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虎
《論語》是孔子的談話問答錄,如果有一個機會問孔子,你會提什么問題?
10月16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社會工作局主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上行:孔子誕辰網絡文化活動”落下帷幕。
在這個活動中,有一個“我有問題問孔子”的環節,征集了超過萬條問題,互動留言超過5萬條。活動承辦網站——搜狐網有260萬用戶訪問了相關報道頁面,產生點擊量1341萬。
各主流網站通過對楊朝明、錢遜、姚中秋、陳少明、郭齊勇、任鋒、杜維明、楊國強、楊國榮、陳赟和許紀霖等學者的采訪,嘗試回答其中的一批問題。
本刊摘其精要,以饗讀者。
我們今天祭祀孔子時穿什么服飾?
新華網提問:習近平總書記曾于2013年11月26號到孔子研究院考察并座談,通過您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觸,您認為他對傳統文化有著怎樣的情結?
楊朝明(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總書記對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著一種崇敬和尊重,同時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比較理性與科學,總之,他對中華民族文化有一種溫情和敬意。
接待細節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總書記對文化方方面面的思考。比如說,座談會結束后,他對送行的各位說“各位請留步吧”。這時,他注意到我們一位同事穿了帶有民族元素服飾的上衣,就走過去問,“你穿的不是中山裝吧?”這件上衣,是我們舉辦世界儒學大會時集體定做的。
總書記認為中華民族應該有自己的國服,于是大家對這個問題就七嘴八舌地議論,總書記聽得非常認真。等到大家議論完要離開的時候,剛走到第一個臺階,總書記突然說了一句:我們今天總不能穿漢服吧?繼續往下走,總書記又問:我們今天祭祀孔子時穿什么服飾?
因此,我認為總書記在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作為一個民族,應該有自己的文化標識,從文化的深層一直到表層,表層就是衣食住行。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建立時都有一個制禮作樂的問題,有些方面應該提上議事日程。
孔子只是一個傳說?
網友“一道胡言”:自從有孔子以來,沒有人親眼見過孔子說過一句話,也沒有人親眼見過孔子寫過一個字,所謂孔子的學說,都是個“傳說”。有人把當時的一個學派如此推崇,甚至把它列入了國學,不知道這是為什么?
楊朝明:有一位英國作家說,中華民族因為有了孔子學說,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更和諧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我們要問:我們的生命本色、內在理念、民族的心靈積淀到底是什么?
我們今天當然沒有見過孔子是怎么說的,也沒有看到他怎么寫的,但是歷史上清清楚楚留下了孔子的學生子思在《孔叢子》的記載:“聞之曰”如何如何。子思就是孔子口述的見證者,或者從他人那里聽聞了孔子言論,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一些孔子遺說的來歷。
在《孔子家語》里面也有記載,孔子晚年的時候,他的學生中有兩個年齡比他小50歲的孩子,“每孺子之執筆記事于夫子,二人迭侍左右”。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在他講學過程中,這兩個年輕人輪流記錄孔子的言論,這些材料雖然我們沒看過,但當時是有人看到過的,不是無中生有。
過去的思想能否解決今天的問題?
網友“孤單的琴鍵”:孔子的學說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孔子是文化的種子,而不是糧食。我們現代人的智慧難道還不如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嗎?兩千多年前的思想,真能解決我們當前的問題?
楊朝明:孔子自己說他的學說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諸多學者的表述可以用梁漱溟先生的話作為代表,“孔子把他以前的文化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孔子以后的中國文化又從孔子出來”。
這里涉及到一個文化的概念問題。表層的文化就是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中層的文化就是制度;深層的文化是一個價值觀。
從這個意義上講,孔子學說是價值觀,是榮辱觀,也是一種方法論。它影響著我們的衣食住行,指導著我們的制度建設。就如同辜鴻銘先生所說,孔子學說就像加減乘除,2500年前的孔子時代3×3等于9,今天3×3依然等于9。
孔子思考的不是一時一地,而是在思考一種超越意義上的我們應當遵循的東西。因此我們不能認為自己就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更不能以簡單的或者以進化論的觀點去理解我們的文化,認為我們一定比古人強。
今天弘揚傳統是不是漏了什么?
