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今年8月,汪峰鳥巢演唱會在演出及網絡行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是因為現場效果如何震撼,而是因為它與樂視網合作開啟的網上付費收看模式大獲成功。
當天觀看視頻直播的有4.8萬人次,在之后兩天選擇回看的有2.7萬人次,按照每次30元的價格,樂視網此次獲益超過200萬元。這是國內音樂現場演出網絡直播史上前所未有的成績。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國人從來不習慣為網絡音樂及影視內容付費,這次卻樂于以30元一張“網絡門票”的價格,為一場演唱會的網絡直播買單,確實讓人意想不到。
有人因此評價說,汪峰這個“現場演出+網絡直播”的演唱會,對整個娛樂行業具有顛覆性意義,將產生深遠影響,給音樂人和網絡開辟了又一個光明“錢景”,“感覺未來會有更多音樂人和網站復制這種演唱會模式”。
這種認識,其實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見了汪峰和樂視網的合作成功,卻沒看見此前一些反響平平乃至于失敗的例子。事實上,網絡直播演唱會并非中國首創,即使在國內,汪峰也非首個和網絡合作直播演唱會的歌手。據報道,羽泉曾在去年上海演唱會上進行網絡直播,根本沒引起像汪峰那么大的反響。在國際樂壇,網絡直播演唱會也沒有大賺特賺或極受關注的案例。
網絡直播、付費收看演唱會,固然可以讓音樂人多一個平臺、多一份回報,但對于歌迷來說,就多了一個選擇,可以由現場觀看轉向網絡觀看,極有可能嚴重影響現場演唱會的門票銷售。畢竟,30元的網絡收看價格,比起280-1680元的現場演唱會價格,優勢要明顯許多。國內演出市場票價這些年來一直虛高,對普通人而言,演唱會堪稱“奢侈盛宴”,可以花很少的錢通過網絡觀看,何樂而不為?
網絡直播演唱會,還可能“蠶食”后面的巡演收入。比如,汪峰在北京開演唱會,上海等地歌迷卻可通過網絡直播付費收看,解決了空間的限制問題,日后巡演到上海等外地,有些歌迷就可能不購買現場演出票了。總而言之,線上直播“蠶食”線下收入的擔憂,確實是不可回避的問題。據說,一場演唱會成本上千萬元,采用網絡直播、付費收看,對藝人的票房號召力確實是一個巨大考驗。
除了收入被“蠶食”,演唱會現場一旦被網絡直播出去,演出內容就會很快大量流傳開來,也可能影響后期發行音像制品。在版權保護本來就不夠完善的今天,唱片公司已在抱怨“被互聯網擠壓得沒有了生存空間”,演唱會這一點資源豈容再被網絡奪去?時至今日,港臺藝人與音樂機構非常排斥網絡直播演唱會,正是基于以上考慮。因此,汪峰鳥巢演唱會的直播成功是一個難以復制的個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