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運江+孫斌棟+孫旭
摘要:文章以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為背景,基于上海農民工問卷調查數據,實證分析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并得出以下結論: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有重要影響,參加城鎮養老保險、城鎮醫療保險、城鎮失業保險的農民工回流意愿較弱;控制經濟因素和個人因素后,參加農村養老保險、農村醫療保險的農民工回流意愿明顯增強,參加城鎮工傷保險的農民工回流意愿明顯減弱,而參加城鎮養老保險、城鎮醫療保險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程度下降。個人及家庭因素中,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程度較高者、子女在本地上學者的回流意愿較弱;經濟因素中,收入水平較高者回流意愿較弱。
關鍵詞:農民工;回流意愿;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D6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4)06-0102-07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6.010
Can Social Security Influence Migrant Workers Return Inten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Shanghai Survey Data
YU Yunjiang1, SUN Bindong 1, SUN Xu 2
(1.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
Abstract:In two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 register system as the background, this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return intention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Shanghai migrant workers. We go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social security factors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migrant workers return intention, the migrants with weak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oldage insurance, medical insuran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have stronger intention to return; take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person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o participate in oldage insurance and medical insurance in rural areas increased the migrant workers return intention and decreased the migrant work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of the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oldage insurance and medical insurance in the tow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s weak return intention, the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children in the local scholars. The migrants with higher income have lower return intention.
Keywords:migrant workers; return intention; social security
一、引言
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其核心是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把實現農民工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農村勞動力到外地務工就業的同時一直存在著大量的農民工回流現象,這對促進農民工市民化帶來了挑戰。2013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顯示:近年來,中西部外出農民工正在從東南沿海回流,并集中流向中西部中心城市;同時,中國制造業中流動人口占比正在快速下降,2010年中國制造業工人中,流動人口占比為40.4%,到2011年,該比例下降到37.3%,2012年則繼續降至35.2%,2013年的數據顯示,制造業從業人員比例已經下降至33.3%。在這種背景下,研究農民工回流的原因對國家推進城鎮化、農民工市民化和沿海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都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中國農村遷移勞動力是收入和消費同長期保障或者養老保障相分離的特殊群體,他們在城市里賺取工資并在城市消費,但還是需要農村家庭為其提供保障支持系統[1]。因此,我國城鄉分離的二元戶籍制度特別是其背后的“隱形社會保障制度”對勞動力回流決策也會產生重大影響[2],而國內相關研究很少從實證層面分析社會保障制度對勞動力回流的影響。農民工參加城鎮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保制度是否對其回流意愿有影響?參加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是否對農民工回流產生引力?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類型是否對回流產生影響?哪種社會保險對農民工回流影響最大?這些是本文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重要問題。
二、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農民工回流是勞動力流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關于農民工回流決策的相關理論與模型,國內學者從不同學科的視角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古典經濟學理論、新遷移經濟學理論、生命周期理論、社會網絡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勞動力流動的制度理論等[3]。古典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假設是勞動力流動決策是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結果,收入水平或者預期收入的差距是農民工回流的主要原因,典型代表為: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發展”理論、“拉尼斯—費景漢”模型以及“托達羅”模型[4~7]。在借鑒古典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假設的基礎上,生命周期理論將農民工流動簡化為兩個階段:農民工年輕時外出打工,年齡大了自然而然返鄉務農,生命周期到了,農民工就會回流[8]。新遷移經濟學理論與古典經濟學理論的最大區別在于把家庭看作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主體,農民工根據家庭預期收入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的原則決定外出還是回流,當家庭預期收入較小而流動風險較大時,農民工就會選擇回流[9]。社會網絡理論認為,農民工回流的決策除了上述的個人、經濟、家庭等原因外,還受社會關系網絡的影響:由于農村地區“熟人”社會的特征尤其明顯,當農民工在城市的社會關系網絡或社會資本下降時,會做出回流的決策[10]。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受教育程度和人力資本在勞動力回流決策中有重要影響,人力資本較低的農民工在工資、福利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容易產生回流決策[11]。上述理論都是以國外經濟發展背景為基礎建立的經典理論,但制度理論認為,由于我國特殊的轉軌過程和城鄉二元結構,戶籍制度及隱含在背后的工資、福利、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是導致農民工回流的深層次原因[12]。
