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

2015-01-15 21:05:38李付俊孟續鐸
人口與經濟 2014年6期
關鍵詞:就業大學生

李付俊+孟續鐸

摘要:目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力度不斷加大,一方面新興產業的崛起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的調整對低素質勞動力產生排擠,這將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巨大影響。本文對國內學者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產業轉型升級對就業的影響、產業轉型升級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關系等方面的研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發現目前關于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成因的研究缺乏從產業轉型升級視角進行分析,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與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之間產生的相互影響亟待理論闡釋。

關鍵詞:產業轉型升級;高校畢業生;大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4)06-0091-11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6.009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Retrospect and Prospect

LI Fujun1, MENG Xuduo2

(1.School of Labor Economic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2.China Academy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0029,China )

Abstract: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s intensified, on the one hand, the rise of new industries caus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highly qualified labor for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adjustment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cause a large number of lowquality labor exclusion, which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our labor market, especially for the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domestic research studied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on aspects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n employ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employment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We found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en analyzed from a lack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erspecti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produced urgent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Keyword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ollege graduates;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從全球視野來看,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正處于世界第四次產業大轉移的軸心,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機遇。從國內經濟形勢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和下行壓力將持續存在,經濟增長已從高速向中高速轉變,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今后經濟發展與政策調整的核心,而這又必將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帶來新的、更復雜的影響。同時,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與人才自身的供給是否能夠合理對接。高校畢業生作為目前最主要的高素質人才群體之一,其就業問題的妥善解決對于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研究產業轉型升級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多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受到了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并對此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同時也應看到,目前在產業轉型升級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影響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仍然較為缺乏。本文通過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多角度的梳理和分析,力求揭示現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來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推動后續研究的開展。

一、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研究

青年失業問題一直是世界各國關注的重點之一,也是目前國際就業形勢中亟須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我國來說,自1999年開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擴張期,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由1999年的90萬人增至2014年的727萬人http://edu.163.com/14/0402/09/9OQLAAKM00294MBA_all.html。嚴峻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通過文獻檢索可以發現關于大學生就業研究的文獻有23萬余篇,關于大學生就業難及其成因研究的文獻有上萬篇。筆者選取了其中較為重要的文獻,分別從供給、需求、供需匹配以及大學生創業四個角度對現有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進行梳理。

1.基于供給視角的研究

從供給視角來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研究主要包括高校畢業生供給數量因素、高等教育培養因素以及大學生個人因素三個維度。

(1)高校擴招政策的是與非。

對我國高校擴招政策影響的分析是從供給角度討論高校畢業生失業問題成因的主要方向之一,但對這一問題的是非判斷,不同學者的研究存在一定分歧,焦點則集中在擴招政策是不是高校畢業生失業的主要成因。賴德勝、姚裕群、吳要武等都認為我國高校擴招政策必然會直接導致大學生數量的驟增,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他們都指出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都經歷過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階段,與此相伴的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越來越大[1~3]。 相反,鄭功成、譚永生等學者卻認為我國高校擴招政策與大學畢業生失業并無直接關系,他們雖然也承認現階段已經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但認為從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未來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來看,并不等于說我國出現了大學生過剩的問題,相反未來需要培養更多的大學生[4~5]。

(2)高等教育培養偏差直接導致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

在從高等教育培養質量和專業匹配角度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方面,多數學者都認為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階段,但由于其并沒有作為一個“自然歷史進程”而發展,因此,造成了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畢業生供給與社會需求不一致的嚴重現象。莫榮、劉穎等學者認為,大學生就業既有總量矛盾也有結構矛盾,但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結構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已經市場化,但大學的專業設置調整滯后、過度重復建設并缺少特色,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需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上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6~7]。

(3)大學生個人就業觀念不合理。

從大學生個人因素角度來看,麥可思發布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我國2011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區域主要集中在泛長江三角洲區域(26.1%)、泛渤海灣區域(23.1%)、泛珠江三角洲區域(21.1%);2011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就業地也主要集中在這三個區域,所占比例依次是23.1%、25.3%和20.8%[8]。從以上可以看出,大學生目前的就業期望仍然很高,東部和發達沿海地區的工作環境、工資福利、職業聲望等工作特征標準比較符合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預期,因此,其就業選擇區域主要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區域性結構矛盾。

