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厚軍
(河南省寧陵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河南寧陵 476700)
?
大蒜-三櫻椒//玉米模式效應及關鍵技術
呂厚軍
(河南省寧陵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河南寧陵 476700)
根據寧陵縣當地資源優勢,探索總結出大蒜-三櫻椒//玉米1年3熟高效栽培技術模式。該模式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實現了農田耕作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大蒜;三櫻椒;玉米;效益;栽培技術
寧陵縣地處豫東平原,年平均氣溫14.1 ℃,年降水量720 mm,年日照時數2 363 h,無霜期216 d。全縣耕地面積4.9萬hm2,有效灌溉面積100%,小麥、玉米、花生、蔬菜、酥梨是該縣種植業5大支柱產業。該縣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探索總結出大蒜-三櫻椒//玉米1年3熟高效栽培技術模式。該模式前茬大蒜充足的水肥投入為后茬三櫻椒壯苗早發提供了條件;三櫻椒與玉米間作,田間管理同步,減少了投資和用工;而玉米遮陰又能顯著促進三櫻椒病蟲害減輕、落葉減少,提高其產量及品質。2014年寧陵縣推廣該模式300 hm2,總產值4 972.5萬元,經濟效益4 071.6萬元,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減少了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量,促進了節肥、節藥、節水、節能技術的大面積應用,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提升。該模式具有投資小、風險低、易操作、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綜合效應,在豫東平原及自然條件相似的地區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1.1 經濟效益顯著從2014年寧陵縣5大種植模式生產效益調查情況看,大蒜-三櫻椒//玉米模式的經濟產量、產值、效益均居第1位。陽驛鄉、劉樓鄉被調查的34個農戶,戶均發展該模式2 268 m2,平均產值165 750元/hm2、經濟效益135 720元/hm2,平均每戶收入30 763元。調查數據顯示,該種植模式產投比高達5.52,種植效益分別是小麥-玉米輪作、小麥-花生套種、小麥-三櫻椒套種、大蒜-玉米輪作常規模式的5.5倍、5.2倍、2.4倍和1.7倍,經濟效益十分顯著(表1~3)。目前,該栽培技術模式已是寧陵縣繼酥梨、溫室黃瓜、溫棚葡萄之后的第4個產值超過15萬元/hm2的生產模式,已成為商丘市種植業結構調整上的一大亮點。

表1 2014年不同種植模式作物經濟產量 kg/hm2
注:小麥—花生套種模式主要集中在寧陵縣西北部砂土區。

表2 2014年大蒜-三櫻椒//玉米模式效益
注:生產成本不包括人工費。
1.2 生態效益顯著大蒜-三櫻椒//玉米模式茬口安排合理,作物互補性強,充分利用了光、熱、水、土自然資源,技術措施注重深耕整地、增施有機肥、節水灌溉、科學使用農藥和化肥,減少了農業投入品對環境及產品的污染,實現了地力平衡和節能減排。根據田間試驗及對表4進行分析可知,該模式與常規栽培模式相比,平均單茬作物化肥用量減少20.5%,節水18.0%,農藥用量減少48.9%,肥料利用率提高15.0%,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2.6%。

表3 2014年寧陵縣不同種植模式效益比較
注:小麥、花生銷售價格分別按2.4、5.6元/kg計算,其他銷售價格同表2。
