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創業+姚江龍
在如此眾多的網絡事件中,要引起網民的注意乃至熱議,并非如我們想象那般簡單。正如瑞安·霍利迪描繪的那樣:互聯網上充滿了謊言、欺騙、偏見、隱藏的事實,新聞在其源頭已被污染。而作為媒體推手的他們則善于“編造故事、扭曲事實,為了利益利用著輿論”。
由此,我們不得不承認那些引起了網民注意的網絡事件其實都是經過“把關人”之手被打扮、被形塑了。現在我們更為關心的是,事件需要被怎樣裝扮才能在網絡中很好地傳播,才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與更大范圍內的討論?網絡把關人在對事件進行裝扮之時是否使用了什么技術策略?否則我們不能解釋為什么有些事件被廣泛關注,而有些事件則湮沒在網絡巨浪之中。
從事件到網絡事件:被制造與被形塑
在西方,普通民眾對待互聯網的態度更多地視其為娛樂平臺,在傳播學者眼中,網絡與“公共領域”是聯系在一起的。在我國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公共性,使其在多數網民眼中成為“意見的集散地”,表現出非理性的一面,繼而成為網民狂歡之所。網絡事件為網民狂歡提供了資本,他們聚集、傳播、發表意見甚至使用“暴力”壓制反對者。
在互聯網出現以前,通常我們將記者、編輯等都看做是把關人。但是互聯網出現后,把關人被前置了,尤其是 Web2.0的出現,網絡不像傳統媒體那樣存在各種門檻,在互聯網上人人都擁有麥克風,事件可以很隨意地在互聯網上傳播,當然這同時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事件與事件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一個事件很快會被其他的事件浪潮沖刷、湮沒。這也意味著,在這樣一個眼球時代,要想讓一個事件能夠存在于網絡中被關注、被討論,延長其生命周期必須采用某種方法,或者是框架。反之即是,一個被信息化了的事件的議題不具備刺中大眾神經的能力,該事件就不可能被彰顯。譬如“寶馬撞人案”,其討論就被框定在“貧富對立”上。有網友曾發帖說:“如果撞人的不是寶馬車而是拖拉機,同樣的判決結果絕不會引起這么大的爭議”。之所以如此,便是因為“實踐中肇事者與受害者之間巨大的身份反差,激起了網友的仇富心理”。在這里,其傳播策略非常清晰——用二元對立的方法框架事件。
當我們去梳理相關的網絡案件時,不難發現,像這樣使用了二元對立策略的網絡事件還有很多。如“杭州飆車案”“楊佳上海襲警事件”“家樂福事件”、“張紹剛與劉俐俐事件”。他們有的使用了貧富對立,有的使用了官民對立,有的使用了內外對立。總結起來,網絡事件經常使用的“二元對立”方法有:“官民對立”“貧富對立”“內外對立”“城鄉對立”“善惡對立”“強弱對立”。以“趙文卓與甄子丹事件”為例,原本兩人因勞動合同糾紛在互聯網上“掐架”,但是隨著網民的介入,演變為“內地與香港的對立”。
香港學者邱林川和陳韜文在對大陸的網絡事件進行近距離觀察后對網絡事件做了分類:“一是民族主義事件:這種事件的源頭往往與國際沖突及外交事務有關;二是權益抗爭事件:這里強調的不是內外有別,而是強弱之爭,尤其是弱者爭取和捍衛權益的過程;三是道德隱私事件:此類事件的核心特征是挑戰公域和私域間的界限;四是公權濫用事件:主要指公權力的腐敗,尤其是地方政府層面。”這一分類對我們今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對立何以可行:社會情緒的網絡投射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矛盾、階層對立也隨著經濟的增長開始逐漸顯現出來。貧富分化、貪污腐敗、環境破壞、文化價值觀的變化等等因素,都在網絡事件中有直接反映,使得網絡事件構成抗拒當代中國“大轉型”的雙向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傳統的二元對立社會更是加劇了這種對抗,處在社會中的各階層都對自己的現狀表示不滿,而處在底層的民眾對社會分配不公的不滿情緒更加嚴重。而底層民眾恰恰構成了網民的主體,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使得中國的民眾日常的發泄渠道較少,這樣一些人聚集在網絡之上,他們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就會通過互聯網發泄出來。通過實證研究我們也發現在網絡上愿意表達意見的往往是少數人,而在互聯網中存在著一個“沉默的螺旋”,那些愿意表達自己意見的網友形成了“輿情”,雖然有人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但是反面觀點卻很難被展現出來。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到的是,網民是“烏合之眾”,他們無組織,能夠將他們聚集在一起的只有議題。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看來,一個事件之所以能夠引發并引起廣泛的參與和討論離不開這么三個環節——依從、認同和內化。依從是“一個人為了獲得獎勵或者避免懲罰而做出某種行為”,這一點互聯網上的語言暴力和網民數量聚集便是對那些不同意見、觀點網民的懲罰。而認同“并非因為某種行為內在地令人滿意,我們才采取這種行為方式,我們采取特定的行為方式,僅僅是因為這種行為方式能使我們與所認同的另一個人或一些人建立起令人滿意的關系。”這些人往往持相同的觀點或看法,“當人們身處由持相同觀點的人組成的群體當中的時候,他們尤其可能會走極端。當這種群體中出現指揮群體成員做什么、讓群體成員承擔某些社會角色的權威人士的時候,很壞的事情就可能發生。”在網絡上,少部分脫穎而出的網絡事件正是我們在前文中所闡釋的那樣,具有某種二元對立的性質,而這種對立正好契合了網民的現實社會情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