搜狐網提問:我們現在強調弘揚國學和傳統文化,經常會把目光聚集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忽略了另外四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也是要以格物為前提的,現在弘揚傳統文化時,是不是忽略了一些東西?
楊朝明:《大學》有“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什么叫“明明德”?就是張揚善性,把人好的德性放大。這也是一個修己的過程,由修己影響到他人,由修己而安人,這叫“親民”。每個人都這樣修養達到社會的至善,這叫“三綱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八條目”。這“八條目”前面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后面是修齊治平,修身是一切的基礎。
什么叫格物致知?就是在實踐中求得真知。
孔子常說,一個人的成長好比八個字:“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志于道,就是追求道術,游于藝就是游于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
孔子那時候,8歲進小學,15歲進入大學。15歲這個年齡正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孔子家語·衛將軍文子》),孔子教書一開始就教《詩》。
《詩》的第一篇為什么是《關雎》呢?關雎是一首愛情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盡管思念得很著急,但還必須得“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發乎情,止乎禮。
剛剛進入懂事年齡的孩子,就必須了解我是一個自然人,但我不能僅僅是個自然人,我必須懂得社會規范。這就是“明禮”,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去體會那個禮。格物致知之后才能正心誠意,這本身就是一個修身的功夫。endprint
古時8歲讀小學,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朱熹·章句序》)。前段時間我們注意到,江蘇省普及傳統文化的時候從孩子的禮儀教育入手,這是很好的切入點。有一位老師發現學生不會和老師交流,他做了個實驗:在上課前站在教室前門,奇特的現象出現了,很多學生看到老師站在前門,竟然從后門進去了。另外一些學生抬頭發現老師,便快步走進去。只有極少數學生跟老師打招呼。這個現象目前很普遍,人與人之間最起碼的交流禮儀都沒有了,孩子應該學什么?一些地方對孩子進行孝道教育,生硬地給孩子布置作業:回到家以后給自己父母洗腳。這只是表面現象,孩子應該具備對父母辛苦的理解和了解,這種情感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禮樂射御書數呢?禮就是禮節,樂就是如何演奏彈唱,御就是駕車,射就是射箭,射御就是古代軍事體育教育,書就是寫字認字,數就是算術。禮樂射御書數實際相當于現在小學的課程,孩子從中可以了解有什么和是什么,但是未必了解到為什么。
進入大學以后,他就要學習窮禮、正心、修己安人之學。窮禮就是了解社會人生,只有窮禮才能正心誠意,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社會人,成為一個社會的管理者,進而成為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人,古代的大學之教是這樣的。小學一般的孩子都要學習,但是在傳統中國,大學就是貴族子弟和民之俊秀,也就是卓越年輕人的專屬。
儒家塑造了中國人的軟弱一面?
網友“逍遙此生”:有人說儒家塑造了中國人軟弱的一面,儒家思想過于重文輕武,從而導致中國在古代歷史中經常處于被入侵的地位。這是真的么?
楊朝明:說儒學塑造了人柔弱的一面,也許對了一半。
古代的《字書》里面說“儒,柔也”,但這種柔和柔弱不是一回事,它是以柔克剛的柔。
孔子之前的儒是一種職業,是一種為人相禮(編者注:祭祀或舉行婚喪典禮時在旁宣讀行禮項目)的職業。后來儒家和儒有聯系也有區別,它雖然也做相禮的職業,但是不僅僅是相禮,而是讓人用“先王之道以潤其身”。
我要改變一個人,雖然也從事相禮的職業,但是我還要從事人心的改變。這就是后來的儒家,所以儒家在改變人的時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教育就是慢慢進入人心的過程。
中國的儒家講究三達德,即智、仁、勇。中國儒家特別強調勇,早期思想家對此不斷論述,比如孔子說“殺生成仁”,這是不是勇?荀子曾經把人的勇分成幾類,“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恈恈然唯利飲食之見 ,是狗彘之勇也”(《荀子·不茍》)。我們看到豬狗搶食物,沒有廉恥,不顧生死,看到利益不顧一切,這就是狗之勇。商賈之勇是指見利忘義的商人,小人之勇就是一般的匹夫之勇。荀子提倡的是“士君子之勇”,說到這里我們常常想起孟子提到“善養吾浩然之氣”,這就是士君子之勇。
“喪家狗”為何被推崇?
