014年度全國優秀審讀報告評選活動,旨在為我們出版企業從數量規模增長向質量效益轉變找到一個切入口,使其成為出版企業提升圖書出版質量,打造出版品牌的一個極其務實的抓手。
2014年度全國優秀審讀報告評選活動于5月啟動,截至7月中旬評選資料收集結束。組委會不斷收到來自出版集團或出版社的反饋信息,大家都給予了活動極大的肯定與支持。在組織評審的過程中,各評審專家在評審會上更是表達了參加這個活動的激動心情,并充分評價活動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
作為承辦單位,出版參考雜志社也希望通過組織這樣的活動為出版業服好務,為出版業貢獻我們的微薄力量。當然,我們更希望能把活動組織好宣傳好,使這項活動成為一個品牌,一個標桿。
接到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來的紅頭文件,赫赫大字印著關于舉辦首屆優秀審讀報告評選活動征稿信息。先是未反應過來,再定神確認,果然如此。在還沒有深入思考其中意義的時候,我已經為此舉頗感欣慰。欣慰的是,幾十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出版界各種評優評獎活動名目繁多,評選項目有選題的、欄目的、裝幀的、營銷的、印制的,還有評編輯人出版人的,不可謂不齊全;評選機構有政府的、協會的、群團的,以及企事業單位的,不可謂不精明。各種評優活動,總體來說是很好的,發揮了自身的引導作用。但細細盤點發現,仍有疏失,就是忽略了對編輯審讀報告的關照,沒有設計推出關于評選優秀審讀報告的。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領導和團隊的作為,不能不說是個創舉,開了一個好頭,也帶了一個好頭。當然,活動得到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批準和授權,顯示了政府的辨識力和權威性。
當我有幸應邀榮任評委并參與這項活動,經過實際審閱材料,與業界專家切磋交流,真正咀嚼其中滋味后,起初的欣慰即發酵為個人更多的感想和心得。《出版參考》的編輯約我寫出來,恰好可以就教同仁。
審讀報告不能小覷
眾所周知,我國的出版業轉型之后,市場化成為主導力量。近年來傳統出版社又面臨嚴峻的新興介質特別是網絡媒體的挑戰,重視選題策劃重視內容創新重視讀者口味需求,絕對是對的,因為生存壓力與內容要素大于天。沒有好的精明的創意和策劃,沒有辛勤而富有成效的組稿,圖書、刊物就沒有存在的前提,一切都無從談起。問題是,一種傾向掩蓋了另一種傾向,忽略了出版物,尤其是書稿和內容的編輯審讀加工環節。誰都沒有說審讀加工不重要,也不可以這樣說,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出現“抓大放小”的做法。“大”即選題策劃,“小”則是案頭。各出版單位在經濟效益驅動與壓力下,樹立的樣板多是創利英雄,銷售狀元,獲獎大戶,而審讀與加工排在了末尾。普遍的是嘴上說重視,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概言之,重策劃輕案頭是個不爭的事實,其結果是審讀報告環節掩蓋在其他諸環節特別是選題與策劃的光環里,黯然失色。
我們說,有責任的出版人、編輯人不能小覷審讀報告。審讀報告是編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是選題策劃打頭,審讀報告斷后。到了審讀報告的環節,編輯工作才算終結。重視顯性光鮮的東西,忽視隱含幕后的角色,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但是,審讀報告再輕再小也很重要,況且它不輕更不小。
首先,報告標志“選擇”的落實。選擇,是編輯業務的本質要求。一個選題或者一部書稿,能不能出版,不是簡單選題策劃和論證會可以決定的,當選題列入出版計劃和書稿進入編輯程序后,其“生殺權”,即選擇的權利便理所當然地移至編輯的審讀。如果整體達不到出版水平,可以整體否決;如果局部達不到出版標準,由審讀提出退修,是編輯責任的應有之義。而修改與完善的工作是審讀之后的加工。只有編輯通過審讀的評判和鑒別,決定稿子可用,并完成后續修改,選擇才真正落到實處,一部合格的、優秀的圖書才可以付梓“問世”。當然,在實踐中,有出版單位將審讀與加工合二為一,糅合一體。做法上的分也罷合也罷,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有審讀報告形成后,選擇,才最終落地。