2.基于需求視角的研究

從需求角度來看,關于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就業需求總量不足;二是就業需求結構發生變化。

(1)高校畢業生總量供大于求,企業相對需求量不足。

從需求總量上看,部分學者認為大學畢業生工作崗位的增長緩慢,與高校學生的增加形成反差,在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高校畢業生供給的增量與存量的規模遠超出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可吸納能力,就業環境變緊成為必然[9]。從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來看,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是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據統計,2010年我國中小企業總數已達4160萬家,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10]。盡管我國中小企業總量不少,但相對比重仍然較低,目前我國每千人中中小企業僅有8.9家,城鎮人口每千人中也不過只有19家中小企業[11]。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和發展規模的不足直接影響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總量。

(2)當前高校培養的畢業生不能滿足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

從需求結構上看,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全社會就業問題的一個方面,考察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將其納入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來分析。首先,我國產業結構目前正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這種產業結構所對應的人才需求主要是以低端崗位和技術高端崗位需求為主,而大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正好與這樣的崗位需求錯位[12]。其次,我國目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結構與國民經濟產業結構不相協調,結構偏離度比較大。耿獻輝等通過分析發現我國第三產業在2007年總共吸納了83.13%的高校畢業生,而同期第三產業的總產出只占國民經濟總產出的23.49%,對國民經濟總產出貢獻高達55.19%的制造業卻只吸納了9.78%的高校畢業就業人員[13]。 在實證研究方面,楊河清等的調查顯示并不是所有企業每年都對高校畢業生有需求,每年都招收應屆高校畢業生的企業比率僅為44%,并且對高校畢業生有需求的企業所招聘的人數大部分都在10人以下[14]。

3.基于市場供求匹配視角的研究

勞動力市場供求匹配視角主要關注市場中的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匹配過程中的中介環節,其將直接影響勞動力供需的對接。筆者主要從勞動力市場信息、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就業匹配質量三個角度進行梳理。

(1)勞動力市場信息傳遞低效和分割性勞動力市場問題。

賴德勝、楊偉國、劉鑄等學者從高校畢業生勞動力市場的角度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包括就業信息不對稱,就業信息網絡建設發展單一、閉塞,信息孤島現象嚴重。同時,高校畢業生在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就業的差距過大,加之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之間的流動性較差,直接導致了高校畢業生在次要勞動力市場上出現就業萎縮,而在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出現相對過剩[15~17]。

(2)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不完善。

莫榮、曾湘泉、嚴秋菊等學者從就業指導及其服務體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失業問題。他們指出,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無論從機構設置、師資力量水平、工作場地與經費,還是從職能發展、職業化和專業化隊伍建設,乃至于職業指導理論的研究等任何一個方面來看,仍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同時我國畢業生就業信息系統和就業服務體系,仍然主要由學校、人才市場通過舉辦招聘會等比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將畢業生與市場需求方對接。此類方式的信息渠道比較窄,成交率比較低,直接影響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數量和質量[18~20]。

(3)高校畢業生就業匹配差。

在就業匹配質量方面,學者們主要從過度教育視角和匹配質量實證研究視角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進行了探討。張曉蓓、亓朋的研究得出,中國勞動力中教育過度的比例占39%[21]。 劉揚研究發現,我國近三成大學畢業生的專業與工作不匹配;專業與工作匹配除受專業本身的影響外,還受到性別、學校特征和實習經歷等因素的影響[22]。代懋等通過建立教育、專業、能力匹配的理論模型,對中國高校畢業生進行就業匹配質量調查,結果發現1/3的大學畢業生存在專業不匹配問題,專業本身、學校就業指導課、學校招聘信息渠道均可顯著地提高專業匹配程度;同時,46%的大學畢業生存在“高能低配”問題,性別、學歷、社會實踐、找工作渠道均會對能力匹配產生顯著影響[23]。

