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怡婷



[摘 ? ?要] ? ?五年來,中美比較教育在研究主題和研究對象國等方面都呈現出新的趨勢。文通過對中國《比較教育研究》與美國《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兩本比較教育界權威期刊的論文統計和分析,從比較教育研究的主題和對象國兩個維度出發,結合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熱點,歸納出二者的異同點,發現中國的比較教育研究主要圍繞中國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重點研究發達國家的教育,尤其是美國的教育,而美國的比較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發展中國家教育特色的研究,研究對象國多元且分散。
[關鍵詞] ? ?比較教育研究;比較教育評論;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 ? ?G642.40 ? ? ? ?[文獻標志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005-4634(2014)06-0001-06
0 ? ?引言
《比較教育研究》創刊于1964年,現為月刊,由北京師范大學編輯出版。《比較教育研究》是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分會會刊,是中國比較教育學界最重要的刊物。《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創刊于1957年,現為季刊,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是美國比較與國際教育學會會刊,亦是美國比較教育學界最重要刊物。
本研究選取2009~2013年《比較教育研究》和《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發表的全部論文為研究樣本,擬通過對比分析,從研究主題和研究對象國兩個方面,研究中美兩國比較教育研究的變化趨勢。為此,在選取研究樣本的過程中,將征稿啟事、會議綜述、活動簡介、簡評、書評(book review)、特邀編輯(guest editorial)以及主席報告(presidential address)等文章排除在外,共統計了《比較教育研究》60期的論文1067篇、《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期的論文99篇。
1 ? ?2009~2013年比較教育研究的主題分析
1.1 ? ?比較教育研究的主題分布
筆者將《比較教育研究》分成各級教育、各類教育、教育理論、教育問題、教育政策與制度研究、區域教育及其他研究7大部分(見表1),發現2009~2013年我國比較教育研究集中在七大主題上:(1)高等教育(22.98%);(2)教育思想與理論(12.20%);(3)教師教育(10.41%);(4)比較教育學科建設(5.91%);(5)基礎教育(5.35%);(6)非洲教育研究(5.25%);(7)教育管理(5.07%)。以上七大主題,除了非洲教育研究是近年來新興的重點,其他主題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比較教育研究的重點。此外,諸如課程與教學、教育政策研究、教育國際化、職業技術教育、教育公平、高中教育、學前教育、歐盟教育研究等小分支領域也開始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在凸顯教育熱點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比較教育的研究范圍。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的論文主題涉及范圍非常廣,且比較分散(見表2)。99篇文章分成27類,且即使是論文篇數最多的主題,占總論文篇數的百分比也不到7%,但仔細分析,主要集中在八大主題上:高等教育(6.80%)、教師教育(6.80%)、教育公平 (5.83%)、社會沖突與教育(5.83%)、中等教育與青年教育(5.83%)、農村教育(5.83%)、教育政策研究(4.85%)以及弱勢群體研究(4.85%)。除了上述主要的研究主題之外,還有一些研究領域的變化較大:首先是有關環境教育的研究,只在2012年出現了4篇而其他4年并未涉及,這在一定程度上與2012年的教育熱點有關。然后是特殊教育和社區教育,就在2008年底,第48屆國際教育大會探討了如何促進以教育公平與平等為基礎的全納教育,以及政府應在促進全納教育方面發揮何種作用等問題[1],緊接著在2009年,1篇有關美國和德國特殊教育的文章就出現了;但對于為何2009年出現了1篇關于社區教育的文章,筆者至今未找到相關熱點。最后是課外輔導、農民工子女教育和移民教育,三者也只在2013年出現了1篇,這些在特定年份出現的主題,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新興的教育熱點。
1.2 ? ?比較教育研究主題的變化趨勢
以《比較教育研究》中論文總數達18 篇的研究主題為范圍,對各研究主題論文2009~2013年間的研究總量分別進行了統計與分析,從中發現《比較教育研究》的主題主要呈現三方面的變化趨勢。(1)部分主題呈整體上升趨勢。非洲教育研究、教育國際化、學前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比較教育學科建設的相關研究成果增幅明顯。同時,對學科建設和教育管理的研究比重也穩中有升,始終構成研究的熱點之一。(2)部分主題呈快速下降趨勢。有關教育均衡與教育公平的研究于2010年開始急劇減少,課程與教學、基礎教育、高中教育于2011年開始有所減少,教育政策研究、教師教育于2012年開始驟減。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某些教育熱點的降溫。(3)高等教育一直是比較教育研究的焦點,在論文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雖然高等教育的研究在2013年呈驟減趨勢,但就其研究總量而言,仍然在比較教育研究中遙遙領先。