中國新聞網提問:孔子一生其實命運并不好,郁郁不得志,史書上甚至說孔子“累累若喪家之狗”,但是在后世卻被奉為“至圣先師”。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當時不能實行,卻被后世如此推崇呢?
楊朝明:孔子在為政幾年以后周游列國,他的一生到處奔走,棲棲遑遑,終其一生,政治理想也沒有實現。
北京大學李零教授有本書叫《喪家狗》,副標題叫《我讀〈論語〉》。我也認為“喪家之狗”的確是他政治命運的深入寫照,但換一個角度,如果我來寫本書,可以叫《擇木鳥》。
有人說,“喪家狗”是孔子自己說的,其實擇木鳥也是孔子自己說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國也是希望有一個地方能夠施展抱負。有一天,楚國國君派人請他,弟子向孔子表示祝賀:老師,終于有人用你了。孔子這時候很冷靜,他說,如果這時候國君真的用我,我用我的這種辦法去做的話,未必他真的能同意。所以他下面說了一句,“鳥能擇木,木焉能擇鳥?”(《左傳·哀公十一年》)
在孔子那個時候,列國林立,政權多元,孔子把自己比喻成一個自由飛翔的小鳥,可以在列國的大樹間自由選擇。也正是因為孔子有獨立的政治品格,才決定了他“喪家之狗”的政治命運。
要知道,那個時期更容易成功的可能是野心勃勃的“狼”,未必是忠心耿耿的“狗”。“道不行,乘浮于海”(《論語·公冶長》),孔子追求道的實現,他認為自己生不逢時。
孔子怎么看女人?
環球網提問:《論語》里“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到底什么意思?
楊朝明:這句話孔子說了兩部分人,女子難養和小人難養。為什么難養?“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小人就是指一般的民眾,它不是指人格低下的人。如果按照我們原來對小人的理解,把女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是重視女子才怪。
有一次我在讀《逸周書》的時候,發現里面有一句話,周武王要滅商,把大小官吏找來,給他們訓話,不要和老百姓爭利,只有這樣老百姓才能支持你。“惟事惟敬小人難保”。什么是小人難保?我看那本書下面有一個“保,以養也”,保就是養,小人難養,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要敬,鬧了半天,這句話是周代一個傳統的觀念——“敬德保民”。因為保民比較不容易,所以我們作為一個為政者,作為一個管理者,一定要盡其德。
這很明顯是重視小人,如果孔子沒有輕視小人,他肯定就沒有輕視女子。
為什么單獨把女子說出來?《論語》是關于社會管理的學說,它是說在管理小人和女子的時候,要注意管理的度,不要過分地敬也不要過分地遠。
比如《逸周書》說到,要提拔一個干部,就要考驗他,其中有一句話說要故意疏遠他,“遠之以觀其不二”(《逸周書·官人解第五十八》),看他是不是生二心,也可以對他特別好,看他是不是變得缺乏應有的恭敬,這叫近之遠之。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有一個誤解,冤枉了孔子。雖然那個時候談不上對女子與小人多么尊敬,但是它畢竟不是我們原來理解的那個意思,在《論語》中,類似的誤解還有不少。
據悉,繼孔子誕辰網絡文化活動之后,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將繼續組織網站開展國學大師采訪,以及京劇、書法等傳統文化精華網上宣傳普及等系列活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