其次,報告承載編輯活動紀錄。選擇的落地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會留下“痕跡”,痕跡就是“立此存照”,就是一個選題一部書的“史記”。通常講編輯工作重要。怎么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編輯的審讀與加工,包括三審,選題價值的研判和確認,書稿的科學性、學術性、閱讀性、藝術性,以及各個方面的出版因素都將通過審讀報告的形式記錄下來,并且包含修改加工的編輯含量,這個選題和這個書稿為什么可以出版,怎樣出版;或者不能出版,以及經過了怎樣的處置才得以出版,其中來龍去脈,個中緣由,不能空口無憑,都要言之鑿鑿,都要通過記錄的環節表明出版者的責任和意義。
再者,報告體現編輯的價值。業界有俗語,“編輯為他人作嫁衣”,指的是為書稿作者,學者、作家、藝術家、科學家,總之為出版物的原創者服務。這是對編輯工作狀態與屬性的形象表述,是有道理的。但必須看到,本質上編輯工作也是一種創作,是一種隱含在原創之下,不為人知,默默耕耘,發揮評判、品鑒、修改、完善的再創作功能和價值。每一位友善正直明理的原創作者都承認并感激編輯的這種無名英雄作為,他們隱形自我、奉獻智慧、成就書稿。只有讀過編輯的審讀報告,才可以看到這種工作的重要性和再創作的偉大:原本屬于作者光榮的一部著作,其原始創作尚有如此這般的捉襟見肘,甚至硬傷,是有了編輯的才智,才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光鮮的嫁衣是編輯裁剪的。
最后,報告折射編輯水準與責任。編輯的勞動猶如巧手裁縫,其創造力和貢獻,既是整體編輯工作的記錄亦是個人專業水準、文化素養、文字和審美功夫,包括責任心事業心的體現。一部審讀報告可以清晰地、完整地折射一位編輯人的業務品質。藝術上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說。實際上,審讀報告亦“報告如人”,或犀利銳氣,或溫而敦厚,或贊嘆激賞,或扼腕痛惜,殷殷之心及其修養積淀皆在字里行間。
重申審讀報告的意義
審讀報告的意義可能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溫故而知新。疏失的東西被撿拾回來,剝去附著的東西,還它應有的色彩,重申審讀報告的意義,首屆評優活動功不可沒。實際上,不管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圖書出版(期刊報紙媒體亦如是)作為產品形態,它們是一個整體。本人一直認為并在很多場合強調,書籍是一件作品,猶如一件藝術品,有特定的豐富多樣內容,有裝幀設計的美妙形態。它們是緊密融合一起的,生產制作的過程,也是一件作品的創作過程,而購買和閱讀書籍就是一次愉悅的鑒賞活動。從這樣一個視角看,可以形象地說,圖書選題策劃的前提性工作,好比藝術師在紛繁的石料中發現一塊優質的璞玉。璞玉再好也是璞玉,同理,再好的選題也是璞玉。選題和選題策劃,包括組稿的價值是選擇和提供了優質璞玉,這個工作非常重要,但不是全部。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雕琢與打磨是藝術創作的重要過程。對于圖書而言,雕琢與打磨就是審讀與加工,包括作為最終“結項”的標志與記錄的審讀報告。可惜的是,很多好玉未遇上雕刻高手,“雕工粗糙”毀了一塊好玉。粗制濫造的情形在急功近利和魚龍混雜的工藝美術界十分普遍。那么,我們的出版業,我們的編輯工作,我們的審讀加工又是如何呢?前面已經涉及,用類比的方法說,存在相同的情形。一方面,必須承認,作家、作者的選題與書稿,絕大部分是好玉,名家大家的手筆不凡,注定圖書的核心價值。但是,一部優秀的原稿,在未經出版,主要是未經編輯加工之前,仍然是璞玉,是優秀出版物的可能性條件,不是必然條件,必須經過雕琢與打磨。雕琢與打磨普遍適用于任何作者和其書稿。魯迅是大作家大文毫,也是一位杰出的編輯家出版家,他深知作者作品存在瑕疵和不足,因此對于編輯的辛勞,對于經過編輯審讀加工,使一部書稿臻于完善,甚至提升,是充分肯定的。幾乎所有的大師們都是如此認同編輯工作的。容不贅述。