實證研究方面,國內學者從微觀層面論證了農民工回流產生的原因。石智雷、楊云彥基于新遷移經濟學理論,從家庭稟賦的角度分析勞動力回流產生的原因,認為家庭人力資本和家庭社會資本是農民工回流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13~14]。白南生等人的研究認為,生命周期對我國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具有重要影響,此外,婚姻、子女教育等非經濟性因素對回流決策也具有重要影響[15]。林善浪等人運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從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對農村勞動力回流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家庭生命周期對農村勞動力回流具有顯著的影響[16]。除傳統的推力、拉力對農民工回流決策有重要影響外,心理因素和自身能力因素對農民工的回流決策也存在重要影響[17]。李強等人認為,影響農民工回流意愿的諸多因素中,教育的作用最為明顯,農民工人力資本水平越高,留在城市的意愿就越強,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在城市生活,在外工作時間越長的農民工留在城市生活的意愿越強,農民工留城和返鄉的意愿同時受到婚姻狀況與是否舉家遷移的制約,舉家遷移的農民工更偏好城市生活[18]。劉錚的研究認為,劉易斯的勞動力轉移模型對我國的解釋力是有限的,農村勞動力并非可以無限供給,過低的工資和日益惡化的就業環境將導致農村勞動力產生回流[19]。羅明忠認為,農民工由于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的缺失,導致其過著無法融入城市的生活是造成農村勞動力回流的一個重要因素[20]。縱觀勞動力回流的實證研究,多以國外勞動力流動的經典理論為視角,關注個人特征(教育程度、性別、年齡等)、經濟條件(工資水平、預期收入、住房狀況等)、家庭層面(家庭稟賦、家庭風險、子女教育等)、社會網絡(社會信任、社會資本等)對勞動力回流決策的影響。戶籍制度及隱含在背后的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對勞動力回流決策有重要影響,但國內定量分析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研究幾乎為空白,這給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方向與啟示。
三、研究設計
1.數據來源及基本情況
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來源于2010年華東師范大學流動人口課題組搜集的上海市靜安區、黃浦區、徐匯區、金山區、普陀區、長寧區、寶山區、浦東新區等區縣的農民工調查數據。調查數據由各個區縣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采用PPS抽樣調查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選取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并向其發放自填式問卷。PPS抽樣調查法能夠使調查問卷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而且減少了問卷發放時的抽樣誤差。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219份,有效問卷2978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2.5%。從被調查者年齡看,15~30歲的農民工占46.8%,30~50歲的農民工占38.3%,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農民工主力。從婚姻狀況看,52.7%的人為已婚者,40.1%的人為未婚者,其他的有7.2%。從性別狀況看,女性占47.9%,男性占52.1%,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從在流入地的居住時間看,43.2%的農民工居住時間為1~3年,30.3%的人居住時間為3年以上,居住長期化的趨勢明顯。從收入水平看,63.7%的農民工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只有6.8%的人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從教育程度看,被調查者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占39.8%,其次為小學文化程度占31.6%,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28.6%,說明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
2.變量解釋
本研究將農民工的回流意愿作為因變量。問卷中對農民工詢問“你本人希望繼續在城市居住還是回到老家”,將答案為“想回老家”的編碼為0(即回流意愿明顯),而將答案為“不清楚”或者“繼續在城市居住”的編碼為1(即無回流意愿)。將近41.21%的農民工希望繼續在城市定居而不是回到老家,31.74%的農民工有回流意愿,27.05%的農民工回答為不清楚。
根據文獻綜述中涉及的可能會影響到農民工回流決策的因素,以及結合調查問卷自身的特點,自變量包括經濟因素(收入水平、是否有住房)、個人及家庭因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是否在本地上學)、社會保障制度因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農村醫療保險、醫療費用報銷方式、城鎮失業保險、城鎮工傷保險),其中代表社會保障因素的變量是本文最關心的核心變量,而代表經濟因素、個人及家庭因素的變量是本文的控制變量,各個變量的詳細解釋如表1所示。
3.分析策略
如上所述,影響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因素涉及很多方面。為去除特征變量之間的交叉和疊加影響,明確影響農民工回流意愿的諸多因素中哪些因素的影響最顯著,我們的分析策略如下。第一,對影響農民工回流意愿的社會保障因素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以分辨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的影響,從而獲得社會保障因素的凈效應。第二,加入經濟因素變量,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相應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目的是在控制經濟因素后,分析社會保障因素是否對農民工回流意愿有顯著影響。第三,剔除經濟因素變量,加入個人及家庭因素變量,目的是在控制個人及家庭因素后,分析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第四,將影響農民工回流意愿的社會保障因素、經濟因素、個人及家庭因素全部加入,目的是在控制經濟因素變量和個人及家庭因素變量后,考察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程度。
四、回歸結果分析
模型1表示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凈效應,模型2控制了經濟因素的作用,模型3控制了個人及家庭因素的作用,模型4同時控制了經濟因素和個人及家庭因素的作用(見表2)。
