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容
摘要:《民歌》作為高中音樂欣賞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我們在整個欣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在新課改后提高《高中音樂鑒賞課》實施的有效教學成為所有音樂教師都頭疼的事情而又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根據有效教學的教學理念,結合自己多年教學實際,具體談談高中音樂教學如何讓開展。
關鍵詞:西北地區 陜北民歌 高中音樂
隨著新課標教學理念的深入發展,“有效教學”是現今各個教育學科都在大力提倡的范式。有效教學,強調教學的效益性,指在一定的時間內,通過教師的教學,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并且提升自身的素質。那么,如何在高中《音樂欣賞》的課堂上提高音樂的有效教學呢?下面就結合筆者多年的的教學經驗來談談如何提高高中《音樂欣賞》課堂的有效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一、加強老師自身的技能和教學能力
要提升音樂課堂有效教學,教師自身的素質是關鍵。作為一名專業的音樂教師,具有較強的范唱能力和一定的器樂演奏(鋼琴或其他樂器)能力是一種必備的基本功。聲樂好的老師可以使“他的教學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好的范唱和器樂的演奏能力不僅是激發學生興趣最有力的手段,還能使教師從死板、枯燥的理論講解中解放出來。學生通過聆聽教師的范唱和演奏,可以讓學生更加的“心服口服”,讓學生更加專注于老師的課堂知識的講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音樂教師必須“一專多能”
音樂老師不同于其他的學科老師,要想成為學生喜愛的教師,音樂老師的基本功要扎實,專業素養要好。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范唱和演奏更好的理解音樂!更會讓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認真聆聽音樂、理解音樂。例如在上《高亢的西北腔》這一節課,筆者從地理方位、“陜北民歌—延安—紅歌”、歷史文化等方面來進行教學,有利于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也有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同時也讓同學們對于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起到一定的深化作用!可以說陜北民歌是我國“紅歌”的起源和發展繁榮的主要地區。從《東方紅》、《高樓萬丈平地起》到《邊區十唱》、《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一批歌曲傳唱全國,持續大半世紀。這種陜北的紅歌精神是當時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因為陜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征!它昂揚著黃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激情懷。是我們的母語和家園,更是我們華夏的特色和精粹。在這片土地上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文學和藝術人才!“老師,你這節課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課后,學生這么對我說!
三、“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平等的互動師生關系”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提高每個學生的音樂素養,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得到眷顧,教師不能因為學生音樂素質的不同而有所偏差,音樂教師應該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音樂素質,制定出針對每個學生的教學方案。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一種親和力,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說出自己對音樂的看法和理解、探索式地進行音樂鑒賞課的學習和研究。和他們平等地進行互動、議論探討、進行引導當好他們的參謀。千萬不能把學生當做你“推銷產品“的對象,這樣的效果一定是不會好的。教師可以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和他們一起學習,“教學相長”嘛。老師也會有收獲和進步的。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不同層次、相關的知識量、音樂理論知識等,放松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空間,可以讓他們聽得“搖頭擺尾”“手舞足蹈”都可以!讓學生用他們喜歡的途徑去鑒賞作品,不一定非要坐得“四平八穩”!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是音樂鑒賞課的最終目的。
四、借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提升音樂課的教學水平
現代社會是信息化時代,是網絡時代,各門學科都在借用多媒體提升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效率。音樂教學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光電聲色的元素豐富課堂手段,吸引學生的音樂興趣。傳統的音樂教學主要是音樂教師利用自己的表演和延長能力吸引學生。但是,教師的自身能力還是有局限的,不能夠把音樂各個領域的信息展示給學生,但是,借助多媒體,音樂課堂可以縱橫古今,跨越中外,讓學生領略各個時代的音樂藝術特色,還原音樂情感魅力。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還可以把音樂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音樂和舞蹈是人類情感表達的重要手段,是傳承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載體。音樂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贏得了人們的青睞,人類的歷史文化在音樂的傳播中得以豐富和延伸。是人類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所以高中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德智體美勞各個層面的內容,音樂欣賞能力是其中重要的環節,因此,高中的音樂教學要受到高度的重視。作為高中音樂教師,要珍惜這份職業,要扎實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提高音樂教學水平,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音樂素質水平,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喜愛音樂課,讓自己的音樂課上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樂在其中,為每個高中生的音樂文化素養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振濤.走進現代的陜北民歌[J].中國音樂學(季刊),2012,(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