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業松+蔣學樣
摘 要 農機農藝相結合是農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小麥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麥的播種質量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基于此,從農機農藝相結合的概念和內容入手,分析農機農藝相結合對提高小麥播種質量的作用。
關鍵詞 農機農藝結合;小麥;播種質量
中圖分類號:S512.1;F32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1-00-3
小麥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物之一,也是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來源之一。我國的小麥種植一開始是以人力、畜力為主,工作效率十分低下,科技含量比較低,機械化程度不高,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小麥播種的質量不高。隨著農業的機械化程度加深,我國許多地區已經普及了小型的農機具,小麥機播的面積逐漸增加,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在逐漸成為了過去。然而,由于長期重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忽視了農藝的研究,使得小麥的種植機械化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從世界各國的農業機械化的經驗來看,只有實現農機農藝相結合才能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平。因此,要提高小麥的播種質量,就必須重視農機農藝相結合的問題。
1 農機農藝相結合對提高小麥播種質量的影響
1.1 農機農藝相結合的概述
農機農藝相結合是指通過結合農業機械技術和農業生物技術來實現農業的優質高產。農業機械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機械化是通過采用適當的機械來完成農業作業以達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目的。與傳統農業相比,農業機械化的基本內容是盡可能地采取各種機械來代替傳統的人工作業。不同國家的農業機械化的方式和水平都不相同,會隨著每個國家的不同國情而發生變化。比如,美國實行的是大規模機械化農業,而我國由于戶均耕地比較少,僅為美國的1/400,我國無法像美國一樣發展大規模機械化農業。另外,考慮到我國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度,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必須處理好農業機械大規模生產與家庭承包小規模經營之間的矛盾。農藝主要是指農業生產活動中涉及到的生物技術和作業工藝技術。我國疆域廣闊,不同地區之間的作物生長條件和農業生產條件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各地的農業發展都必須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因此,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必須要和農業工藝相結合,根據當地的農作物生長情況、農業生產條件等農藝指標選擇適當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實現農業生產的效益最大化。
農機農藝相結合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農機農藝相結合要結合當地的農藝指標進行考慮,以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達到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的目的;其次,各地要注意農機機械化人才的培養,為當地的農業機械化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最后,各地在選擇農業機械化方案時,要考慮到當地的農業生產水平,選擇綜合效益最高的方案,以達到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目的。
1.2 我國小麥播種存在問題
糧食產業是我國目前農業產業的主要內容。小麥是三大糧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總產量位居第二的糧食作物。小麥的種植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與穩定。作為小麥種植的第一步驟,播種的質量高低會對小麥的產量和質量產生直接影響。目前,我國的小麥播種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2.1 整地質量較低
整地是作物播種以前的準備工作。耕作整地使得耕地的土質疏松,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的根部生長,為作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我國許多地區目前的耕作整地工作已經采取各種機械來代替過去的人工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整地的效率和質量。但由于機械的不配套或者是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術不純熟,導致了整地工作存在土地粉碎不均、土壤混合不勻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耕地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間隙變大,并對小麥種子的發芽出苗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降低了小麥播種的質量。
1.2.2 播種時間過早
我國不同地區的小麥熟制不熟,有一年一熟、一年兩熟、兩年三熟三種熟制。根據小麥播種的季節,可以將小麥分為春小麥和冬小麥。春小麥的播種時間是每年的3-4月,冬小麥的種植時間是每年的10-11月。由于小麥的播種工作機械化的程度仍然不高,加上近些年我國的氣候異常,出現暖冬的現象,導致許多群眾對播種時間的計算失誤,播種的時間過早。春小麥的播種時間過早會使得小麥的成長面臨著冬天的考驗,如果遇到天氣急劇變化就容易因為凍害造成大規模的損失。冬小麥的播種時間過早則會造成小麥的冬前旺長,降低了小麥的抗寒能力,不利于小麥苗安全度過寒冷的冬季。總的來說,播種時間過早會對小麥苗的成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1.2.3 播種方式不當
