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揚州民歌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和他們的思想感情,其音樂特點的形成和發展與揚州的環境、經濟、文化、歷史、人民群眾的生活風俗習慣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揚州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軍事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這些方面的發展自然就在地方文化上有所體現出來。有一位名人曾說過有時候了解一個地方的民間歌曲,就能從歌曲里了解這個地方的真正歷史。本文從揚州民歌的體裁形式、方言特色、題材特色、音樂特色這幾個方面來探索和分析揚州民歌的地域文化特性。
關鍵詞:揚州民歌 地域文化 音樂特征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農業文化為主,每個地區的文化也都顯示出農業文化。但是揚州地區的文化卻跟別的地方不一樣。大運河在煬帝時被開通然后連接了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河流,揚州成為水運中心,不僅方便了農作物灌溉,而且促進了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河流的經濟、文化和交流的發展。揚州水運的發展,使揚州民歌很快傳播出去,使賣場的藝人流向各地,當時揚州商業也比較發達,有些民歌也隨著商人流傳到了外地。在唐代,揚州的農業、商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出現了許多作坊和手工工場。民間藝人們以農業和手工業為題材創造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民歌。清代時期,揚州戲劇比較受百姓歡迎。1790年,為了給乾隆皇帝過80歲生日,當時寶應的三慶班被宣進宮里給皇帝演出,這一舉動給戲劇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發展影響。清代的揚州在評話、清曲等都有了很好發展,而且揚州占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也很發達,這就使得揚州在商業方面逐漸發達,加上豐富淳厚的物質文化也支持了揚州祖先的文化發展及變化,這無形中給揚州民歌提供了龐大發展的舞臺。
一、揚州民歌的地域體裁形式
揚州民歌的曲調基本由號子和小調構成,其中的號子是百姓們在干活、忙種時所唱的各種歌曲,由于節奏和趨勢的原因,號子給演唱者帶來的積極情緒,能使得人們在干活時步伐統一,從而激發更大的干勁。當時在揚州地區,高郵號子可以說非常有名氣,它主要流行于高郵各個地區。其中數鴨蛋、打工吃的號子、搬運的號子最為人們說熟悉。因為高郵地區最盛產的就是鴨蛋,所以數鴨蛋的時候大家都演唱鴨蛋號子驚喜來記數的,鴨蛋號子整體的曲風的結構就是不斷重復并不斷變化的,可以說比較新穎。《數鴨蛋》這首民歌在當時則成為高郵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它整個曲子非常編寫的非常幽默,并生動活潑。歌曲中有模仿鴨子“嘎嘎”的叫聲,這讓整個歌詞充滿了歡快的氣氛,讓人民能夠輕松的干活;打工號子是改革開放老百姓們非常熱愛演唱的歌曲,這種號子節奏快速,演唱時能讓人民心情愉悅,更快速地干活。在專門進行表演時,需要兩個人專場號子部分,一個人敲鑼并擔任主唱,另一人打鼓配合表演,沒開始之前,必須先響起帶有起頭子“鑼鼓”和收頭子“鑼鼓”,打擊鑼鼓的人在打擊時對間奏的演奏非常重要;搬運號子則在碼頭一代流傳,這種號子的節奏呼應層層多變,其中還包含肩扛號子、絞關及卷揚機號子,以《板車號子》為代表。其中最有特色的還數夏季栽秧,這是農村婦女們撥秧或栽秧時唱的“號子”,而秋天豐收時節的時候農民則會唱“抬草號子”,冬季農村興修水利期間用硪夯實堤壩時演唱的“打硪號子”以及在車水勞動時的“車水號子”和在水田中趕牛的“牛號子”。栽秧號子在高郵湖西地方被稱為叫“打鼓唱唱”,本土氣息的一種唱法叫“隔趟栽”,大多作為“格冬代”里面的襯詞,以敲鑼打鼓聲作栽秧號子的半場和配樂,主唱人唱完后,其他合唱,用人聲的此起彼伏來代替農作時的忙碌情形。造成秧歌浩蕩的氣勢。年輕的“每一次種植”的內容主要是唱的男女之愛。牛號是當時工人在趕水牛農作時演唱的號子,在田間耕作時配合機器發出機械聲音的號子,因為牛承受的重量很重,行動比較遲緩,所以勞動場面比較低沉,安靜,所以這種號子的節奏都是緩慢而且悠長的。