模型1的結果表明,社會保障因素當中,只有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失業保險對農民工回流意愿有重要影響,而農村養老保險、農村醫療保險、城鎮工傷保險、醫療費用報銷方式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一般或不顯著。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失業保險均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這三種社會保障形式對農民工回流意愿具有顯著影響。未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失業保險者比參加者的回流意愿分別高0.240、0.299、0.178。農村養老保險和農村醫療保險對農民工回流意愿有一定影響,但只在5%的水平上顯著。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和農村醫療保險的農民工比未參加者回流意愿高0.098、0.071。未參加城鎮工傷保險的農民工回流意愿比參加者要高0.255,但顯著性水平未通過。這主要是因為調查樣本中近80%的農民工都未參加城鎮工傷保險。醫療費用報銷方式中,付費時直接報銷與先付費后報銷的農民工比不清楚報銷方式者的回流意愿分別高0.051、0.008,但顯著性水平不通過。可能的解釋是大部分外來農民工不了解醫療費用的報銷方式和流程,不知道如何報銷。
模型2的結果表明,在控制經濟因素后,與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農民工相比,未參加者的回流意愿分別高0.212、0.196,且只在5%的水平上顯著;而與未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和農村醫療保險者相比,參加者的回流意愿上升了0.171、0.911,且顯著性水平上升到1%。這主要是因為,經濟條件好的農民工大部分都參加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較少數參加了農村養老保險和農村醫療保險,因此,控制經濟因素后,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程度和顯著性水平下降了,而農村養老保險和農村醫療保險的顯著性水平上升了。在影響農民工回流意愿的經濟因素中,收入水平較低者比較高者的回流意愿高0.243,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在城市沒有住房者比有住房者的回流意愿高0.177,但顯著性水平未通過。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農民工在城市中都沒有購買自己的住房。
模型3的結果表明,個人及家庭因素中,年齡和子女是否在本地上學對農民工的回流意愿有顯著影響,性別及婚姻狀況對回流意愿沒有顯著影響,教育程度呈現非線性作用。年齡大的農民工比年齡小的農民工回流意愿高0.081,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子女不在本地上學的農民工比子女在本地上學的農民工回流意愿高0.089,并且在1%水平上顯著。女性和已婚的農民工比男性和未婚者的回流意愿分別高0.042、0.054,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教育程度因素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比大專及以上者的回流意愿高0.119,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中專或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同大專以上者的回流意愿沒有顯著區別,僅在10%的水平上顯著。原因可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農民工更容易在城市里找到較好的工作,城市融入度較高,調查樣本顯示,受過高中或中專及以上教育者的平均工資約為初中及以下者的1.8倍,并且高中或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工資離散程度很小。在控制個人及家庭因素后,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失業保險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顯著性水平都下降了,原因可能是農民工個體參與社會保險的差異很大。
模型4中,控制個人及家庭因素、經濟因素后,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仍然具有重要作用,但顯著性水平有所下降。經濟因素中的收入水平與個人及家庭因素中的教育程度、子女是否在本地上學等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作用顯著性水平也下降了。這說明社會保障因素、經濟因素、個人及家庭因素對于農民工回流意愿都有重要作用,但這幾種因素相互作用,密切關聯,并且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部分是通過經濟因素、個人及家庭因素起作用的。
五、結論與討論
完善的農民工社會保障系統是農民工在城市生存的“安全網”和“穩定器”。本文基于上海農民工的調查數據,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系統的定量分析,特別是著重分析了社會保障因素對于農民工回流意愿的作用。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是否參與城鎮養老保險、城鎮醫療保險、城鎮失業保險對于農民工的回流意愿有顯著的影響。上述四個模型均顯示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具有穩健的顯著影響。因此,當地政府應當加快完善社會保障政策,讓更多的外來農民工能夠和本地居民平等地參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降低外來農民工的回流意愿。
第二,經濟因素中,收入水平對農民工回流意愿有顯著影響。收入水平高的農民工回流意愿更弱,控制經濟因素后,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作用有所減弱,說明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部分是通過經濟因素起作用的。
第三,個人及家庭因素中,年齡、教育程度、子女是否在本地上學對農民工回流意愿有穩健的顯著影響,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程度較高者、子女在本地上學者的回流意愿較弱。控制個人及家庭因素后,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作用減弱,說明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部分是通過個人及家庭因素起作用的。因此,針對提升農民工就業能力的人力資本開發(如正規繼續教育、培訓等),及政府部門的就業指導和信息提供等相關政策和舉措都會降低其回流意愿。
第四,雖然本文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因素,特別是社會保障因素進行了較為詳盡的研究,但在行文中,筆者感到回流意愿的研究還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探討商榷的地方。首先,由于缺乏對于居留時間等時間因素的設問,農民工回流意愿和居留時間之間究竟是單向還是雙向關系無法論證;其次,由于數據是截面數據,無法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動態變化進行分析,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民工回流意愿可能會發生變化,只有通過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縱向跟蹤研究才能明確這個問題;最后,本文主要是從社會保障因素、個人及家庭因素、經濟因素三方面分析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因素,并著重分析社會保障因素的作用,但農民工回流意愿作為個人心理活動,主觀能動性很大,因而無法全面把握所有的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 Murphy, R. How Migrant Labor Is Changing Rural China[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 蔡昉.勞動力遷移的兩個過程及其制度障礙[J].社會學研究,2001,(4).
