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立
英美文學中,哥特傳統源遠流長。本文概述了霍桑小說的創作,明確了哥特小說的獨特形式,并從小說的背景、情節結構、怪誕的情節三個方面,來就霍桑小說哥特藝術作出美學審視,意在為霍桑小說中哥特藝術的深刻理解提供借鑒與支持。
哥特小說有著斐然的成就,其藝術特征十分鮮明,恐怖陰森的場景、奇幻神秘的超自然現象、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等均屬于哥特小說的典型情節要素。納撒尼爾·霍桑作為早期的美國浪漫主義文學家,其小說的藝術魅力經久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哥特藝術手法的巧妙應用。在霍桑小說所呈現的復雜情感中,人們尋求感情的釋放與靈魂的凈化,從而實現自身審美情感的升華。剖析哥特藝術,霍桑小說的研究是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對霍桑小說哥特藝術的美學審視展開探討分析,來深刻理解其本質內涵,小說哥特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霍桑小說的創作概述
霍桑的創作生涯有四部長篇哥特羅曼司,其他都是他所喜歡的短篇的創作形式。哥特文學傳統的幾個要素,在霍桑作品中都有著鮮明的體現。小說中既有傳統哥特小說幾乎必不可少的城堡、密室、森林等場景,鬼魂、復仇、陰謀、兇殺等內容,也沒有離開“善惡沖突”這樣的主題,有些作品氣氛尤其陰暗詭秘,情節尤其曲折離奇,屬于典型的哥特小說。同時他的作品又展現出全新的風格和時代性,充滿了奇妙的想象力,在內容情節、場景氛圍和藝術手法等方面,均充分體現了他的亮灰色“哥特式羅曼司”的品牌特色。
哥特小說的獨特形式
哥特小說的形式有其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場景注重對黑色調的呈現
通常,哥特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中世紀的拉丁風情區,如西班牙、意大利等,孤零聳立的古宅、教堂、城堡、修道院等是常見的情景。伴隨著情景的延時展開,筆觸滲透到壓抑、封閉的建筑內部,進入到隱秘幽深的角落之中,從書房、閣樓、臥室逐漸朝地窖、地下室、墓穴延伸。利用時空來使讀者脫離現實生活,這樣,就實現了對審美距離的預設。哥特小說發展的早期,因其更多與幽靈、死亡聯系在一起,而給人以驚悚之感,而之后哥特小說則對這種黑色調的場景給予深刻的強調與突出。
(二)情節的詭異離奇
詭異離奇的情節是哥特小說的重要元素,這些情節如同一個個謎一樣牽動著人們的神經,待其真相大白后,很多卻是難以作出理性解釋的,因此被冠以靈異現象、超自然現象之名。伴隨著情節的推進,更多是對作者極冷筆調的表現,理智推理下將其本身的迷狂掩藏。這樣的情節渲染下,走進了讀者的靈魂深處,使其直面自己的原始欲望和隱藏的內心世界。由此可以看出,詭異離奇的情節下所渲染的黑色基調是哥特小說引人入勝的關鍵。
(三)暗示、緊湊的語言
一樣的故事,換做不同的人來講述,其效果也會有很大的差別。哥特小說特色鮮明,強調模糊、象征與暗示,從而給讀者以誤導,敘述上保持緊湊的節奏,讓讀者產生十分壓抑的感覺。通常情況下,暗示、模糊的語言讓讀者步入了理性的誤區,從而隨著情節的推進,來跟隨主人公,一同飽受磨難和驚嚇。強勢的情節節奏是哥特小說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情節的急速推進使得讀者心理發生大幅度的波動,由此形成的緊張感是十分強烈的,且這一緊張感會隨著主人公的命運和故事的展開發生起伏。
霍桑小說哥特藝術的美學審視
霍桑小說中恐怖的場景、充滿懸念的情節、離奇怪誕的事件等,是對英國傳統哥特小說情節特征的繼承,但又完成了對早期哥特小說中鬼怪小說或恐怖小說這種單一性質的超越,將作者對宗教、社會、愛情、道德、倫理等主題的探索融入到筆觸當中,情節設置的夸張怪誕使得讀者能夠對生活中的現狀作出更為透徹、全面的審視,這樣哥特小說本身主題所隱含的批判性就逐漸浮現出來,完成了由給人以恐怖到發人深省的升華。
(一)小說背景有著鮮明的中世紀色彩
霍桑小說中,這一小說背景色彩的獨特性體現在其對異域氛圍、恐怖自然與神秘場景的營造上。這樣的背景下,就形成了基調美,既讓讀者神經緊繃,又難以自拔,進而跟隨主人公的腳步,開始一段未知的旅程。
1.神秘陰暗的場景
