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苡
摘要:古箏是各種藝術演繹中最為主要的伴奏樂器之一,古箏的主要特點是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因此將其形象地稱之為“眾樂之王”或者“東方鋼琴”。《漁舟唱晚》就是一首典型的古箏曲,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文主要以《漁舟唱晚》的演繹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古箏演繹的技巧以及意境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期望能夠對古箏演繹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古箏 意境 演繹技巧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古箏的專業性創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其專業性的創作發展使得其在更多的作品中扮演著很大的作用。專業化的發展不僅僅使古箏的演繹題材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擴展,同時專業化的發展對于古箏演繹的技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漁舟唱晚》中的古箏演繹成為最為典型的待變之一,本文以其為研究對象,對其演繹進行了較為全方位的研究。通過研究來探討古箏這種音樂器具在藝術演繹中的演繹意境和演奏技巧。
一、《漁舟唱晚》的創作
《漁舟唱晚》是最為典型的古箏曲之一,在20世紀30年代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漁舟唱晚》是婁樹華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創作的一首箏曲,其主要的創作素材是我國古曲《歸去來辭》,作品中重點描述了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漁民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優美景象。這首樂曲從創作以來,以其典型的河南特色的,在當時我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漁舟唱晚》的名字來自于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 “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樂曲使用古箏獨奏展現了心情喜悅的漁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隨波逐流,漁舟滿載而歸的情景。《漁舟唱晚》的創作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通過藝術形式的演繹展現了當時我國社會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
二、古箏曲《漁舟唱晚》的結構調式特點
(一)《漁舟唱晚》的結構特點
古箏曲《漁舟唱晚》整個作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三個部分之間相互聯系在一起,共同演繹了一種和諧歡快的畫面意境。
第一部分:是整個樂曲的“起”、“承”兩個段落,樂曲開始是4/4 拍子的慢板,這與樂曲所描述的夕陽映照萬頃碧波的畫面是完全相符的,充分體現了古箏的特點。
第二部分:這部分在第一部分基礎上,實現了畫面的轉折,也就是說這部分主要使用2/4 拍子。通過清角音轉入下屬調性,并逐層向下移位,表現漁人蕩槳歸舟的歡快情緒,同時也表現出了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價值觀念。
第三部分:是樂曲的“合”段,這部分的主要特點是旋律的變化,也就是說旋律實現了先遞升后遞降的變化,其演奏的速度隨著情節的發展不斷加快,最終形成了一個循環圈。
(二)《漁舟唱晚》的調式特點
樂曲的前半部分主要通過比較舒緩的演奏來展現了自然美景,旋律相對比較緩慢。緊接著開始使用66 116 逐層遞降,使得相對比較平緩的音樂逐漸變得相對比較活動而富有情趣。通過反復的演奏,不斷使用五聲音階的回旋,環繞 3561 552356 33 層層下落,通過不斷的反復循環演奏勾勒出了一幅歡快的生活景象。
三、古箏曲《漁舟唱晚》的演奏技巧
《漁舟唱晚》突破了傳統古箏曲的特點,是一首先對比較新穎的曲目。是通過對古曲的發展和再創作而來的一首古箏曲,在演奏技巧方面具有其獨特的特點。
(一)左手托勾彈奏
在演奏的過程中,通過肉指的彈奏使得音樂的效果更加能夠體現出樂曲中所描繪的生活景象,同時在彈奏的過程中,要左右手相互配合,通過左右手之間的配合能夠產生一種對比效果,左右手相互配合的彈奏方式也使得整個音樂的彈奏更加具有魅力。但是在演奏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左手托勾彈奏的要領,要根據古箏彈奏的基本技巧保持彈奏的姿勢,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演繹作品的意境。
(二)花指的演奏特點
《漁舟唱晚》的演奏中重點突出了花指演奏的特點,其主要是指在樂曲的演奏過程中要運用彈奏技巧裝飾、潤色旋律的技法。花指演奏在樂曲的演奏中的使用使得其與其他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方法共同作用,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漁舟唱晚》整首樂曲演奏的后半段中,大量的使用了這種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旋律通過內部的節奏、旋律強弱等方面的控制使得整個樂曲顯得更加自由和活躍,在演奏過程中通過旋律強弱的不斷變化更加深刻的刻畫出了樂曲中所要表現的場景。
四、結語
古箏是我國傳統樂器中最為主要的一種樂器,在我國藝術演繹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在古箏演繹以及古箏曲的創作過程中,不僅僅要繼承我國傳統的藝術文化,同時要根據古箏曲的發展特點及時進行創新,這也是實現藝術再發展的生命源泉。《漁舟唱晚》中的古箏演奏具有很大的特點,不僅僅成功地將樂曲中所描繪的場景展現給觀眾,同時也使得古箏這種傳統的樂器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而《漁舟唱晚》中通過古箏的演奏,為廣大社會觀眾創造出了一場美妙的生活場景,也體現出了廣大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參考文獻:
[1]皮曉彩.論民族聲樂作品《漁舟唱晚》的藝術特色及演唱技巧[J].中國音樂,2005,(03).
[2]龔嶸,劉靖,孟子厚.彈撥樂音的特征區分度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一)[C].2011年.
[3]燕飛.當代中國民族器樂創作對新音響的探索與實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4]李雪林.在《中國哲學思想體系與民族傳統概論》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A].李鼎銘哲學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