4.關于高校畢業生創業的研究

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凸顯,“畢業即創業”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種重要選擇方向。目前學術界研究大學生創業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從定性角度對高校畢業生創業的一般理論研究。

實施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是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解決就業問題的必然選擇,包括組織協調機制的建立、完善的市場競爭環境、差異性的政策扶持體系和有針對性的創業教育培訓機制[24]。創業型就業的最大特點就是突破了傳統的“一人一崗”的就業模式,形成“一人帶動一群崗位”的就業模式[25]。大學生在年齡精力、專業知識、接受新事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創業優勢,應該成為國家以創業促就業政策的當然先行者[26]。在高校畢業生創業模式研究方面,馬君根據制約大學生創業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維度,把創業模式劃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積累演化型、連鎖復制型、技術驅動型和概念創新型;并且認為大學生創業保持著一種動態的演化路徑,因此,在創業教育方面應該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創業模式由生存創業向機會創業或概念創新的方向轉變[27] 。

(2)從定量角度對高校畢業生創業的實證調查研究。

黃敬寶、王靜、侯慧君等多位學者從定量的角度對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現狀及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的比例仍較低。由于缺乏創業意識,或者缺乏創業能力,或者覺得缺乏創業環境,很多大學生只是把創業作為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能不去創業就不去創業。同時,很多高校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創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單純重視就業教育、就業指導,教育內容大多局限于階段性的創業計劃競賽;而對學生自我創業意識和企業家精神的培育,以及對投資項目論證、資金籌措、產品技術、質量管理、市場開發、人際關系、商業法規和政府相關政策等方面的內容涉及較少[28~30]。

二、關于產業轉型升級對就業影響的研究

總體而言,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認識在理論層面上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來分析。在宏觀層面上,產業轉型升級是國家整體產業體系不斷演化的過程,其本質是通過持續培育、更新和替代產業結構中起支撐作用的主導產業來實現的。在微觀層面上,產業轉型升級是相關產業環節從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價值狀態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價值狀態演變的過程,主要是以提高產業附加值水平為突破口,通過全面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和供給結構來改善和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實現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并最終完成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動態過程。而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指產業結構本身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發展梯度不一,中西部地區還存在承接東部原有產業的作用。隨著產業間比例關系的變動及產業自身素質的提高,勞動力就業結構也隨之變化,經歷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再到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的過程。目前關于產業轉型升級對就業影響的討論已經得到了國內不少學者的關注。

1.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聯研究

我國學者對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聯的研究較多,這些研究較多采用實證研究方法,以不同的數量方法和計量模型可以對相關研究加以區分,這里通過運用不同的實證研究方法來具體分析我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系。

(1)有關結構偏離度的研究。

王軍禮、張志奇、何景熙等學者應用結構偏離度的數據分析方法,對我國產業與就業結構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他們的研究發現:我國第一產業結構偏離系數一直為負,表明第一產業就業嚴重過剩,勞動力轉移存在困難;第二產業結構偏離系數大于1,表明第二產業的就業不足,還有吸納就業的能力,但不能作為吸納就業的主體;而第三產業結構偏離系數一直為正,且呈下降趨勢,表明第三產業就業潛力還有待挖掘,并且其發展是未來吸納就業的主要動力[31~33]。

(2)有關就業彈性的研究。

趙揚、賴德勝等學者通過測算我國每年第一、第二及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數值,得出了較為一致的研究結論。發現:第一產業就業彈性最小,不僅不能吸收勞動力而且還排斥勞動力;第二產業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的就業彈性值比較高,其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較強,但1990年以后,我國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開始大幅度下降,第二產業的高速發展并沒有帶動相應的就業增長;而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值一直在增高,并且在吸納就業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34~35]。

(3)有關灰色關聯度的研究。

胡秀花、鄧利平分別對河北省和安徽省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進行了灰色關聯分析,兩省表現出相似的基本規律,即:在三次產業產值比重與勞動力就業總量的關聯度比較中,第二產業最大,第三產業次之,最小的是第一產業。而在第二產業內部,工業產值比重與勞動力就業總量的關聯度要大于建筑業;在第三產業內部,以“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訊業”與勞動力就業的關系最為密切,成為第三產業中對勞動力最具吸收力的行業,而房地產業與金融保險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相對較弱[36~37]。