《修道士》作為哥特小說的經典,暗無天日的修道院是其背景,而霍桑在其作品《紅字》中則將鏡頭對準殖民地時期的新英格蘭,中世紀的濃厚氛圍下凸顯了故事神秘、陰郁的背景。在開篇第一章,壓抑的基調便已經奠定,監獄大門上的斑斑銹跡讓人聯想到世間的罪惡。在小說中,刑臺這一場景出現了三次,這是對四位主人公性格、命運的表現,從而完成了對道德與罪惡這一小說主旨的揭示,推動者故事情節的延伸發展。刑臺的第一次出現是邪惡宗教的迫害,第二次出現是對主人公丁梅斯代爾內心長期掙扎、矛盾的現實寫照,第三次出現,刑臺成為了戲劇性的舞臺,在這里丁梅斯代爾的罪行被公開,其用肉體來換取精神的升華,由此,小說故事的發展也邁入一個高潮。同時,作品《紅字》中也不乏一些寓意深刻的場景描寫,如野草叢生的墳地如同罪惡深埋的地點,牧師居住的閣樓,狹小、黑暗,象征著其內心欲望的壓抑。又如幽暗的森林,這里是牧師與海斯特母女相會的地方,是對人類最原始欲望的表達。無疑,這些有著獨特深意的場景使得小說情節的哥特色彩更為濃厚,且復雜無限的深意隱寓其中。
2.恐怖的自然環境
極端的自然環境在很多時候是霍桑小說中必不可少的背景,幽暗山谷中潛藏著罪惡。如《大紅寶石》中的峭壁懸崖,《一個有抱負的來客》中的諾奇峽谷,這些隔世的山谷則恰恰是徒勞隱秘的懺悔喜歡選擇的地方。這些地點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世人難以涉足,而這就如同奇異的面紗隔擋著現實世界與故事背景。同時,對于“天氣”和“黑夜”的描寫是霍桑小說中哥特色彩的明顯體現。在霍桑短篇小說中,黑夜的出現很普遍,其是對神秘、幽遠氣息的傳遞,在特定的時間,黑夜與森林的幽冥交織,便營造出一種怪異、魔幻般的氛圍。如《小伙子古德蒙·布朗》中,魔鬼的聚會就是在夜晚的森林,霍桑通過描寫布朗神奇的遭遇,帶領讀者一同碰觸人性中隱秘的“惡”。“黑夜”這一時間意象在霍桑小說中的出現可謂頻繁,離奇、驚悚的事件很多就發生在這一時間場景當中,這一點體現了霍桑對于黑色或黑夜的熱衷,恐怖的黑夜與黑色事件的配合十分適宜。此外,惡劣天氣這一自然背景條件也是對“黑色”因素的有力渲染,黑夜與狂風暴雨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時空的復合意象。如《七角樓》中克利福德與關赫普茲巴的出逃就發生在大雨磅礴、狂風呼嘯的夜晚,從而給讀者以恐懼感、緊張感,而惡劣的天氣也是對人類疑惑、冷漠、煩惱、混亂的預示。由此來看,霍桑小說中,天氣因素同小說主題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風云變幻是與情節變化的暗合,彼此映襯又相得益彰。endprint
3.濃郁的異域風情
在早期的哥特小說中,對于異域風情這一風俗環境的表現十分熱衷,且在霍桑小說創作中也有著濃厚的體現。霍桑將異域的神秘氣氛滲透至自己的小說當中,在陰暗背景上映射出恐怖、詭異的人物活動場景,由此,便構成了霍桑哥特小說的完整背景。在作品《紅字》中,霍桑對于人物外貌也側重在異域色彩上的傾斜,男女主人公均為來自大洋彼岸的異域人,男主內心敏感、外表嚴肅,是典型的英格蘭人,女主的從容優雅則讓其具備了典型的東方女性特質。這兩個特點鮮明的英國人,在踏上新英格蘭土地后不久就融入到了反對清教主義的浪潮中,由此在壓抑的中世紀氛圍中,上演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動人愛情故事。《玉石人像》是霍桑最后一部完成的小說,其背景選在意大利,文筆間對古羅馬遺跡和異國風情有著大量、熱情的描繪,對于歐洲文明的崇拜與向往躍然紙上。古老的意大利有著讓人心動的神秘美,這詩一般的仙境,為霍桑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和靈感,從而盡情陶醉于幻想的境界當中。
(二)充滿懸念的情節結構
懸念的作用在于引人入勝,在霍桑小說中所表現的是一種未知、神秘的美。古希臘悲劇手法在霍桑小說中有著良好的體現,將人物出人意料的命運和情節急轉直下的發展交織于懸念的設置當中,撲朔迷離下深層次的故事主旨被烘托出來,神秘的意境得到了強化,與此同時,也與讀者內心對未知的探索產生了共鳴。
1.懸念的解讀
從霍桑的角度來解讀懸念,指的是人們對于小說中情節發展、人物命運期待與關注的一種心情。在《七角樓》第一章中,霍桑運用第三人稱的視角進行敘事,眾多懸念的預先設置,吊足了讀者的胃口。莫爾的詛咒、莫爾泉水突然變質、平瓊上校的死亡等謎團和懸念,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小說中人物的命運,強大的神秘力量似乎冥冥中已經決定了主人公的經歷,而隨著情節的推進,也對讀者的最初推測作出了應驗。故事的發展,情節在展開,讀者也在經歷著精神的歷險,待對故事情節的始終了解后,這一歷險方才撥云見日,這種形式美引發了讀者心靈的震撼,其內心深處的感嘆與深省使得霍桑小說的哥特藝術特征越發地突出。
