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軍+++李圭泉+++李鵬飛+++張琳



摘 ? 要: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數量式增長轉變到內涵式發展的模式?!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都將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列為高校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國的大學要通過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實現內涵式發展。一方面,需要深入分析當代影響人類生存生活方式的重大趨勢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特別是知識經濟對人才的創新性和個性化學習的要求,全球化導致國際視野在人才競爭力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信息與通訊技術革命帶來的人類學習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另一方面,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雖已進入由數量到內涵發展的階段,但高校的辦學行為沒有體現“以學生為核心”的本質特征,學生在大學的中心地位并沒有真正得以實現。以獎勵、基金、論文等指標為核心的大學發展思路牢牢控制大學領導者的注意力,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導致學生占有的大學資源量十分有限,形成“學生邊緣化”的狀況。很多大學的育人模式仍然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灌輸方式,尚沒有從學習者的需求出發來重新反思當前的育人理念、教學模式以及行政保障體系。中國大學要通過構建以學生學習和成長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養機制,首先要從理念上打破高校領導和管理者的行政化思維,建立起以學生個體成長需要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學校發展核心的理念。其次,要在操作層面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和行政保障體系。文章針對我國大學人才培養中的“學生邊緣化”問題和國家高教改革的戰略,系統論述了西交利物浦大學“以學生為中心”育人體系的實施背景、構建方式、關鍵環節和初步成效,并對推進我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育人模式;高教改革
一、創建背景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都將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列為高校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國的大學要通過人才培養機制創新來實現內涵式發展。一方面,需要深入分析當代影響人類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趨勢,特別是知識經濟對人才創新性和個性化學習的要求,全球化帶來的國際視野在人才競爭力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信息與通訊技術革命帶來的人類學習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另一方面,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雖已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但高校的辦學行為仍然沒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本質特征,學生在大學的中心地位并沒有真正得到實現。以獎勵、基金、論文等指標為重點的大學發展思路牢牢控制著大學領導者們的注意力,消耗了大量資源,導致學生個體資源占有量十分有限,造成了“學生邊緣化”的情況。因此,大學需要突破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體制機制障礙,將學校資源切實運用到促進學生成長和滿足學生需求上來,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育人體系。
二、構建方式
經過幾年的探索,西交利物浦大學基于中西方高等教育優勢的整合以及自身靈活的辦學體制,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這一模式集中體現了對大學“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這兩個核心問題的探索,其關鍵是將辦學理念、育人目標和課內外的教育策略統一到“以學生為中心”的主線上來。
(一)變革辦學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體系要求大學將工作重心從傳統的教學、科研和行政轉移到促進學生學習上。首先,教學的中心不再是“教”,而是“學”,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的最大轉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發揮更加主動的作用。整理、分析和總結知識的工作將從教師轉移到學生的身上,從而使學生能夠自主利用各種資源解決復雜的問題。其次,“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的行政工作是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服務的,特別是在學校組織構架、校園文化、學生管理等方面,都要以促進學生成長為基本目標,而不是為了滿足內外部的行政需求。
(二)制定清晰具體的育人目標
能否制定清晰具體的育人目標,首先取決于大學的定位是否明晰。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定位決定了其辦學目標是培養知識、能力與素養兼備的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力的世界公民。大學需要根據其定位及社會發展趨勢對人才素養、能力和知識的需求進行分析,針對學生的學習特征、成長規律和學校的文化氛圍,制定全面的清晰具體的育人目標。這樣,才有可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發展趨勢和需要的高級人才。西交利物浦大學的育人目標結合了時代對大學育人的要求,并整合了東西方大學的優秀經驗,涵蓋知識、能力和素養三個方面,以及15個具體的子目標,每個子目標清晰具體,并形成了針對這些目標合理設置校內所有活動的工作模式(見表1)。
(三)課內外活動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傳統的大學主要依靠課堂教學來實現育人功能,而西交利物浦大學不僅通過課堂教學的創新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拓寬其國際視野,還特別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課外活動培養領導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學招生與就業發展辦公室重視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該部門從就業能力、就業資源、就業活動參與、創新與創業能力等多個角度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動,包括大學生創業園、簡歷書寫與面試輔導、職業測評、創新創業大賽、創業導師等,這些活動在有效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服務于學生的就業需求。
(四)打造網絡化的組織架構
科學的大學結構應突出行政、職能部門的服務功能,教師和研究人員的核心地位,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西交利物浦大學采用網絡式大學治理結構,由董事會、投資者和社會共同參與治理(見圖2)。學校的高管團隊負責學校戰略制定和日常運行,外圍是四大服務中心,保障教學和科研活動的順利開展,再外圍是教學和科研的主要組織單元,并根據需要形成學科群間的協作機制,如非實體的院、中心等。此外,在“學生自治,學校引導與服務”的基礎上,西交利物浦大學成立了學生聯絡委員會和學生事務委員會,將學生的建議和意見通過正規渠道送達高管團隊,切實保障學生的廣泛參與。此外,學校還成立了由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的工業咨詢委員會、校外導師團隊、家長聯誼會,為學生和教師的發展提供指導。
在西交利物浦大學網絡化組織結構中,個體之間沒有層級之分,只有清晰的職責界定,師生及其所從事的學術活動是學校實現使命的核心途徑,行政、職能人員編織成友好的網絡式服務平臺,切實支持和服務于學術活動。例如,一站式學生服務中心本著“學生優先、服務至上”的原則,以服務與引導為理念,利用網絡技術,打造在學校內部各級職能部門間無縫鏈接和有效溝通的渠道,積極為所有在校學生以及學生家長提供相關事務申請和咨詢的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務(見圖3)。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校內成效
西交利物浦大學“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體系有效地滿足了學生的成長需求,實質性地提升了學生的競爭力。近年來,西交利物浦大學在校生不斷在國際舞臺上施展才華,如在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IBM商務挑戰賽等世界大賽中成績卓著。西交利物浦大學的歷屆畢業生在國際市場上亦有杰出表現,近90%的畢業生赴世界知名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學位,超過10%的畢業生就讀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名校(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名),還有許多學生就職或實習于世界知名企業及政府和國企部門。
(二)校外影響
西交利物浦大學“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體系為我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做出了有益探索。此外,西交利物浦大學還通過和國內其他高校合作,共同探討如何建立對所有公立大學都適用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體系。目前,西交利物浦大學已與國內三所高校建立了一對一合作機制,通過3年的全方位合作,幫助合作院校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育人體系。除此之外,西交利物浦大學與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合作建立了“領導力卓越計劃”項目,通過每年舉辦高端研討會,系統地影響有改革愿望的院校一級領導和領導團隊的認知水平和執行能力,讓他們重視系統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并將“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體系作為學校根本的辦學理念和戰略貫徹下去。
四、政策建議
為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體系,政府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監督。首先,政府應當改變現行治理體制中行政權力對大學發展的直接干預,并建立科學、透明的從國家到教育部再到大學的符合大學類別和水準的資源配置體系,讓大學領導者的心思真正回歸到學生身上,不再是向上要權力、爭資源。其次,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大學根據學校特色制定明確具體的育人目標,鼓勵和支持特色化辦學。最后,在監控和評估大學辦學過程中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引導大學自發消除“學生邊緣化”現象,特別是避免學校資源和支撐體系與育人目標的脫節。
編輯 潘雅 秦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