1.3 推廣應用前景廣闊大蒜-三櫻椒//玉米模式與當地傳統的蒜、椒栽培模式相比,技術含量更高。與小麥-三櫻椒套種模式相比,不僅經濟收入增加明顯,而且避免了小麥機收困難及在預留行內整地、移栽的不便,三櫻椒不起壟、不覆膜,省工省時;與大蒜-玉米輪作模式相比,多收一茬三櫻椒,投資增加不足7 500元/hm2,經濟效益至少增加45 000元/hm2。該技術模式投資約30 000元/hm2,產值超過15萬元/hm2,產投比5.52,且技術操作簡便,產品銷售市場風險相對較低,是一個低投入、低風險、高產出、高效益的農田耕作技術模式。如果1個縣市區每年發展100 hm2,可實現社會產值1 500萬元以上,推廣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表4 2014年寧陵縣不同種植模式物化技術投入比較
注:“平均”是指該項物化技術投入總量除以該模式作物的總數量。
大蒜畦寬2 m,于9月底~10月初播種覆膜,每1畦面播10行大蒜,行距20 cm,株距10 cm,密度24.90萬株/hm2,大蒜于翌年5月上中旬收獲。三櫻椒于3月中旬育苗,苗齡55~60 d,5月中、下旬移栽,行距40 cm,穴距22 cm,每穴雙株,每栽4行留80 cm空檔(玉米預留行),密度9.00萬株/hm2。三櫻椒定植后,在80 cm的預留行中間點播1行玉米,株距40 cm,雙株留苗,玉米密度2.49萬株/hm2。
3.1 品種選擇,種子處理選用產量高、蒜頭大、長勢強的宋城大白蒜或金鄉大蒜。將種蒜瓣大小分級,1級蒜瓣單瓣重≥1.5 g,2級蒜瓣1.0~1.5 g,3級蒜瓣<1.0 g,1、2級蒜瓣作種子用。一般需備蒜種1 800~2 250 kg/hm2。為預防真菌性病害,提高大蒜發芽勢,播種前蒜種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 g/kg,兌適量清水,浸種8~12 h,撈出后稍晾播種,一般可提早出苗3~4 d。
3.2 施足底肥,精細整地選擇灌排方便、非重茬連作中高肥力地塊,一次性施足底肥,一般底施優質土雜肥30 000~37 500 kg/hm2或餅肥1 500 kg/hm2或腐熟的雞糞15 000~22 500 kg/hm2、45%大蒜專用復合肥750 kg/hm2。為防治地下害蟲,在整地前撒施5%辛硫磷顆粒劑45 kg/hm2。深耕25 cm,耕透耙平,做成寬2 m的平畦。
3.3 適期播種,除草覆膜豫東地區大蒜適播期為9月25日~10月5日,播種深度3~5 cm,要求1、2級蒜瓣分開播種,定向擺播,蒜瓣尖部朝上,腹部連線與行平行[1]。播后立即澆1次透水,澆水后噴施封閉型化學除草劑,然后覆蓋厚度0.04 mm的地膜。
3.4 及時放苗,科學應用肥水播種后5 d開始檢查出苗情況,當出苗率達到50%時應及時破膜放苗[2]。大蒜實行地膜覆蓋栽培,冬前一般不追肥不澆水,如果遇干旱缺墑年份,可于12月上旬澆1次越冬水。年后結合澆返青水,追施硫酸鉀復合肥450~600 kg/hm2、尿素75~120 kg/hm2,促進壯苗早發。3月底~4月初結合澆水,追施尿素225~300 kg/hm2,促進鱗芽分化,提高花芽數量。4月下旬、5月上旬連澆2次水,并每次沖施硫酸鉀150 kg/hm2、尿素150 kg/hm2,促進大蒜抽薹和蒜頭膨大。
3.5 搞好病蟲防治重點防治大蒜葉枯病、病毒病、灰霉病及地下害蟲等。防治葉枯病、灰霉病可用10%苯醚甲環唑乳油2 000倍液于發病初期噴霧。防治病毒病可用20%病毒A 500倍液于發病初期噴霧。對于地蛆較重的地塊,可于4月中、下旬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灌根,用量1 200~1 500 kg/hm2。
3.6 適時收獲當花苞變白,蒜薹抽出葉鞘口8~12 cm,先端打彎呈“秤鉤”狀時為采薹適期。采薹過早,易折斷,產量不高;采薹過晚,降低食用品質,影響蒜頭生長。采薹后20 d左右,當大蒜葉變為灰綠色、下層葉片枯黃、假莖松軟時即可收獲。收獲后及時晾曬去掉莖根,要注意防霉變、防雨淋、防暴曬。
4.1 品種選擇選用高產、抗病、純度高、商品性好的早熟品種,如三鷹椒八號、櫪木三櫻椒、滿天紅三櫻椒等。
