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鋼+凌霞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了6.5級地震,余震和房屋倒塌使得受災地區陷入了巨大的驚慌和恐懼。部分新媒體所呈現的受災現場令人不忍的境況,引發了人們對新聞報道中倫理道德關懷的地位與價值的再思考。
新媒體相異于傳統媒體的傳播特性以及強大的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促使全社會上下呼喚解決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倫理道德失范問題。
新媒體倫理關懷缺失的特征
新媒體以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結合了文字、音頻、圖像、視頻等多角度、多樣化的信息呈現方式,其微傳播、移動化的傳播形式使之迅速成為了社會事件和輿論傳播的集散地。特別是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數字媒體實現了人人成為自媒體,同時又將信息獲取和信息表達即時合一的理想境界。在此基礎上,新媒體時代公民的表達權也得到了充分展現。
然而,在新媒體傳播者可以自由制作傳播內容的同時,網絡的特點也相應大大降低了媒體所感知到的法律與道德的約束力。
網民群體中72%是30歲以下的使用人群,其文化程度36%為高中學歷。并且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網民向低學歷人群擴散的趨勢繼續保持”。換言之,新媒體的傳播者、受眾年齡和文化程度都相對低于傳統媒體。因此,隨著新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傳播者素質良莠不齊的現象日漸突出,垃圾信息、色情信息及不健康信息大量污染了新媒體的傳播環境。
從傳播學中的授受關系上看,由于網絡輿論意見傳播者的“利益無關性”以及與受眾接近的身份,使其更能得到受眾的認同和信任。另一方面,說服理論認為,更容易被說服的群體恰是文化程度較低的人群,他們比較容易被網絡意見領袖所引導,產生極化性的群體行為。由此可見,“公信力低下”容易成為新媒體的硬傷,匿名性和極速傳播性非常容易催生虛假輿論和情緒型輿論,導致倫理道德防線的潰敗。
2014年8月2日,江蘇昆山市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汽車輪轂拋光車間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爆炸,185人受傷,75人死亡。災難事故發生5分鐘內,網絡上便出現了圖文形式的災難報道。為了強調災難事故發生的慘烈和突發,新媒體傳播者大多選取災難后的瓦礫廢墟、斷壁殘垣、傷者的慘狀、遺體的缺失、受災者家屬痛徹心扉的場景作為傳播圖片和主體信息。
心理學上有一個“創傷性應急源”概念和理論,認為對過度危險的感知會迅速在人群中引發恐懼感和無助感。災難現場圖片引起視覺沖擊力的同時,忽視了對死難者的尊重、受災家屬的撫慰和對生命的敬畏。新媒體此種傳播形式足以帶來加倍的心理傷害與負面影響和暗示,加速、催化對災難的極端化感受。“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新媒體無疑在不斷重復悲劇。有些新媒體為了最大限度凸顯新聞價值,經常聚焦弱勢群體的悲慘,而并未從關愛體恤的角度出發,有時僅是為滿足偷窺和獵奇的欲望。
只有兼顧新聞價值和倫理關懷,找到二者間的平衡點,才能使以人為本的倫理關懷精神在新媒體中扎根。
新媒體倫理關懷缺失的根源
造成新媒體對新聞倫理道德關懷缺失的因素主要包括:
首先,信息傳播者的多元化。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由于信息傳播門檻極低,傳播者素養良莠不齊,新媒體傳播的開放性隨之帶來了傳播主體言論的不可控性。同時,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者同時具備匿名性,社會責任感缺失,誘使了新媒體失范行為。
其次,信息傳播把關難度大。新媒體較之傳統媒體最大的優點是即時性,信息的采集、編輯、傳播幾乎同時完成,這樣,弱化了把關人的作用。當新媒體行為失范時,監管機構無法對已傳播信息進行阻攔和影響。而且,新媒體的媒介多樣性使其比之傳統媒體信息量放大了無限倍。監管機構面對海量的信息,對信息一一把關的難度較大。新媒體傳播信息的虛擬性也給把關信息內容設置了較大障礙。新媒體傳播信息與傳統媒體內容可控性和可見性相比,以數據包的形式在網絡間傳遞,把關數據包的可行性并不高。
最后,新媒體的利益訴求凸顯。傳媒組織本身作為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同時又具備信息商品的屬性。既然具備商品屬性,少不得涉及利益訴求。為了吸引眼球博取點擊率,為了獲取高流量,新媒體追逐利益最大化。諸多新媒體傳播總是圍繞著“星、腥、性”三字原則,滿足信息傳播受眾的偷窺和獵奇心理。所以,我們會看到新媒體在面對突發性災難事件時,第一時間并非率先通報準確的救援人數和死亡人數,或者面對災難時的自救措施,而是先將災難血腥的場面廣泛傳播,不斷渲染災區頹敗、難者哀傷,都僅僅是從媒體自身利益出發,吸引更高的關注度,忽視對死難者家屬的倫理關懷,挑戰倫理道德底線。
走出新媒體倫理關懷缺失的困境
怎樣走出這一困境?
