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雪華
(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運行一處,浙江 海鹽314300)
風險:是指在某一特定環境下,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某種損失發生的可能性。風險是由風險因素、風險事故和風險損失等要素組成。換句話說,是在某一個特定時間段里,人們所期望達到的目標與實際出現的結果之間產生的距離稱之為風險。
風險分析:指識別存在的風險以及風險轉化為事件的條件,制定預防措施消除或避免這些條件的出現,防止事件發生的過程。
按照運行方式的不同,一般電廠的運行分為日常(功率運行)和大修(換料大修)兩部分,并且管理上也按照日常和大修進行了區分。日常和大修運行方式的不同,各有各的風險,本文以秦一廠30萬核電機組日常計劃為例,對電廠安全、可靠運行構成威脅的計劃項目進行風險評價,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優化方案,將計劃項目對安全、可靠、經濟運行的影響降至最低。
缺陷是指設備功能缺失或不完整,設備性能下降或不穩定偏離標準或導致潛在功能缺失或不完整。糾正性維修是指針對缺陷、故障或失效的SSCs開展將其性能恢復到可接收標準的維修活動。
1.1.1 缺陷數量
30萬核電機組已經投產運行20年,各系統設備出現老化、腐蝕損壞現象,缺陷數量逐年上升,圖1和圖2分別為近幾個循環缺陷統計。
圖1 專設缺陷統計
圖2 缺陷統計
缺陷數量的逐年上升,對在日常功率運行期間處理缺陷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如C16循環小修后R11系統一周內連續出現多個閥門滲水、漏水現象,徹底處理缺陷需隔離蒸汽發生器排污,而化學指標要求正常功率運行期間蒸汽發生器排污隔離不能超過18小時。由于檢修工期緊,多個R11系統的閥門解體檢修被分成了3個批次,隔離了蒸汽發生器排污系統3次,耗時2周才將R11系統投入正常運行方式。
缺陷數量增多導致運行缺陷跟蹤情況沒有經過統計分析,缺陷跟蹤的管理職責不清,缺陷信息在各部門之間流轉不暢,缺陷的趨勢變化沒有引起重視,導致缺陷處理滯后。
備件原因導致缺陷無法及時消缺,缺陷數量居高不下。備件申報流程復雜,缺少有效監督考核機制,存在審批超期的問題,因備件無法及時消缺的缺陷遺留數量較多.
1.1.2 缺陷分級
缺陷等級是指所屬工作對應于當時的機組工況,對機組安全運行影響的級別。根據缺陷對機組的安全運行影響的重要程度,將缺陷分為三個層級,分別為0、1、2三個級別。0級缺陷為緊急缺陷,需要立即安排處理,由值長決定;1級缺陷為重要缺陷,批準后48小時內響應,2級缺陷為一般缺陷,批準后7天內響應,1、2級缺陷由日常計劃管理。缺陷分級級主要以計劃時效性為依據,缺陷的壽命周期縮短了,給日常功率運行帶來的是頻繁操作及隔離風險。
1.1.3 日常缺陷轉大修
日常功率運行期間條件不允許處理或臨時處理的缺陷,一般都轉大修處理。一般的不影響系統功能的跑、冒、滴、漏缺陷或隔離比較麻煩且有風險的缺陷都可以遺留大修處理,如R14、R15遺留大修的缺陷都在1000項左右;而由于缺陷分級的改變,日常轉大修缺陷需要嚴格審批,一般能日常安排的缺陷都必須在日常處理,C16循環至今遺留大修缺陷不到100項,雖減少了缺陷數量,但對運行隔離及恢復帶來很大的風險。
預防性維修PM:針對SSCs開展的防止和緩解性能劣化或故障,或對設備的性能與狀態進行監測、檢查及跟蹤,以保持或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的維修活動。預防性維修的目的是降低產品失效的概率或防止功能退化。它按預定的時間間隔或按規定的準則實施維修。
每個循環的預維項目基本在3000項左右,而其中占大多數的項目需要運行進行隔離,影響系統的運行或監視,或者喪失備用設備,甚至停役某個系統。
預維項目安排與否還要考慮日常工況下其是否具備試車條件,如果不能試車,特別是對一些重要設備,反而提高了運行風險,大修轉日常處理的預維項目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
將備用的設備或系統投入運行,或者短時投入進行試驗,或者周期行切換。盡管系統在設計上具備了試驗和切換的功能,但這種工作基本上都會對系統其他運行設備造成干擾,造成系統運行參數波動。
在功率運行中,還會進行系統或設備的變更工作,永久變更:對生產工藝系統、設備部件/材料和構筑物(簡稱SSCs)所做的實體或功能上的改變;臨時變更:因現場處理直接影響機組安全穩定運行的缺陷或計劃檢修需要,對電廠生產工藝直接有關的系統和設備、部件、材料等方面所進行的實體或功能上的偏離原設計的臨時性改變。功率運行期間實施的臨時變更相對較多。
變更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設備老化或者缺陷帶來的隱患,但在實施變更的過程中,技術文件編制落后,造成現場設備無標牌、崗位無圖紙、無規程的“三無”現象。有的變更周期跨度長,現場情況復雜,例如-22米低下排水泵A/B的改造項目,造成備用設備/系統長期喪失功能。
缺陷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掌握正在運行系統、設備存在的問題以便按輕、重、緩、急消除缺陷,提高系統系統和設備的健康水平,保證其安全運行。
設備缺陷分級應該按設備的“關鍵”、“重要”、“一般”程度,及缺陷的發展趨勢,確定缺陷的等級。在分級上“設備降級”是決定分級的權重系數,缺陷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統、設備的惡化狀況,我們需要重視的是其中可能降級的設備,分析設備缺陷對系統的影響,正確定位及準確分級,優化各種資源配置,進行有序工作。對于一些設備的跑、冒、滴、漏,可以通過缺陷跟蹤,優化缺陷的檢修窗口,結合系統/設備的定期切換、定期預維項目等工作進行優化調整,避免重復隔離,減少運行風險。
預維項目的檢修窗口應結合設備的定期試驗、定期切換操作和相關缺陷進行優化調整。設備的預維不得影響試驗的進行,必須以試驗優先;設備的預維還要和定期切換操作相適應。通過對設備缺陷的分析,調整預維項目的頻度,減少缺陷的產生。如調整了MSR分離器水箱液位計排污工作的頻度,有效的防止了液位計堵塞的發生。
優化試驗窗口,有效降低風險。如一回路海水A/B通道引壓管疏通工作與一回路海水A/B通道試驗協調安排,保證引壓管疏通工作時本通道海水泵在停運狀態,防止疏通管道時系統高壓帶來的風險。
變更實施過程中帶來現場“三無”現象的運行風險,可以通過管理程序、制度有效約束,降低風險的產生。即將上線的EAM系統變更項目管理,要求變更實施工單下達前,包括規程、圖紙、設備編碼清單等所有的技術文件都必須全部生效,徹底改變了變更過程中帶來的問題。
風險伴隨著核電廠運行的整個壽期,為保證電廠功率運行期間的日常計劃項目風險可控,我們必須對電廠安全、可靠運行構成維修的計劃項目進行風險評估,選擇一個風險控制的合理平衡點,將計劃項目對電廠的安全運行的影響降至最低。
[1]PL-Q1-102 日常計劃管理(秦一廠)[Z].
[2]PL-Q0-104日常計劃風險控制(秦一廠、方家山)[Z].
[3]PL-QS-103長周期日常計劃管理[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