2.情節的沖突
情節的沖突是讀者懸念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情節的變化發展,懸念的內涵與形式也在發生著改變。早期的小說對于人物間的情仇關系樂此不疲,這類小說描寫的通常是為滿足欲望或爭奪財產所引發的罪惡與暴力,情節沖突十分激烈,重重懸念下使故事的發展扣人心弦。而霍桑小說在借鑒上述特點的同時,并未局限于對刺激情節的再現,而是力圖在矛盾雙方的激烈對抗中,對人性碰撞下的命運觀、道德觀、宗教觀等深刻主題進行凸顯。可以說,霍桑小說的暴力美并不是表象的,而是延伸至人的精神與心靈,讓讀者跟隨故事腳步的同時,也對自己進行不斷的審視與對照。霍桑小說中的“愛情”與“復仇”是情節沖突的典型代表,兩者纏繞交織,在曲折的情節中若隱若現,帶有古典悲劇色彩的懸念美緊扣讀者的神經。
(三)怪誕的情節
霍桑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突出代表,在其小說中充滿著怪誕的情節,內容上也顯示出非理性因素,而非理性情節恰恰是霍桑超越常人的想象所創造出來的,當生與死、真與假、現實與虛構等通過想象加以混淆時,便產生了怪誕感。霍桑小說的高明之處,就在于運用怪誕手法,對非理性情節下所蘊涵理性內容的深刻表現。
1.想象是怪誕情節的源頭
霍桑小說中,對現實與超現實的描寫是渾然融合的,其認為對現實生活的再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基于某種現實狀貌,輔以豐富想象,來對真實的人性進行反映,注重想象即是霍桑小說創造中實踐的理念。夢境是人類潛意識中對平凡、普通生活的延伸,在霍桑的小說中,對各色人物的夢境描寫時常出現,而這些怪誕、奇特、虛構的夢境和情節恰恰成為了琢磨人性、隱喻現實的重要手段,反映了霍桑深層的意識。在霍桑的短篇小說《神游》中,核心的情節就是夢境,其以午夜的遐想來描述奇異的情節,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被賦予人性特征。夢境中人的內心最易坦露,霍桑將筆觸伸向憂郁陰沉的夢境,將黑暗的夢境與惡的人性融為一體,而霍桑小說中的夢境也巧妙地隱喻了人性的善與惡。
2.反常的情節表現
一定程度上來講,反常是怪誕情節構成的原則。在霍桑小說中,正常的心理與情節描寫中,均包含了大量的非正常因素,而這些內容恰恰是與現實經驗相背離的,當反常性積累到一定的極端時,給讀者的怪誕感就十分強烈。霍桑小說中,“預言”是一個普遍的情節模式,這些預言內容怪誕,超現實、超理性,使得小說的神秘性大大增加。作品《人面巨石》中的語言顯得溫情許多,而小說本身的情節也圍繞著帶有傳說性質的預言來展開,其昭示著只要世人以高尚的品德為榜樣,充分挖掘內心善的一面,就能夠成為圣潔的人。而當預言的是厄運時,預言就變成了詛咒。霍桑小說中的預言并非是單純的故事需要,而是在宣揚著一種深層的善惡觀,即人類的行為必定在未來產生罪惡或善良的果實,霍桑小說的對于怪誕情節超然物外的描寫就體現在這里。
結 語
霍桑小說哥特藝術的美學審視是對霍桑小說的深層次剖析,它的“美”在形式上、內容上、手法上有著很好的體現,而最重要、最超然物外的“美”則是對人性善與惡的探索,對人類內心深處的呈現。可以說,霍桑小說是在對早期哥特藝術的繼承與超越,其不再是一個個恐怖、怪誕的故事,而是有著深刻的蘊意在其中,讀者在閱讀時,不但會被故事的發展、人物的命運所吸引和牽動,還會在各自的內心需求點上找到共鳴,發人深省。
參考文獻:
[1]張寧.哥特小說藝術探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0(2).
[2]張羽,劉繼華.哥特的“演繹”[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2(3).
[3]劉怡.論哥特建筑與哥特小說的互文性闡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2).
[4]楊潔,李欣.霍桑創作的哥特特色[J].長治學院學報,2008(12).
[5]李巧英.論霍桑短篇小說中哥特成分的作用[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9(5).
[6]劉婷婷.論霍桑創作對哥特小說的繼承與超越[J].南京師范大學,2008(4).
作者簡介:
錢 立(1966— ),女,江蘇省常州人,博士,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英語語言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