首先,新媒體從業人員作為社會公共信息傳播者,須從源頭上確保傳播內容的真實性?!罢鎸嵤切侣劦纳保陀^公正的采集和編輯有效信息可規避錯誤輿論裂變傳播。在報道或傳播網民發布的信息時,應首先仔細核對其信息真實性,完成把關人的責任。在新媒體時代,由于信息來源極為廣泛,大量的自媒體上傳發布信息的真實性都無法驗證,所以新媒體從業人員除了承擔傳統媒體的生產發布信息之外,必須承擔信息篩選和識別的責任。
新聞專業主義與追求經濟利益并不沖突,當新媒體失范行為越來越嚴重,其媒體的形象和公信力必然會持續下降,媒體作為“道德導師”的作用最后就會變得蕩然無存。反之,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堅守媒體職業道德,保持高度謹慎,才能獲得輿論引導者和經濟創收者的雙重收益。
其次,新媒體作為現今社會傳播的主體,應全面呈現出社會正義的倫理精神。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倫理精神聚焦于展示信息的客觀全面真實,新媒體的倫理精神更側重于事實和人文關懷的權衡。目前“唯上不唯下”的眼球吸引,顯然不符合倫理精神。新媒體在選取傳播的對象時,要以平等的視角對待社會各層次的新聞價值,不僅客觀地報道位高權重掌握資源的利益者,同時也要傳播社會弱勢群體的需求。本著“以人為本”的倫理關懷精神,傳播社會不和諧、不平等、不公正之事,并通過新媒體日益提升的影響力,求得社會廣泛關注及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視,并引導正確的輿論支持,推進問題迅速解決。
而在傳播內容方面,既需要新媒體本著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客觀傳播新聞事件,即時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又要保護傳播對象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并非編造和放大煽情的話語,而是本著倫理關懷的精神,挖掘新聞事件的人性美,尊重傳播對象的隱私,通過人文精神和情感關懷的傳播內容給公眾以信心和鼓勵。
最后,完善新媒體行業管理和法制化監督機制,強化新媒體的倫理道德責任體系建設。社會公眾已逐步在新媒體平臺下由受眾角色逐步成為參與者甚至主體角色。因此,建立公平公正的新媒體社會公眾監督機制便可有效參與和監督新媒體。對新媒體失范行為,允許和鼓勵社會公眾向職能部門舉報,經審理后對新媒體失范行為進行處罰,同時保護舉報者身份并予以獎勵。
新媒體行業內部同步制定新媒體的規章制度和職業道德規范,監督其履行社會責任,對缺乏新聞倫理精神的新媒體通過開設專題、??诘刃问秸归_媒介批評。
政府監管的力度直接決定了新媒體的職業操守,國家行政機關宜完善新媒體組織、新媒體從業人員、新媒體傳播行為、新媒體傳播參與者相關的法律法規,以期從法律層面約束新媒體的傳播行為。
新媒體的發展對促進社會進步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提升新媒體自律能力,完善監督組織,建立新傳媒法規,保證新媒體新聞專業主義和倫理關懷兼顧是新媒體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