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潔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傳統出版產業帶來眾多影響,并由此對圖書編輯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只有適應這些影響且具備相應的應對能力,才能順應出版產業新形態的時代發展,履行推動文化傳播的重要職責。
維基百科對大數據的定義為:大數據,或稱巨量數據、海量數據、大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規模巨大到在合理時間內無法通過人工達到截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信息。在總數據量相同的情況下,與個別分析獨立的小型數據集相比,將各個小型數據集合后進行分析可得出許多額外的信息和數據關系性,可用來察覺商業趨勢、判定研究質量、避免疾病擴散、打擊犯罪或測定實時交通路況等,這樣的用途正是大數據盛行的原因。
針對出版產業而言,大數據時代下的互聯網技術不斷推動網絡媒體迅速發展,傳統媒介的更新、閱讀方式的改變、知識結構的升級都在潛移默化中使出版產業向數字化發展趨勢蔓延。這就要求傳統出版產業從以往以圖書、期刊為紙質媒體的單一粗放型生產模式向以知識要素為單位的多元集約型生產模式轉變。
大數據時代對傳統出版產業的影響
大數據時代對傳統出版產業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服務內容數字化
有學者認為,大數據時代下,出版單位將從出版圖書轉變為出版數據。龐大的互聯網系統每分每秒都在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這就要求出版工作者對海量數據進行二次研究。在以內容增值為目標的傳統出版模式基礎上,加強對數據的整合、篩選和提煉,深入挖掘讀者的潛在需求,融合用戶體驗技術,把出版看成是對讀者提供數據內容服務的過程。
2.內容制定精細化
多元化的媒體終端閱讀方式從書本閱讀轉變為知識要素閱讀。這就要求出版工作者通過對知識內容、讀者需求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將一個個高度濃縮的知識要素與終端讀者的知識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將看似碎片化、信息冗余的內容通過大數據分析工具組織在一起,讓數據服務變得全面、精準和立體,從而形成一個大數據研究與學習的平臺,推動出版產業向數字化內容服務型、精細化知識驅動型轉變。
3.需求預測定制化
大數據的一個重要核心功能是預測。大數據技術運用數學算法進行數據分析來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讀者的個性化內容定制是基于對讀者閱讀行為與喜好的分析,數字閱讀工具可以記錄讀者在終端的一系列行為,如閱讀時間、地點、歷史閱讀頁碼、每頁停留時間等信息。出版工作者通過掌握讀者的閱讀行為趨勢和偏好,對終端讀者進行定制化的精準推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按需出版和個性服務。這種為讀者提供的優質、個性化的專屬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付費的可能,為出版社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讀者對這種有針對性的資源進行閱讀可以說是深度閱讀,很容易形成主題、專題,培養了閱讀優質內容的習慣,在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參與感、互動感得到增強,大幅度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
4.產品形態多元化
大數據影響下的出版產業強調跨學科、跨行業、多角度的多媒體展現,在形式上綜合文字、圖片、音/視頻、動畫、軟件模擬、數值模擬等多種形式的多媒體技術和手段,為讀者展現立體化、可視化、動態化的知識形態,把讀者的思維帶進無限的知識空間和想象空間。多元化的產品形態將推動媒介融合和新媒體發展,使得數字出版、數字影視、數字音樂等傳媒領域因大數據趨勢而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大數據時代圖書編輯應具備的能力
圖書編輯作為新技術、新知識、新文化的傳播者,必須認識到大數據對出版產業帶來的影響,認清出版行業數字化發展的趨勢。在數字化閱讀對紙質閱讀帶來嚴重沖擊的背景下,圖書編輯應具備有以下幾項能力:
1.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在大數據時代下,編輯要熟練地運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從門戶網站、手機應用程序、在線平臺、電子書閱讀器等多樣化的媒介中能熟練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新聞和信息,并對信息的價值、市場和質量進行捕捉、判斷和策劃,培養編輯的職業敏感性。同時還要重新審視與作者關系的傳統觀念,突破以前靠出版社名氣、作者投稿或是靠上級部門轉稿認識作者的途徑,應積極通過各種會議、論壇、博客、即時聊天工具等媒介與作者溝通結識,嘗試網絡發帖征集稿件、微博營銷、朋友圈推薦等新技術方式,為傳統出版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2.深度選擇與精細加工能力
良好的文字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是編輯的基本技能,也是應該熟練掌握的技能。但是要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浪潮,編輯應該轉變角色,快速融合到新媒體的環境中,以全新的理念來承擔內容選擇和信息加工的職能。面對海量的信息,沒有編輯的選擇與加工,就不可能為讀者提供及時、完整、準確和優秀的內容。在數字出版過程中,在保障編校質量的基礎上,編輯要了解和把握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在面對復雜冗余的信息海洋時,充分發揮編輯的深度選擇和精細加工能力,為讀者呈現優質、精準的閱讀資源。
3.需求預測與分析能力
出版工作的宗旨就是為讀者提供知識資源服務,那么讀者的需求就是編輯工作的出發點和著手點。在大數據時代影響下的新媒體環境中,讀者對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受到個人專業、興趣愛好、家庭背景、年齡閱歷和個人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對出版物有專業知識學習、業余擴展消遣以及精神寄托等多種心理需求的傾向,從而衍生出讀者對出版資源多元化、立體化的需求。讀者對信息服務的需求隨著新媒體的滲入而深入,他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和數量也有顯著的遞增。許多讀者已不滿足于傳統紙質圖書中提供簡單的知識和信息本身,他們會提出新的更高的知識和信息需求,迫切希望獲得富有個性化的、最有參考價值的多樣化閱讀資源。編輯應針對這種個性化的需求,在工作中注意知識的積累和更新,善于捕捉讀者的喜好和傾向,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做市場調研,培養精準的策劃意識,制定個性化的內容文稿,打造富有創意的產品形態,做新時代文化的推動者。
4.融合與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切進步的靈魂。只有高質量的產品創新才能帶來經濟的發展,出版社只有有高質量的圖書創新品牌,才會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大數據時代使得信息傳播出現了一種信息技術向全球加速傳播方向演化的趨勢,它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改變了信息傳播媒介特別是編輯這個典型信息傳播工作者的理念,使得參與信息傳播的主體、對象、場所、途徑、方式和結果等都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這為編輯理念的更新提供了可能和契機。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讀者由單一的、傳統的文字閱讀變成隨時隨地、多樣化的電子閱讀,可以融合圖片、音/視頻、動畫、跟帖評論、轉發分享等多種形態的資源內容,顛覆了傳統的閱讀方式,將讀者、作者帶到全媒體的閱讀、寫作模式中,增強編輯與讀者、作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例如二維碼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圖書、期刊等紙質媒介可以把出版社和編輯部的官網微博、作者和編輯的電子郵箱等數據信息制作成二維碼,放在封底、勒口、腰封等位置,讀者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方便其進行網上閱讀和手機瀏覽,同時還可推送該圖書的一系列衍生信息,增強互動性和體驗感。
結語
隨著網絡媒體及各種新興媒體的發展,一場信息革命正悄然襲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需要編輯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環境,樹立新型數字型編輯理念,處理好信息傳播企業市場性導向與創意性導向之間的關系,突破傳統編輯方式、傳播模式以及盈利手段的單一局面,在出版發行過程中體現出個性定制服務、需求引導策劃和創意融合理念,從而將信息傳播的高附加值優勢展現出來,做新時代的文化傳播者和推動者。
(作者單位系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