(4)有關斯托克夫指數的研究。

張抗私、盈帥用斯托克夫指數測度了1979~2009年產業結構變動對就業結構的影響,計算了整體及三次產業的斯托克夫指數。結果表明:1979~2009年間,我國整體斯托克夫指數介于0.01~4.69。第一產業斯托克夫指數介于0.02~6.00,變動最大,說明我國第一產業勞動力流動性強,當經濟景氣時,第二、三產業勞動力需求旺盛,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反之勞動力回流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斯托克夫指數介于0.001~0.99,離散程度最小。第三產業斯托克夫指數介于0.04~1.40之間波動,離散程度介于第一、二產業之間[38]。

2.產業轉型升級對就業的正向效應

劉瀑、葛雨飛等學者從理論角度分析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對就業產生的積極作用,認為就業結構與產業升級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勞動力的質量、數量與結構對于產業結構轉換與能級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產業升級過程表現為勞動力人均資本量(K/L)不斷增加的過程。產業升級從兩個途徑提高了有效需求,一是投資乘數效應,二是收入分配效應帶動的消費傾向的提高。產業結構資本技術密集化的結果,是使有效需求得以擴大,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決定了就業量的多少。產業升級最終有利于擴大就業,這一結論也符合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他們認為,雖然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還存在一定的偏離,影響了就業的增加,這主要是第三產業發展還比較落后,其吸納就業的潛力沒有徹底發揮出來;但從長期來看,勞動力轉移對服務業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潛力,將會促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最終使就業在總量和質量上得到提高[39~40]。

此外,國內不少學者還從實證的角度驗證了產業轉型升級對我國就業的正效應。他們通過數據分析,運用相關計量方法,從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的角度,驗證了產業轉型升級與就業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段敏芳等認為,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低就業效應應當歸結于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和產業內部結構水平不高,從而可以推出產業結構升級可以增加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更多的就業機會[41]。 李萍、諶新民通過對東莞企業的調查發現,產業逐步升級使得整個行業趨向穩定,對就業的波動影響較小,勞動者的就業穩定性提高,企業和勞動者都愿意積極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從而又促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應用,促進了產業升級[42]。

3.產業轉型升級對就業的負向效應

一般而言,產業的轉型升級依賴于新技術的引進和采用,亦即產業的技術升級,但其對就業的影響一直備受爭議。國內大部分學者認為產業的技術升級對就業的影響既有正向,也有負向。

龔玉泉、袁志剛從理論的角度認為產業技術升級對就業的沖擊分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從短期影響來看,技術進步的迅速發展,使得各產業各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先進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對勞動力的替代作用明顯,使得企業減少對員工的需求。而從長期的影響來看,由于先進技術的使用,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量增加,產業結構也得到了優化升級,產品的單位成本下降,產品的銷售價格也越來越低,使得社會對該產品的消費增加,從而進一步促進了企業生產的擴大化,在企業大量賺取利潤的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43]。

從實證分析的角度來看,部分學者利用數量模型驗證了產業轉型升級對就業的影響。李娟等通過建立計量模型發現,我國產業在由低技術產業升級為高技術產業的過程中,勞動者面臨的就業風險和收入波動也會增大。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我國的高技術產品沒有形成明顯的比較優勢,另一方面相較于以低廉的不熟練勞動力為主要投入要素的低技術企業,高技術企業的熟練勞動力具有較高的可替代性[44]。 劉渝琳等通過GMM證實了在技能偏態的作用下,勞動力在資本廣化和深化過程中其就業受到的影響。其研究指出,在不考慮人口紅利變化的情況下,當資本深化系數為負時,我國轉移勞動力獲益較大;一旦資本深化水平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會面臨更大的壓力。因此,早期的勞動密集型經濟模式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溢出效應明顯,但隨著產業升級和資本深化,農村轉移勞動力比城鎮人口將面臨更嚴峻的就業問題[45]。