小麥的播種模式主要有條播、撒播和穴播三種類型。這三種播種模式中,條播的播種工作比較簡便,出苗比較整齊,有利于小麥苗中后期的通風透光;撒播的播種工作比較省時簡便,但是出苗整齊度最差,中后期管理不便;穴播的出苗整齊度最高,但是播種工作量最大,不適宜大規模生產。在這三種方式中,條播最適宜采用農業機械化手段來完成。而在采用農機進行條播的過程中,因為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術的影響,導致播種的深度過大或者二次覆土,使得后期出苗的細弱化,降低了出苗率,影響后期的小麥苗出穗率。另外,農機的操作不當,導致播種速度過快、播種不均的現象存在,也會影響到出苗率和出穗率,降低播種的質量。
1.3 農機農藝相結合對提高小麥播種質量的影響
推進農機農藝相結合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的需要。隨著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加深,促進農機農藝相結合成為了農業機械化的一個重要命題。在過去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過分重視農業機械而忽視了農藝的研究,使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受到限制。事實上,農業的發展既離不開農機技術的發展,也離不開對農藝指標的研究,只有這兩方面相輔相成才能共同發揮作用,促進農機不斷發展。作為農業種植的重要內容,小麥的種植也不例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機械的發展速度加快,我國的小麥種植模式逐漸從人工耕作向農業機械化轉變。農業機械的推行,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使得小麥的種植生產有了質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1]。因此,農業機械化受到了許多農民的歡迎。而正是因為農業機械化的作用非常明顯,使得許多農民過度重視農業機械的作用而忽視了對農藝的研究,這使得小麥的機械化生產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從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只有在農藝的基礎上發展農機技術,才能實現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農機農藝相結合對于提高小麥的播種質量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在農藝的基礎上研究小麥的機播問題,充分考慮當地的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業生產水平,一方面可以改善小麥的生長環境,提高小麥的出穗率和種子質量;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的農業生產條件內實現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
2 農機農藝相結合在小麥播種過程的具體應用
2.1 在整地環節實現農機農藝相結合
整地工作一方面要將耕地土進行粉碎,以便于小麥苗的根部生長;另一方面,要對土地進行適當的追肥,保證土壤肥力。在粉碎環節,要根據耕地的情況選擇適當馬力和粉碎能力的還田機。一般來說,在土層比較堅硬,秸稈量大的地塊要選用馬力比較大、粉碎能力比較高的還田機[2]。在土壤耙勻耙透后,要根據土壤的干濕情況配套合適的給水設施,給土壤適當補給水分。另外,根據土壤的肥力及耕作的情況,可以適當地增施氮肥,避免因為耕種造成的土壤肥力不均。
2.2 在播種環節實現農機農藝相結合
首先,要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小麥品種和種子。不同地區的熱量、溫度變化不同,適當的作物品種可以盡可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其次,要根據耕作的實際情況研究或者引進適當的播種農機和機械技術。農機方面,可以根據耕作的農藝指標選擇相配套的多功能播種機。多功能播種機是一種集播種、施肥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農業作業機械。多功能播種機的引進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業作業的效率,降低農業作業的時間和成本,促進播種環節的農機農藝相結合,提高小麥的機播質量。機械技術方面,要加強當地的農機培訓,不斷提高當地農機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要促進農機農藝相結合,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就要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對操作人員進行一定的農機技術培訓,有利于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機械化。對操作人員的培訓主要是通過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來完成。通過培訓,使得操作人員的機械操作可以符合機械的操作要求,避免因不當操作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失,提高播種環節的效率和質量[3,4]。最后,在使用農機進行播種之前,要先確定農業機械作業的幅寬。采用農機進行播種的時候主要是采用條播的方式,而根據實驗結果表明,適當的行距有利于小麥的通風透光,使小麥的發育更加健壯,提高小麥的生產效率,因此,小麥播種前要根據農機和耕地的情況調整田間畦塊的寬度,設置播種的行距。
3 結語
促進農機農藝相結合對提高小麥的播種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各地政府要根據當地的情況,為當地的農業發展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引,加快當地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首先,政府要加大對農機的補貼力度,不斷提高當地農機和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發展水平;其次,政府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推行適合機械化生產的良種,宣傳科學的機械化生產技術,加大對農藝研究的扶持力度,使得農機農藝的結合更加緊密;最后,要加強對當地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農機操作水平,建立農機安全生產制度,實現農機生產的安全、高效。
參考文獻
[1]白衛衛,李曉亮.農機農藝融合 助推小麥增產增收[J].農機科技推廣,2012 (1):54.
[2]王梅.農機農藝相結合是小麥高產的關鍵技術[J].科技致富向導,2012(17):318.
[3]雍承霞.農機農藝結合技術對提高小麥機播質量的影響[J].湖北農機化, 2013(1):35-36.
[4]王超,閆子雙.淺析北京地區冬小麥種植農機與農
藝融合技術問題[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3,34
(5):12-1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