高郵的勞動號子在揚州地區稻作方面、水方面、鴨方面以及漁方面等多種元素產生并一直發展著。勞動號子的歌詞有關于勞動方面的,也有感嘆艱辛生活反面的。反映了當地人民生活的樣子和地方的風土人情。
“揚州小調”在江蘇淮揚地區非常受老百姓的喜歡。揚州小調旋律優美,結構整齊,非常具有感染力。古時候,在秦嶺淮河以南的楚越,巴蜀之地,河流很多,地多人少,每天百姓們就是在田地干農活或者去河里打魚,生活無憂無慮,沒有饑餓。揚州人慢慢習慣了這樣安靜祥和的生活,使揚州人有著溫和的脾性。南方氣候非常濕潤,外面的天氣經常會下起雨來,雨過后再看揚州的景色非常秀麗,這樣使揚州人的性格變得更加細膩。所以小調的內容大多數是描寫的田園、花草、水鄉等這些景物,以及歌唱的都是歷史故事。在揚州民歌中,大部分都會描寫到愛情故事,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表現出揚州的風土人情。它的曲調非常優美、流暢,讓我們更能深刻地體會到揚州這個江南水鄉的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茉莉花》,它保留了最初《鮮花調》的基本旋律特點,距有典型的南方色彩,旋律更是非常優美。
無論是勞動號子或揚州小調都是揚州民歌的主要題材,歷史和文化的發展,城鄉之間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都反映出了揚州地區的風格特色,表現出了地域文化特性對揚州民歌的重要作用。
二、揚州民歌的地域方言特色
(一)揚州方言地域特征與民歌音樂風格
由于揚州的地理位置處于中部,所以其他地區對揚州方言產生了些許影響。揚州方言音色甜美,這也是使揚州民歌在風格上都適用于各個地區的原因。主要表現有以下兩個方面:
揚州民歌的曲調大都以是以級進和小跳為主,節奏稍微平穩,但在主要突出的地方就會有大跳躍的音符出現,讓人記憶深刻;曲式曲風的多變,至揚州民歌的結構都是小巧玲瓏,單一樂曲的題材由上段和下段構成,但所有的樂曲結構形式都存在許多變化。
(二)揚州方言在揚州民歌演唱中的反映
揚州地區的民歌豐富多彩,每首民歌都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需要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歌曲的地方性、民族性和藝術性,演唱者的演唱一定不能沒有了地方的特色。從某種意義上講,唱歌的關鍵在于唱。揚州各個地方言不同,唱出來的字韻感覺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揚州民歌在演唱中就是對揚州方言中的字做了很好的處理。比如歌曲《茉莉花》中“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的“白”字,“我有心采一朵戴”的“戴”字,都是用揚州方言來演唱的。還有一些口語化的運用,一聽就知道是揚州民歌。在日常生活里,人們嘴上常說的像“姑老太”、“哪塊”、“歇腳”、“甩上天”、“懶泥漿”、“伸懶腰”等等,就非常具有當地特色。有些民歌例如《揚州號子》中:“緲窗捂在外,請問一聲姑老太,哥哥上揚州奔哪塊”;“爛泥漿”,都唱出了揚州本土特色,更能體現出原有味道。還有許多在特色民歌中的襯詞,他需要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把襯詞的韻味唱出來,口腔要保持到位,當你聽到“楊柳青子青兒虐”“拔根蘆柴花”人們就能感覺到揚州民歌的風韻了。比如《拔根蘆柴花》中襯詞的繁多,使這首歌的曲調變的輕松歡快,更具有揚州民歌的獨特韻味。endprint
三、揚州民歌的地域題材特色
揚州民歌的再一次繁榮時期是在明清的時候。皇帝為穩定和恢復當時社會的現狀,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大力發展生產的措施,大力整治淮河、運河,用來方便農業灌溉;揚州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揚州民歌中得到了體現。在揚州民歌中便出現了描寫愛情,勞動以及風土人情等題材。