三、對產業轉型升級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關系的研究

目前,產業結構失衡導致的高校就業需求錯位、就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非同步性,引發了高素質人才資源浪費和產業轉型升級緩慢的不良后果[46]。產業轉型升級與高校畢業生就業是相輔相成的,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能夠及時吸納高校畢業生這類高素質人才來推進產業轉型;同時從長期來看,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將直接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數量和質量。如何對接高校人才優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理清產業調整升級與高校畢業生就業之間的關系成為當務之急。國內近年來關于產業轉型升級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關系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學者只是從結構性失業、專業匹配度等角度間接地對此類問題進行論述。

1.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1)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挑戰。

產業結構的變化直接導致高校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之一。就目前來看,結構性失業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核心問題,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和現實中較難解決的深層次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將會長期影響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47]。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過程將直接影響市場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由于各個產業對大學生的需求不一致,大學生在擇業上對各產業的偏好也各不相同,當行業對大學生的需求和大學生的擇業取向出現不協調時,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必然會增加[48]。

首先,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持續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結構,第二產業在我國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第一產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基本保持穩定并有逐步上升的趨勢[49]。同時,在行業發展方面,高新技術等新興行業逐漸成為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主導趨勢。但就目前而言,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吸納就業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三產業因其高就業彈性理應成為我國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然而從產業結構偏離度來看,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逐漸向零趨近,說明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空間已經相對較小,如果沒有新的服務需求出現,第三產業進一步吸納就業的能力將難以提高[50]。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導致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遠遠滯后于畢業人數的增長,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51]。從上述學者的論述可以看出,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將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就業,但其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不協調性——即吸納主要就業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將直接增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其次,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變化。

從用人單位角度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部分企業逐步完成自身的新老更替成為現代新型企業。為適應社會經濟沖擊,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這些企業需要高技術、高素質、高能力、高層次人才的加盟來提高它們的核心競爭力,這導致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拔上更加挑剔、更加苛刻[52]。而高校畢業生雖然作為高素質人才的主力,但由于高等教育專業設置等方面的原因,其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還達不到一些企業對某類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校畢業生供給和企業人才需求的對接過程中就出現了不匹配的現象,直接造成高校畢業生的失業問題。

最后,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升級需求不匹配。

從高校畢業生自身的專業教育角度來看,目前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出現了一些新現象,包括:畢業生就業的專業不對口,用人單位需要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畢業生知識滯后等。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部分專業的社會需求量小于該專業的畢業生人數,而另一些新興發展的行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又供不應求,同時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不相適應[53]。按照產業就業互動理論,產業結構調整必然會帶動勞動力結構和技術結構出現一系列變化,引起勞動力就業產生新組合。這些新的經濟社會變革又必將促使為其提供智力、人才與科技支撐的高等教育結構作出相應調整,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的新要求[54]。李彬通過對各產業及其就業結構進行分析發現,產業結構轉換必然要通過科學、科技、產品、知識和管理創新的形式表現出來,高校畢業生專業技能只有滿足企業創新技術和管理體系的需要才能釋放出就業需求[55]。從上述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是直接與我國產業轉型升級聯系在一起的,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直接反映出高等教育專業設置的合理與否,進而反映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但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形成了以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也主要以資源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為主,而技術密集型和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相關專業設置相對不足。尤其是在經濟發展模式快速轉型和產業技術升級加速的背景下,這必將導致產業結構升級與專業人才供給的契合度不高,進而產生大量畢業生失業[56]。

(2)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機遇。

雖然產業轉型升級會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產業轉型升級是符合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的,也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必須經歷的經濟發展過程。并且從長期來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能夠使整個勞動力市場趨于合理調整,因此,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產業轉型升級對其就業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國內學者對此類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從產業發展角度來加以分析的。工業產業的深化以及發展先進產業將為作為勞動力中高層次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王義、王海賓等分別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明確指出,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會帶來特別是以知識資本為特征的新興產業的崛起,如郵電通信業、金融業等。這些產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很高,它們的快速發展無疑給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平臺。同時第三產業雖然目前對就業的影響力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但其對高素質人才的吸納能力非常強,特別是非國有制經濟單位的迅速發展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而從實證角度來看,相關性分析顯示出第三產業給高校畢業生未來就業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尤其是新興的第三產業將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向[57~58]。 從上述學者的研究來看,產業轉型升級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是雙贏互補的,產業轉型升級必須有大量的高素質勞動力作為保障,而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占就業總量的比例仍然偏低,高素質勞動力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此,隨著產業升級的進行,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將大幅度增長,產業升級將為大學生拓展新的就業空間[59]。

