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些昏庸的官員,尸位素餐,毫無建樹。那些庸官的故事,值得反思。
模棱宰相蘇味道 唐朝有一個叫蘇味道的宰相,是一個特會打太極、踢皮球的圓滑宰相。據史料記載,蘇味道在武則天當政時期,三度拜相,居相位九年。在中國的成語典故中,有兩則成語與蘇味道有關,一則是“火樹銀花”,一則是“模棱兩可”。蘇味道在處理政務時,善于向皇上陳奏,由于熟悉典章制度,他上朝言事可以不帶奏章,只憑口頭稟報,侃侃而談。此人雖然才華橫溢,能力也很了得,但出任宰相數年,卻不能在朝廷政務上有所建樹,只是一味阿諛,圓滑于君臣之間,屈從附和,取容于世而已。他常對人說:“做官處理事情,不要那么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地表示自己的意見。否則,一旦出現差錯,必然后悔,而且還會留下遭受處分和被譴責的后患。因此,凡事只要模棱兩可就行了。”故此,人送稱號“模棱宰相”。
三旨宰相王珪 宋朝宰相王珪幼年失怙,全靠叔叔王罕撫養成人。后來王珪官越當越大超過了王罕,王罕怕侄子膨脹,每次寫信都囑咐“以盛滿為戒”。事后證明王珪很聽話,謹慎得都有點過了,完全變成了不作為。
北宋神宗時,王珪居相位16年,這十幾年間,政務得過且過,無所建樹,每每遇到朝廷大事,也不動腦筋,不獻策略,只起個上情下達的作用。每次上朝呈送奏章時,跪拜皇帝高呼“取圣旨”;皇帝批閱后跪接曰:“領圣旨”;出殿見人曰:“得圣旨”。總之,事事依圣旨而行,惟上是從,成了只會唯命是從的高官,世人稱為“三旨宰相”。
浪子宰相李邦彥 北宋還有一位李邦彥,官至宰輔,是個富二代,人稱“浪子宰相”。此人行為放蕩,不理政事,只會享樂,一是喜歡踢球,其踢起球來,腳法細膩花樣繁多,堪稱大宋的梅西;二是喜歡寫葷段子,但凡他寫了新段子,就有老鴇來買版權,唱給客人聽;三是喜歡交際,李邦彥喜歡呼朋引類到家里吃喝,同時,又樂善好施,每遇到有進京趕考的舉子要接濟,必出手大方,由于會搞人際關系,他官運亨通,進步飛快。成為朝廷重臣后,不干正事,專門研究關系學,在北宋末年“靖康之難”時,他成了投降派奸臣之首,加速了北宋滅亡。
棉花宰相劉吉 明朝的劉吉,官至大學士、內閣首輔(宰相)。當時的明憲宗皇帝不問政事,內閣和六部都是在混日子,一度有“紙糊三閣老”(即劉吉、萬安、陳文)和“泥塑六尚書”之稱。他在位上,尸位素餐,奉迎皇帝,勾結宦官,粉飾自己。他的拿手好戲是顛倒是非,精于營私,但凡有意見與他相左者,必一棍子打死。由于他不理國事,無所建樹,屢屢遭到言官的彈劾,但這位大員心理承受力超強,無論言官說什么他都充耳不聞。憑著超級耐彈力,竟得以占據內閣18年,其中任內閣首輔15年,最后博得個“棉花宰相”之名。
六不巡撫葉銘琛 公元1857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戰爭開始后,巡撫葉銘琛一方面表現得非常鎮定。當英軍三艘軍艦越過虎門、攻占廣州東郊的獵德等炮臺時,葉名琛正在閱看武鄉試。他聞訊后微笑著說:“必無事,日暮自走耳。”次日,英軍攻占省城對岸河南鳳凰岡等處炮臺,葉名琛聞報后仍不動聲色,繼續閱看武鄉試的馬箭比武,斷言十五日無事。
葉銘琛的鎮定,來自他的巫術活動。原來他在總督衙門里建了一個“長春仙館”,里面祭祀呂洞賓、李太白二仙,一切軍機進止都取決于占語。其過十五日無事,就是兩個大仙告知的。
面對敵軍,巡撫葉銘琛的應對之策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被稱作“六不巡撫”。他不積極備戰,卻依靠迷信來退敵,最終廣州失陷,葉銘琛被俘解往印度加爾各答,在囚禁中客死他鄉。
古代如何治庸官 如何對付那些“碌碌無為、尸位素餐”的庸官,歷代都在“推陳出新”。明朝張居正的“考成法”很有代表性。“考成法”類似現在“目標管理責任制”,他的做法很有操作性,用“三字”概括,就是“穩、準、狠”。
以對六部尚書的考核為例,其管理方法是:首先將各尚書每年須完成的工作和完成期限登記成3個賬簿,并分別在本部給事中(專門負責彈劾,不受本部門領導)、都察院、內閣留存;然后,各尚書每月須呈供完成工作情況的依據,分別親赴給事中、內閣和都察院,對照賬簿,完成一件、就勾銷一件;最后,內閣、都察院、給事中等三部門,逐件核實官員提供的工作完結依據,如有部門發現其沒有如期完成工作的,就按規定予以處分。張居正當政期間,按《考成法》,裁革的冗員竟約占官吏總數的十分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