對于揚州的民歌來說,以愛情為題材的歌曲是長久流傳的主題,被人們一直吟唱,在多年以來保存在揚州民歌里,這類民歌有著揚州人的生活情形和和揚州人創造愛情的歷史氣息。《八段景》是清代描寫夫妻相親相愛的生活,以竹子來代替。這一類題材的傳統民歌還有《小小花傘真好看》、《打櫻桃》、《墻內開花等郎來》等。
揚州是一個位于南方多雨的城市,遼闊的土地促進了農作物的生長,長江和運河貫通以后,大范圍的開發利用當地水資源,不斷的擴大耕地面積,推促進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紡織業、制茶業、編織業及其它手工業的發展。在對生產勞動的表述上,揚州民歌也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題材。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人情,揚州也不例外。揚州人喜歡在重陽節的時候登高。在這一天,有很多人都會爬上一些高山、塔等高處,看看美麗的景色,沒有去登高的人就會在家里吃點重陽節做的糕點代表自己在節日里登高了。《眼看到重陽》就是這個題材的民歌,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揚州元宵節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那萬眾歡欣的各色彩燈。
四、揚州民歌的地域音樂特色
揚州民歌的旋律特點就是柔和而又剛勁,揚州的傳統民歌分為兩種,一種是俗曲,它是清明時流傳到現在的,但途中經過多次修改,最終演變成特定的曲牌。一種雜調,是指人們在勞動或節假日,用來娛樂的小曲。這類民歌的旋律特點是音域比較小,音樂上的情緒起伏不大,但是曲調非常委婉動聽。在揚州歷年的節日里,通常會有歌曲表演的演出,其中表演“花鼓”,“花船”。表演的歌曲節奏歡快跳躍,其為了增強歌舞的表演性和制造歡快的氣氛。
在揚州的鄉村,春秋時節忙種是流行一種號子:插秧號子,它的曲調寬廣,其中襯詞比較有特色,豐富的描寫出農忙時的情形,田園風味較濃厚。
“在揚州民歌中,潤腔與襯腔襯詞的合理運用使民歌更具有地方特色”。[2]潤腔在揚州民歌中的應用非常廣,在揚州小調中,潤腔的流動感能夠很好地刻畫揚州民歌的優美意境。潤腔在田秧號子中的點綴,同樣給民歌增添了很大的藝術感染力;揚州民歌還與地方戲曲音樂的融合,使揚州藝壇上先后產生了香火戲、花鼓戲、維揚戲、評話、清曲等各色各樣的戲曲藝術形式。在演唱中,演唱者都是表情豐富,情緒到位,極好地表現了歌曲的感情內容,有時候還會隨著歌曲起舞。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揚州民歌中勞動號子、民間小調、方言特色、題材特色以及它的音樂特色這幾個方面的研究來闡述了揚州民歌的地域文化特性。每個地方的水土、文化背景不一樣,就會產生出不同的民歌來,說明民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揚州民歌從不同方面都表現出了揚州各個地區的地方色彩,所以民歌不僅僅是民歌,更是一部描寫地方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的書本。我們一定要把揚州民歌里濃厚的地方色彩這一音樂特點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張美林.揚州民歌史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袁野.試論揚州民歌的三個特點[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4,(03).
[3]單林.從江蘇民歌中的秧歌號子說起[J].音樂與表演,2004,(05).
[4]曹永森.揚州民俗[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
[5]袁野.揚州傳統民歌與新民歌的比較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01).
作者簡介:
章莉,淮陰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