[3] 石智雷.國外遷移勞動力回流理論研究述評[J].人口與發展,2013,(1).
[4] Lewis, W. A. Dual Economy Revisited [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79,47(3).
[5] Ranis, G., J.Fei.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51(4).
[6] 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69,59(1).
[7] Krieger,T.Public Pensions and Return Migration [J].Public Choice, 2007,134(4).
[8] Davies, R.B, A.R.Pickles. An Analysis of Housing Careers in Cardiff[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991,23(1).
[9] Stark,O.Research on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he Confusion Frontier and Why Showld Pause to Rethink Afresh[J].World Development, 1982,10(1).
[10] Coleman, J.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8,94.
[11] Thomas,Kevin J. A. Return Migration in Afric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Labor Market Success: Evidence from Uganda[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08,42(3).
[12] 蔡昉,都陽,王美艷.勞動力轉移的政治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13] 石智雷,楊云彥.家庭稟賦、家庭決策與遷移勞動力回流研究[M].社會學研究,2012,(3).
[14] 楊云彥,石智雷.中國農村地區的家庭稟賦與外出務工勞動力回流[J].人口研究,2012,(4).
[15] 白南生,何宇鵬.回鄉,還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2,(3).
[16] 林善浪,張作雄,林玉妹.家庭生命周期對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影響分析——基于福建農村的調查問卷[J].公共管理學報,2011,(1).
[17] 金沙.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決策的推拉模型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9,(9).
[18] 李強,龍文進.農民工留城與返鄉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2).
[19] 劉錚.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現實悖論——“農民工回流”的成因及效應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2006,(3).
[20] 羅明忠.農村勞動力轉移后回流的原因:邏輯推理及實證檢驗[J]. 經濟學動態,2008,(1).
[責任編輯馮樂]
第三,個人及家庭因素中,年齡、教育程度、子女是否在本地上學對農民工回流意愿有穩健的顯著影響,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程度較高者、子女在本地上學者的回流意愿較弱。控制個人及家庭因素后,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作用減弱,說明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部分是通過個人及家庭因素起作用的。因此,針對提升農民工就業能力的人力資本開發(如正規繼續教育、培訓等),及政府部門的就業指導和信息提供等相關政策和舉措都會降低其回流意愿。
第四,雖然本文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因素,特別是社會保障因素進行了較為詳盡的研究,但在行文中,筆者感到回流意愿的研究還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探討商榷的地方。首先,由于缺乏對于居留時間等時間因素的設問,農民工回流意愿和居留時間之間究竟是單向還是雙向關系無法論證;其次,由于數據是截面數據,無法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動態變化進行分析,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民工回流意愿可能會發生變化,只有通過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縱向跟蹤研究才能明確這個問題;最后,本文主要是從社會保障因素、個人及家庭因素、經濟因素三方面分析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因素,并著重分析社會保障因素的作用,但農民工回流意愿作為個人心理活動,主觀能動性很大,因而無法全面把握所有的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 Murphy, R. How Migrant Labor Is Changing Rural China[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 蔡昉.勞動力遷移的兩個過程及其制度障礙[J].社會學研究,2001,(4).
[3] 石智雷.國外遷移勞動力回流理論研究述評[J].人口與發展,2013,(1).
[4] Lewis, W. A. Dual Economy Revisited [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79,47(3).
[5] Ranis, G., J.Fei.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51(4).
[6] 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69,59(1).
[7] Krieger,T.Public Pensions and Return Migration [J].Public Choice, 2007,134(4).