2.高校畢業生就業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

高校畢業生就業與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是相輔相成的,這也正是國內許多學者在研究產業轉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過程中所忽略的重要問題。產業轉型升級的順利進行需要人才基礎保障,而高校畢業生作為人力資源中最具開發潛力的勞動力群體之一,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1)高校畢業生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條件。

高校畢業生從大學畢業,是作為高素質人群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其人力資本價值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具有巨大的積極作用,高校畢業生的人力資本及其結構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基礎[60]。目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時期,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包括新興產業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現代農業發展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中西部地區開發及承接產業轉移對各類人才的需求、經濟全球化對各種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等。因此,高校畢業生就業對滿足產業結構調整需求至關重要[61]。

(2)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調發展。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我國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制造業規模龐大,在吸納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產業增加值較低,能夠提供給大學生的工資水平有限,吸納大學生就業的能力不強。同時,處于價值鏈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對于吸納大學生就業至關重要,但發展相對滯后[62]。因此,筆者認為在我國產業轉型過程中,要突出產業發展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功能,發展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淘汰落后產業,深化附加值高的工業產業,充分發揮大學生人才的生產能力,使產業轉型升級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調銜接。

四、結論與討論

1.對國內現有研究的評價

(1)關于產業轉型升級對就業影響的研究觀點不一。

通過以上文獻梳理可以發現,目前學術界對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一般就業問題的研究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重視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對就業的影響,且比較重視運用實證研究進行檢驗;第二,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的影響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從總量上來看普遍認為在長期有利于就業,但在短期和結構上是如何具體影響就業的不同學者有不同觀點。

(2)以經濟學范式分析產業轉型升級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關系的研究較少。

在產業轉型升級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研究文獻中,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研究相對較為豐富,不論是理論分析還是實證研究都對此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基本觀點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矛盾是結構性失業問題。而結構性失業與產業轉型升級有密切的聯系,但有關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轉移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相互關系的直接研究不多;且大部分研究都將視角放在教育結構和教育管理范疇中,主要觀點都是提倡進行與產業轉型升級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改革。此外,從文獻數量和角度來看,教育領域和產業經濟領域文獻較多,以經濟學特別是勞動經濟學視角研究的文獻較少。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為主,對各變量因素的數量分析和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同時,大多數學者并沒有直接關注到大學生就業對產業轉型升級的積極作用,從高校畢業生角度來研究產業轉型升級更是空白,但這對于研究我國產業轉型升級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相互關系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2.現有研究不足和未來研究方向

(1)缺乏具體行業和產業轉移對就業影響的研究,未來需特別關注其對高校畢業生的影響。

從產業轉型升級對就業影響的一般理論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影響方面,缺乏對具體產業行業和產業轉移影響就業的研究。對于前者,未來的研究應不僅僅從宏觀上對產業結構調整進行分析,還需要對產業內部各行業的變化趨勢進行研究,分析行業變動甚至新崗位的出現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這將產生更多的實際應用價值。而對于后者,由于產業轉移是國內目前不可忽視的一大產業發展趨勢,也必將對勞動力市場發展和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勞動力就業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未來的研究應對東、中、西部產業轉移給高校畢業生流動和就業產生的影響問題給予解答。

(2)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校畢業生的具體影響研究不足,需從理論機制和實證量化兩個角度全面把握此問題。

從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影響的現有研究來看,其具體影響效應和程度尚缺乏權威的結論。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產業發展乃至崗位興廢對大學生需求的具體變動情況仍缺少成熟的解釋。而從高校畢業生就業角度來看,如何通過調整高等教育模式和專業設置來更好地滿足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從而適應產業轉型升級要求,這些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更為薄弱。如何協調產業轉型升級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關系,中間變量和影響因素都有哪些,互相影響的機制機理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有待理論上的進一步解答。在影響程度方面,目前仍然缺乏準確的量化研究,特別是基于大數據的市場匹配程度的研究,造成無法全面準確把握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短期和長期影響效應的具體大小。

