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準備研制原子彈。早在1955年,中國地質部門開始了鈾礦的勘探,并找到了豐富的鈾礦。1956年,國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即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由科學家錢學森擔任院長。1958年秋天,物理學家鄧稼先擔任了核武器研究設計院的理論部主任。他選擇了28名專家,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1959年,中國科學家們對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計算獲得了成功,核工業企業建設也初獲成效。1959年6月,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于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后撤走專家。之后,中國重新調整計劃,并將首枚原子彈的研制工作定名為“596”工程,以此激勵中國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中國完成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組裝。同年10月16日15時,在人跡罕見的新疆羅布泊,巨大的蘑菇狀煙云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擁有了核武器。
1818年,著名科學家法拉第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應與氧化亞氮很相似”。1842年,美國羅徹斯特的威廉·克拉克,給一個需要拔牙的婦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時無痛感。同年,美國的另一位醫生克勞福德·郎格應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為一個頸背部腫瘤患者進行了切除手術,隨后他在許多小手術中繼續用乙醚進行麻醉。由于當時郎格居處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1846年10月16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威廉·莫頓公開用乙醚為一個頸部有腫瘤的患者實施麻醉,首次證明在進行大手術時能用乙醚來進行全身麻醉,消息在全世界迅速傳開。次年,中國開始采用乙醚麻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麻醉劑的國家,傳說我國東漢醫學家華佗首創“麻沸散”,用于施行外科手術時全身麻醉。
天花是一種古老而又可怕的烈性傳染病。它由天花病毒引起,天花病人渾身長膿包,重者喪命,輕者皮膚上也會留下一個個小瘢。公元4世紀,我國東晉醫學家葛洪就在醫書里談到了天花。我國在16世紀時醫書上明確記載了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據記載,17世紀時,僅僅在歐洲就有4000萬人被天花病毒奪去了生命。到了18世紀末,英國醫生琴納經過20多年的探索試驗,創造出用牛痘接種預防天花的好辦法。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宣布:如果連續兩年沒有發現天花病人,就可以宣告人類天花的絕跡。1977年10月25日,在非洲的索馬里發現還有1個天花病人。從1977年以后的兩年中,再沒有發現一個新的天花病人了。于是,1979年10月25日便被定為“人類天花絕跡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