[8] Davies, R.B, A.R.Pickles. An Analysis of Housing Careers in Cardiff[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991,23(1).
[9] Stark,O.Research on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he Confusion Frontier and Why Showld Pause to Rethink Afresh[J].World Development, 1982,10(1).
[10] Coleman, J.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8,94.
[11] Thomas,Kevin J. A. Return Migration in Afric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Labor Market Success: Evidence from Uganda[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08,42(3).
[12] 蔡昉,都陽,王美艷.勞動力轉移的政治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13] 石智雷,楊云彥.家庭稟賦、家庭決策與遷移勞動力回流研究[M].社會學研究,2012,(3).
[14] 楊云彥,石智雷.中國農村地區的家庭稟賦與外出務工勞動力回流[J].人口研究,2012,(4).
[15] 白南生,何宇鵬.回鄉,還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2,(3).
[16] 林善浪,張作雄,林玉妹.家庭生命周期對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影響分析——基于福建農村的調查問卷[J].公共管理學報,2011,(1).
[17] 金沙.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決策的推拉模型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9,(9).
[18] 李強,龍文進.農民工留城與返鄉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2).
[19] 劉錚.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現實悖論——“農民工回流”的成因及效應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2006,(3).
[20] 羅明忠.農村勞動力轉移后回流的原因:邏輯推理及實證檢驗[J]. 經濟學動態,2008,(1).
[責任編輯馮樂]
第三,個人及家庭因素中,年齡、教育程度、子女是否在本地上學對農民工回流意愿有穩健的顯著影響,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程度較高者、子女在本地上學者的回流意愿較弱。控制個人及家庭因素后,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作用減弱,說明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部分是通過個人及家庭因素起作用的。因此,針對提升農民工就業能力的人力資本開發(如正規繼續教育、培訓等),及政府部門的就業指導和信息提供等相關政策和舉措都會降低其回流意愿。
第四,雖然本文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因素,特別是社會保障因素進行了較為詳盡的研究,但在行文中,筆者感到回流意愿的研究還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探討商榷的地方。首先,由于缺乏對于居留時間等時間因素的設問,農民工回流意愿和居留時間之間究竟是單向還是雙向關系無法論證;其次,由于數據是截面數據,無法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動態變化進行分析,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民工回流意愿可能會發生變化,只有通過對農民工回流意愿的縱向跟蹤研究才能明確這個問題;最后,本文主要是從社會保障因素、個人及家庭因素、經濟因素三方面分析農民工回流意愿的影響因素,并著重分析社會保障因素的作用,但農民工回流意愿作為個人心理活動,主觀能動性很大,因而無法全面把握所有的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 Murphy, R. How Migrant Labor Is Changing Rural China[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 蔡昉.勞動力遷移的兩個過程及其制度障礙[J].社會學研究,2001,(4).
[3] 石智雷.國外遷移勞動力回流理論研究述評[J].人口與發展,2013,(1).
[4] Lewis, W. A. Dual Economy Revisited [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79,47(3).
[5] Ranis, G., J.Fei.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51(4).
[6] 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69,59(1).
[7] Krieger,T.Public Pensions and Return Migration [J].Public Choice, 2007,134(4).
[8] Davies, R.B, A.R.Pickles. An Analysis of Housing Careers in Cardiff[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991,23(1).
[9] Stark,O.Research on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he Confusion Frontier and Why Showld Pause to Rethink Afresh[J].World Development, 1982,10(1).
[10] Coleman, J.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8,94.
[11] Thomas,Kevin J. A. Return Migration in Afric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Labor Market Success: Evidence from Uganda[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08,42(3).
[12] 蔡昉,都陽,王美艷.勞動力轉移的政治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13] 石智雷,楊云彥.家庭稟賦、家庭決策與遷移勞動力回流研究[M].社會學研究,2012,(3).
[14] 楊云彥,石智雷.中國農村地區的家庭稟賦與外出務工勞動力回流[J].人口研究,2012,(4).
[15] 白南生,何宇鵬.回鄉,還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2,(3).
[16] 林善浪,張作雄,林玉妹.家庭生命周期對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影響分析——基于福建農村的調查問卷[J].公共管理學報,2011,(1).
[17] 金沙.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決策的推拉模型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9,(9).
[18] 李強,龍文進.農民工留城與返鄉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2).
[19] 劉錚.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現實悖論——“農民工回流”的成因及效應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2006,(3).
[20] 羅明忠.農村勞動力轉移后回流的原因:邏輯推理及實證檢驗[J]. 經濟學動態,2008,(1).
[責任編輯馮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