(3)研究方法單一,應綜合運用多種計量方法,采用多類數據來對此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從研究方法上來看,現有研究所運用的方法仍以定性為主,定量研究仍比較薄弱。首先,數據來源大部分以國家統計數據為主,無論是變量數還是樣本數都不夠豐富,難以對產業轉型升級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做出深入研究。而少量的運用實證調查獲取的數據,其樣本的代表性和覆蓋率有限,從全國范圍來說較難做出全面和準確的判斷,造成相關政策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不大。其次,在定量分析技術上,現有研究往往運用某種單一的數據分析方法或計量方法,缺少從整體上綜合運用多種計量分析方法對產業轉型升級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進行研究。未來的研究應考慮從多角度(包括市場需求方、供給方、高校等)運用多種數據分析方法和不同計量模型開展全面、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在數據來源上應采取大數據的方法,用更具代表性的大樣本來分析問題。

參考文獻:

[1] 賴德勝. 勞動力市場分割與大學畢業生失業[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

[2] 姚裕群,伍曉燕. 大學生擴招與就業難的討論[J]. 首都經濟雜志,2003,(10).

[3] 吳要武,趙泉. 高校擴招與大學畢業生就業[J]. 經濟研究,2010,(9).

[4] 鄭功成. 大學生就業難與政府的政策取向[J]. 中國勞動,2006,(4).

[5] 譚永生. 中國高校畢業生失業問題及其治理[M]. 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

[6] 莫榮,劉軍.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J]. 發展,2003,(7).

[7] 劉穎,蘭亞明. 大學生就業“量”與“質”的關系問題討論[J]. 中國青年研究,2013,(12).

[8] 麥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9] 黃艷,田輝玉,王建農. 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與趨勢研究——基于城市二元勞動力市場的視角[J]. 教育發展研究,2013,(9).

[10] 劉泉紅. 清除繁榮背后的隱憂——當前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態勢及下一步政策建議[J]. 中國經貿導刊,2010,(24).

[11] 同[5].

[12] 陳英,徐自成. 大學生教育管理社區化淺談[J]. 現代企業教育,2009,(6).

[13] 耿獻輝,劉志民. 產業關聯與高校畢業生就業效應分析[J]. 教育與經濟,2011,(4).

[14] 楊河清,李佳. 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實證分析[J]. 中國勞動,2007,(12).

[15] 同[1].

[16] 楊偉國,王飛. 大學生就業:國外促進政策及對中國的借鑒[J]. 中國人口科學,2004,(4).

[17] 劉鑄. 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建設研究[J]. 中國大學生就業,2011,(3).

[18] 同[6].

[19] 曾湘泉. 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J]. 經濟研究,2004,(6).

[20] 嚴秋菊. 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 促進大學生科學就業[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4).

[21] 張曉蓓,亓朋. 我國過度教育現象研究——基于全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的分析[J]. 教育發展研究,2010,(17).

[22] 劉揚. 教育與工作匹配性研究:本專科生的差異[C]//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分會. 201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

[23] 代懋,王子成,楊偉國. 中國大學生就業匹配質量的影響因素探析[J]. 中國人口科學,2013,(6).

[24] 賴德勝,李長安. 創業帶動就業效應分析及政策選擇[J]. 經濟學動態,2009,(2).

[25] 邊文霞. 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路徑依賴模型研究——基于創業意愿視角[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7).

[26] 翟純純,楊雨超. 大學生創業與就業的博弈分析[J].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2,(9).

[27] 馬君. 大學生創業模式及其動態演化路徑[J]. 教育發展研究,2012,(3).

[28] 黃敬寶. 我國大學生創業狀況調查分析——以北京市12所高校為樣本[J]. 經濟縱橫, 2010,(6).