當然,這些變化與中國教育的熱點問題是分不開的。首先,自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實施以來,高等教育的研究就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其次,教育部指出,由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教育公平問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以及職業技術教育又一次被提上日程,使2010年有關教育公平的文章由2009年的0篇猛增至2010年的19篇,2011年也略有幾篇;有關義務教育的研究由2010年的4篇猛增至2011年的16篇,達五年最高值,2013年雖有下降趨勢,但研究所占比重仍然很大;有關職業技術教育的研究也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再次,2012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和《教育督導條例》,當年關于教師教育的文章陡然上升至五年來最高點,學前教育也成為一大教育熱點,而且2013年也出現了3篇有關英國、荷蘭和法國的教育督導制度的文章為我國提供借鑒。最后,2012年頒布的《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校車安全欄目的出現。
在《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中,筆者將所有論文的研究主題納入研究范圍,對各領域論文在2009~2013年間的研究總量分別進行了統計與分析。由于論文篇數較少,各個主題的變化趨勢不太明顯,筆者只總結了三個特點:(1)五年來,其研究主題分散、多樣,幾乎沒有偏重(見表2)。雖然有關高等教育和教師教育的論文總數最多,但是有關這兩個主題的論文篇數并不是一直居高不下,也有論文篇數是零的年份,這說明此刊的研究范圍較廣。(2)一直較重視社會沖突的研究,主題也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熱點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歐債危機、中東北非政治問題以及宗教和民族沖突成為世界的焦點,學者們也開始關注社會沖突與教育、宗教教育和民族教育。(3)一直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研究較多,深入剖析各國教育問題。在教育公平、農村教育、弱勢群體教育及農民工子女教育和移民教育等方面研究較多,但沒有很明顯的變化趨勢。
2 ? ?2009~2013年比較教育研究對象國分析
2.1 ? ?比較教育研究對象國的總體分布
研究對象國的分布情況,是直接反映中美兩國比較教育研究方向變化的重要指向標。為此,筆者分別對《比較教育研究》中的831篇和《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中的73篇具有國別研究性質的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2009 ~2013年中美兩國比較教育研究國別的總體分布情況見表3、4。
從總體來看,2009~2013年《比較教育研究》的對象國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歐、東亞、非洲、中國、歐盟,僅對這六個地理區域所屬國家的研究就占到全部研究的 80.04%。相比之下,對南歐、北歐、東南亞和南亞的關注則很少;從具體國別來看,研究最為集中的前十個國家或地區依次為:(1)美國(38.03%);(2)英國(5.86%);(3)日本(5.66%);(4)歐盟(3.97%);(5)俄羅斯(3.49%);(6)澳大利亞(3.01%);(7)韓國(3.01%);(8)德國(2.77%);(9)印度(2.65%)和(10)法國(2.53%);(11)中國大陸地區(2.17%)。而《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的研究對象國主要集中在亞洲、非洲、美洲和歐洲的發展中國家,比較重視對各國教育特色和世界教育熱點的研究。此外,中美兩國都重視對兩個或多個國家進行并置比較,其論文數量分別達到 64篇、15篇,構成比較教育國別研究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2 ? ?比較教育研究對象國的變化趨勢
2009~2013年間,《比較教育研究》中涉及國別研究的論文共831篇,其中,占論文總數2%以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3個國別類型上。為了更好地分析2009~2013年間比較教育研究對象國的變化趨勢,筆者將五年內《比較教育研究》中這十三個國別類型a的研究作為主要統計對象,依據其在各年份國別研究論文中所占的比重,總結出該刊研究對象國的逐年變化趨勢。而《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中的研究對象多且分散,沒有明顯的趨勢變化,在下面只從宏觀上進行分析。