本人當編輯時,曾參與策劃過當代學術名家自選集叢書,有幸擔任馮友蘭、費孝通、鄧廣銘和張岱年等大師巨著的責任編輯。審讀加工的過程,是一次求師問教的過程。首先是拜讀,其敬仰之至,難以言表。其次也是秉持編輯神圣職責,發現疏失與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的過程。對于一些文字和表述上的微瑕,我還是誠惶誠恐、審慎地向大學問家們提出來,與他們商議核對。令人感動的是,在交談中,他們每一位都是胸襟博大,虛懷若谷,坦然正視,都是提攜后學,尊重編輯,一一改正。尤為難忘的是,他們還不吝贊揚,肯定一個年輕編輯的真誠與盡職。舉此例證,是想表達這樣的意思,“雕琢”與“打磨”,對于出版而言,對編輯職責而言,著作人與編輯人是平等的。關鍵是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和出發點,都是為了打造一件完美的文化與學術作品,力爭成為佳作和傳世之品。
審讀報告——編輯“心靈手巧”的體現
當然,著作者的寫作與創作水平有參差,選題和書稿的基礎、底子也不齊整。水平高的基礎好的,審讀加工的任務即得心應手,反之就會投入較大的精力。也正由于此,越是繁難和問題書稿,越是編輯的英雄用武之地,審讀報告便盡顯英雄本色。
因此,做好審讀加工案頭工作,寫好每一份審讀報告,做一個“心靈手巧”稱職編輯,是責任編輯的理想狀態和樣子。所謂“心靈”,是說編輯在進行案頭工作中,必須頭腦清醒,要對選題和書稿有導向的敏感,專業的把握,以及審美的直覺,本著對作者、讀者和出版單位負責的態度,出于對學術文化的敬畏,進行一番審視、研讀,進而作出客觀、準確的評價和選擇:肯定還是放棄。千萬不要以為只有選題策劃人是高明的,責任編輯的心理感應力和靈動性是前者的延伸與補充,一個好選題遇上好編輯才是“佳配”。《文化苦旅》當初就是被“心靈”的編輯從將要丟入字紙簍里撿來的精品力作。《白鹿原》也曾被一家國家級專業文學出版單位的編輯拒之門外,一部茅獎作品流入他社。“心靈”的編輯才可以將一個好的選題進行到底,將神圣的選擇使命進行到底。
所謂“手巧”,就是有較強的語言文字功夫,有與作者溝通,提出修改意見,或根據書稿情況,遵循編輯改稿的基本原則,直接做出修改的能力。對于一些特殊書稿,有指導作者,主要是那些初出茅廬,有著寫作和創作潛力,卻仍不成熟,需要發掘和扶植的新銳作者,給予較多幫助的能力。包括如何控制作品結構,如何確定合理的篇幅,以及如何貼近讀者和市場的需求;若是文學作品,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如何調整情節線索;若是學術著述,如何厘清觀點和表述方式,如何刪繁就簡增強邏輯。不論哪類書稿,都要包括處理好圖書版式、標點符號、文獻注釋、目錄索引等一系列、一部完整圖書印前所必須精準無誤的“飾物飾品”。很多書稿就是依靠編輯的“手巧”加工,妙手回春,達到出版水平,甚至產生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論靈動還是愚鈍,不論是巧奪天工還是粗制濫造,審讀報告,都將作為一個編輯人“心是否靈”和“手是否巧”的業務記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呈現于斯的。值得同仁們在意。
審讀報告不是單純的報告
本屆評選活動得到廣大出版單位的支持,很多編輯積極響應組委會邀請,送上自己的報告成果,敢于亮劍。通過評選,通過對“審讀”的審讀,發現了不少好“作品”。這種參與性和成果反映了這些出版單位對審讀工作的重視,反映了這些編輯同志的責任和水準。由于他們的態度和行動,也給予評選活動極大的信心。但在活動中也反映出一些不足,組委會所做的一個分析是中肯的。譬如,發動和參與的普遍性仍不夠。客觀原因是第一次組織這樣的活動,知照與宣傳尚不充分。但我個人認為,主觀上是很多出版單位不重視,以及編輯心理準備不足底氣不足。譬如,參評的出版類別不平衡。社科類的多,科技類、少兒類的少。譬如,有份量有影響力的選題明顯偏少。教參教輔的報告占了近十分之一,不是教參教輔不可以參評,是說結構上不合理。但所有這些僅是美中不足,評選活動的意義和價值是擋不住的正能量,只要經過完善,不久的將來,就會有一個生機勃勃,有個性有引領力的評選品牌出現。我們期盼著。
審讀報告不是單純的報告,不是為報告而報告。評選優秀審讀報告也是同理,不是為評優而評優。審讀報告評優的本質和目的是,拗住一個工作抓手,通過重視審讀與加工,重視編輯工作,尤其體現編輯含量這個要素,實現編輯水平和出版質量提升,有更多更好的精雕細刻,甚至巧奪天工的優秀作品優秀圖書出版,從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閱讀需要。不僅如此,這些圖書還能夠在讀者的閱讀和把玩中,賞心悅目,養心養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