[29] 王靜. 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的構建——基于對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的調查[J]. 人口與經濟,2011,(1).

[30] 侯慧君,林光彩.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建議[J]. 中國高等教育,2011,(19).

[31] 王軍禮,徐德舉. 我國都市產業結構演變規律測度分析[J]. 生產力研究,2012,(1).

[32] 張志奇. 我國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偏離問題研究述評[J]. 生產力研究,2012,(2).

[33] 何景熙,何懿. 產業-就業結構變動與中國城市化發展趨勢[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3,(6).

[34] 趙楊,劉延平. 我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聯性分析[J]. 經濟學動態,2010,(12).

[35] 賴德勝,包寧. 中國不同區域動態就業彈性的比較——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2011,(6).

[36] 胡秀花,田寶瑞. 河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勞動力就業的灰色相關度分析[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2).

[37] 鄧利平. 安徽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灰色關聯分析[J]. 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9,(1).

[38] 張抗私,盈帥. 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有何影響?——基于斯托克夫指數的視角[C]//東北財經大學產業組織與企業組織研究中心.2011年產業組織前沿問題國際研討會會議文集,2011.

[39] 劉瀑. 中國經濟增長、產業發展與勞動就業的耦合機理分析[J]. 經濟問題,2010,(4).

[40] 葛雨飛. 我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D]. 浙江理工大學,2010.

[41] 段敏芳,徐鳳輝,田恩舜. 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的影響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11,(14).

[42] 李萍,諶新民. 人力資本投資、就業穩定性與產業轉型升級——基于東莞市的經驗數據[J]. 學術研究,2012,(9).

[43] 龔玉泉,袁志剛. 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機理[J]. 經濟學動態,2002,(10).

[44] 李娟,萬璐,唐珮菡. 產業轉型升級、貿易開放與中國勞動市場波動[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1).

[45] 劉渝琳,熊婕,李嘉明. 勞動力異質性、資本深化與就業-技能偏態下對“用工荒”與就業難的審視[J]. 財經研究,2014,(6).

[46] 鄭彩蓮. 大學生就業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關聯度研究與對策分析——以浙江為例[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47] 王霆,曾湘泉. 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原因及對策研究[J]. 教育與經濟,2009,(1).

[48] 田永坡. 產業結構、工資剛性與大學生就業研究[C]//浙江師范大學教育經濟研究中心. 2007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2007.

[49] 王義,周紅,胡曉霞. 淺析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J].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50] 同[47].

[51] 馬廷奇. 產業結構轉型、專業結構調整與大學生就業促進[J]. 中國高等教育,2013,(15).

[52] 同[49].

[53] 魯宇紅. 產業結構調整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及對策[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54] 詹虎,羅秀. 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J]. 中國人才,2010,(10).

[55] 李彬. 中國產業結構轉換與大學生就業關聯性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2009,(2).

[56] 同[51].

[57] 同[49].

[58] 王海賓,陳曉文. 產業結構升級下青島市大學生就業趨向分析[J]. 北方經濟,2012,(3).

[59] 陳艷. 從產業升級的角度透析大學生就業問題[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4).

[60] 程宏如. 人力資本結構、產業結構的協同性與就業實現分析[J]. 前沿,2013,(13).

[61] 苗天慧,包惠珍,俞智慧. 高校擴招后大學生就業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4).

[62] 余東華,范思遠. 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制造業升級與就業結構優化——“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的解釋與出路[J]. 財經科學,2011,(2).

[責任編輯武玉,方志]

猜你喜歡
就業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學生之歌
北方音樂(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淺議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工作
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對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淺談高校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力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5:02
如何指導大學生提高面試技能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13:25
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及對策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7:56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主播| 噜噜噜久久| 国产在线第二页|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国产正在播放| 国产自在线播放|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中文字幕伦视频|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影院|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a级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亚洲区一区| 激情午夜婷婷|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99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欧美性精品|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色色中文字幕| 五月天天天色|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操美女免费网站|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色婷婷久久| 国产亚洲第一页|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欧美啪啪一区|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正在播放久久| 国产swag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日本午夜三级| 97se综合| 色有码无码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av|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