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張利
李嘉誠日前宣布重組其商業帝國,將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合并、重組,再分拆成兩大上市公司——長江和記實業及長江實業地產。甚囂塵上的各種疑問迅速包圍了李嘉誠,媒體一再認為李嘉誠此舉是將資產撤離香港、撤離中國內地。《環球時報》記者在梳理李嘉誠商業帝國的業務版圖時發現,客觀條件上,李嘉誠并沒有太大的空間來支持他撤資香港或者中國內地,因為李嘉誠商業帝國中的地產業務,中國內地占著絕對主導的地位。
李嘉誠及其家族的資產主要體現于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身上。長江實業是李嘉誠商業帝國的運作平臺,李嘉誠家族直接持有長江實業43%的股份,長江實業則持有和記黃埔49.97%的股份。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的財報顯示,長江實業凈資產為3728億港幣,而日后新成立的長江實業地產資產凈值據稱將達4787億港元。
《環球時報》記者在兩家公司的上市財報中發現,長江實業主營業務是地產及相關產業;而和記黃埔集團地產業所占份額非常少,按營業收入只占整個集團的4%。從長江實業業務布局上看,長江實業的地產項目絕大多數集中于中國內地,在建或者已經結束的項目為63個。長江實業海外項目只有兩個國家有分布,一是新加坡有6個項目,基本上全部售罄。英國有3個項目,一個為高端住宅,兩個為商業地產項目,其官方資料均顯示為未開工。
在回應“撤資中國內地”質疑時,李嘉誠一方出示了一組數據顯示,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共有面積約1.7億平方英尺可供發展的土地儲備,其中約1.58億平方英尺位于內地,800萬平方英尺在香港。很明顯,香港的土地儲備只夠中國內地的一個零頭。
還有另一個數據來支撐李嘉誠無法放棄中國內地,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對于新公司換股比例上并不公平,長江實業可以實現1:1的兌換,而和記黃埔的股東1股只能兌換0.684股的新股。這意味著和記黃埔的股票比長江實業的股票“便宜”,或者和記黃埔的后市并不被看好。2014年全年,長江實業的股價漲了9.7%,而和記黃埔的股價則跌了10.7%。
相比于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業務要復雜得多,李嘉誠商業集團全球化業務布局即賴于此。和記黃埔2014年中期報表顯示,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中,歐洲占比最大為43%,排在第一位是英國18%。香港以15%排在第二位,第三位加拿大為14%,隨后為中國內地11%。
從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業務布局來看,李嘉誠的合并重組之舉很難說是撤離香港、撤離中國內地,但是媒體認為有轉移重心之嫌,主要原因是李嘉誠賣出中國地產項目,海外卻在積極并購。香港《明報》報道稱,李嘉誠要撈底歐洲,在2010年歐債發生以后開始加速增持歐洲資產,尤其是英國和荷蘭,后來擴大到澳洲和美國,特別是公用設施資產還有高科技資產。
香港《經濟日報》14日評論稱,從李嘉誠近來的一些商業舉動,不難看出其早已作出撤資部署,去年沽出內地物業套現超過700億港元,在香港也分拆業務上市集資近千億元,繼而大舉投入歐洲市場。這些都說明李嘉誠看淡內地和香港前景。也有分析認為,此次變更李嘉誠減持兩家公司的房地產業務,今年房地產進入下行拐點是不爭的事實。香港《明報》稱,一個發展成世界級公用事業及高科技龍頭的長和可能比一個世界級地產公司的長實對中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