五年間,《比較教育研究》的對象國研究有以下五個變化:(1)學者們熱衷于研究美國的教育問題,多年來研究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然而,2012~2013年專門研究美國的論文數量呈逐年遞減的趨勢,2013 年僅為 54 篇(32.5%),相較于 2009年的峰值(71篇)下降了9.8%。(2)對兩國或多國教育問題進行比較的研究和對歐盟教育研究盡管依然占據著相當比重,但2009~2011年數量急劇下落。兩國或多國比較的研究從2009年的18篇驟降至2011年的9篇,歐盟教育研究在2009~2011年一直穩中有升,而2011~2013年驟然下降,這可能與熱度驟減有關。(3)從比較的方法來看,仍以中國和東西方發達國家的并置比較為主,其中對北美洲、歐洲以及東亞的發達國家的研究占總數的一半,僅對美、英、法、德四個國家的研究就占了研究總數的12.52%,同時對國際組織間開展的比較研究有所增多;從具體國家來看,美國、英國、日本一直居最,韓國、澳大利亞、德國次之,但以美國、日本、印度等為參照國的比較研究呈現出較明顯的降溫趨勢。(4)非洲教育問題開始走進研究者的視野,相關研究成果逐年遞增。2009年研究非洲的論文僅有10篇,隨著對尼日利亞、南非、肯尼亞等國家教育發展問題的日益關注,其論文比重于2013年猛增至五年來最高。(5)對日本和俄羅斯教育問題的研究有所波動,但一直維持著較高的比例;有關德國、韓國、北歐、東南亞和國際組織的研究盡管呈現出不連貫的增長態勢,但其增速相對較快。從當前東海和南海地區局勢的風云變幻看,各方島嶼主權及其海域權益的博弈正在不斷升級,尤其是中國與日本、菲律賓和越南等國的爭端表現更為突出[2],由此可以推斷,東南亞地區各國的教育將成為一個新的熱點。
由表5可以清楚地看到,(1)美國比較教育研究每年的重點都是發展中國家,只是從2011年開始出現了零星幾篇研究發達國家教育的論文,根據其論文的內容分析,即使是發達國家的教育研究也多集中在弱勢群體教育、公民教育、移民教育以及政治與教育的關系方面,說明此刊的側重點是研究全球亟待解決的教育問題和世界教育熱點。(2)從比較的方法來看,美國的比較教育研究一直將重點放在對單一國家的教育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而涉及兩國或多國對比的研究相對較少。從具體的國家來看,五年來美國比較教育研究的對象國分布較分散,幾乎沒有偏重。(3)美國的比較教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的影響。仔細翻閱2009~2013年的世界政治大事件,筆者發現2010年出現的一篇論述蘇丹教育與沖突的文章和有關尼日利亞教育的研究,2011年出現的一篇關于巴爾干半島上五個國家的教師培訓問題,2012年分別出現的一篇關于塞爾維亞人文主義教育、墨西哥教師質量和肯尼亞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文章,以及兩篇有關中國督學和通識教育的文章,2012~2013年兩年連續出現的有關泰國教育的研究,以及2013年出現的一篇有關格魯吉亞農村接受高等教育情況的文章和兩篇與南非教育權利和公民教育有關的文章等,都與當年各國的政治事件成為世界焦點不無關系;除此之外,在99篇文章中,有關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教育的文章各占一篇,并且關于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研究較為豐富,或許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巴以關系和印巴關系的和緩。
3 ? 結束語
綜上所述,(1)在研究主題上,兩國比較教育研究共同關注的問題包括:教師教育、民族教育、教育國際化、教育公平及微觀課程教學;都重視對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研究;都重視國際組織的作用。但是,中國比較教育研究的重點十分突出,且研究重點有較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并且其教育熱點與本國教育政策息息相關。而美國比較教育研究的范圍較廣、主題多元,幾乎沒有規律可循,但總是直擊世界焦點,傾向于研究各國的教育特色。從筆者的劃分領域來看,中國有專門的區域研究專欄,而美國沒有,但是中國的區域教育研究對材料的解釋不足,多停留在描述和呈現階段;從各級教育上來看,中國近年來開始重視學前教育,而美國在五年中少有關于學前教育的研究;從各類教育上來看,美國的比較教育研究的種類中有很多是中國沒有的,包括農村教育、弱勢群體教育、宗教教育、環境教育、公民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中國的學者則將關注點集中在美國學者未曾注意到的女性教育、軍事教育、英才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上;從教育問題上看,中國比較重視比較教育學科建設、教育管理、校車安全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問題,而美國的研究則集中在社會沖突及政治對教育的影響及教育評價的相關實踐。(2)在研究對象國的分布及變化上,中國在進口世界政治經濟熱點的同時,主要圍繞發達國家的教育展開研究,重點在描述和借鑒;而美國則主要針對發展中國家教育的特色進行深入研究,而且不論是論文主題還是論文研究對象國的分布與變化,都緊扣國際政治經濟熱點,重點在發現和剖析。(3)在研究方法上,筆者認為,中國的比較教育研究有功利主義的傾向,調查研究、實驗法、項目評估此類的實證方法,和國外研究相比,使用的力度不夠,對文獻法非常依賴,這方面我國比較教育學界應該更多借鑒美國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3]。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第48屆國際教育大會在日內瓦開幕[EB/0L].(2008-11-25)[2014-07-12].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1/25/content_10411346.htm.
[2]李東燕.全球熱點問題評述[J].當代經濟,2012,(23):4.
[3]楊惠穎,楊曦,許亮.《比較教育研究》1998-2004年論文研究策略統計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S1):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