4.2 播種育苗一般采取小拱棚雙膜育苗,有條件的地方可進行塑料大棚專業化育苗。育苗時間為3月中旬,每15~20 m2苗床播種量250~300 g,可移栽0.067 hm2大田。種子先用30~40 ℃的溫水浸種18~20 h,然后放在25~30 ℃的溫度中保濕保溫催芽5~6 d后播種。棚內溫度白天保持在20~25 ℃,夜間15~17 ℃,溫度過高或過低,均應采取相應措施調溫。2片真葉時開始手工間苗,苗株行距3~4 cm。4片真葉后開始揭膜練苗。5~6片真葉時適當追肥澆水促苗[3]。定植前7~10 d停止澆水,撤掉小拱棚。
4.3 整地移栽大蒜收獲后及時整地施肥,可施優質腐熟的雞糞30 000 kg/hm2或12%的商品有機肥600 kg/hm2、51%配方肥(含N、P2O5、K2O各17%)750 kg/hm2。澆好底墑水,深耕耙平,開溝移栽。按規定的株行距栽植,確保種植密度,并留好玉米預留行。選壯苗移栽,壯苗標準:苗齡55~60 d,真葉12~15片,苗高20 cm。移栽時,大、小苗分開栽,要求帶水移栽,先栽苗后澆水,即使墑情好,栽后也要澆點水,以確保成活,但忌栽后大水漫灌。
4.4 田間管理
4.4.1中耕培土。全生育期應中耕松土2~3次。澆水或降雨后應及時淺中耕2~3 cm,破除板結、提溫保墑、促進植株生長;初果期深中耕培土,防倒伏,以利灌排。
4.4.2水肥管理。干旱缺墑時噴灌或小水勻澆,切忌大水漫灌;高溫干旱時,晴天澆水應避開11:00~15:00,防止葉片脫落;雨季降水過多,應及時排出積水,防止內澇。三櫻椒追肥應根據植株長勢,一般在初花至盛花期追施三櫻椒專用肥525~600 kg/hm2或尿素300 kg/hm2,?;ù俟?;生長后期葉面噴施0.5%磷酸二氫鉀、1%尿素混合水溶液,防早衰、提高產量和品質。
4.4.3病蟲防治。要做好三櫻椒全生育期間病毒病、炭疽病、蚜蟲、薊馬、甜菜夜蛾、玉米螟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要針對病蟲發生情況,選準對路農藥,適時防治,做到早防早治、科學防治。
4.5 分批采收三櫻椒為無限開花習性,果實成熟不一致,應分批采收。分批采收可減少養分消耗,提高產量和品質,但10月上旬必須收完,為種植大蒜作準備。
5.1 品種選擇選用株型緊湊或半緊湊、抗病抗倒、矮稈大穗的中晚熟品種,如偉科702、洛單248、降平206等。
5.2 播種按照該栽培模式,三櫻椒與玉米實行帶狀間作,三櫻椒栽完后即在80 cm的預留行中間點播1行玉米,穴距40 cm,每穴3粒,雙株留苗,玉米與三櫻椒行間距40 cm,密度2.49萬株/hm2。
5.3 田間管理玉米前期水肥管理與三櫻椒同步進行,一般不單獨對玉米追肥澆水。到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0~225 kg/hm2,防早衰,促粒重[4]。玉米病蟲防治結合三櫻椒病蟲防治進行,重點做好薊馬、棉鈴蟲、玉米螟、大小葉斑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5.4 適期晚收玉米適期晚收的標準是苞葉變干松散、籽粒充分成熟、變硬有光澤、乳線消失。偉科702、洛單248、隆平206在寧陵縣的適宜收獲期是9月20日左右。
[1] 張偉,張艷玲.大蒜-西瓜-三櫻椒間作套種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13(21):55-57.
[2] 石明建,束愛菊.優質無公害大蒜栽培技術[J].種業導報,2007(10):35-36.
[3] 董飛,劉國華,陳和平.襄汾縣三櫻椒間作玉米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3(2):29-30.
[4] 呂波,路楠,周忠華,等.節氣·農諺·農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呂厚軍(1965- ),男,河南寧陵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2015-03-13
S 5-33
A
0517-6611(2015)11-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