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驍
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失敗之后的清政府,為了挽救其垂危的政治,不得不開始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早期洋務派為了興辦實業開創了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的學堂教育,但隨著維新運動的不斷開展,資產階級又進一步提出了“開民智”的普及教育目標,從而推動了新式教育的迅速發展,同時,這也對以培養優秀師資為目的的師范教育的建立提出了歷史需求。1896年維新派人士梁啟超在上海主編《時務報》時,發表的《論師范》一文最早對中國師范教育諸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他認為:“欲革舊習,興智學,必以立師范學堂為第一義。”是年末,洋務派實業家盛宣懷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時也意識到了“惟師道立則善人多,故西國學堂必探原于師范”①,于是,他首先籌設了南洋公學師范院,開創了我國師范教育之先河。但所開設的科目為國文、算術、輿地、史學、體育五門,音樂科并未列入其中。1904年1月,清政府頒布的《癸卯學制》標志著師范教育系統的正式形成。
一、清末時期的女子師范音樂教育
隨著女子學堂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女子教育的師資問題逐漸凸顯出來,1907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開啟了我國女子師范教育的歷史進程。章程中規定了女子師范學堂的教育目標為:“以養成女子小學堂教習,并講習保育幼兒方法,期于裨補家計,有益家庭教育為宗旨。”②教育內容包括“修身、教育、國文、歷史、地理、算術、格致、圖畫、家事、裁縫、手藝、音樂、體操。”③其中音樂科教育的“要旨在使感發其心志,涵養其德性,凡選用或編制歌詞,必擇其有裨風教者。其教課程度,授單音歌復音歌及樂器之用法,并授以教授音樂之次序法則。”④,不僅如此,在教學設施上也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即“凡教授格致、歷史、地理、算學、圖畫、家事、裁縫、手藝、音樂、體操等所用圖畫器具標本模型等,均宜全備,且須合于教授女子師范學科之程度者。”⑤《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第一次將音樂科正式納入到國家教育章程中,為后來女子師范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章程中“其音樂一科,生徒中察有實在學習困難者,可不課之”⑥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
事實上,在《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頒布以前,清政府就已經意識到女子師范教育的重要性了,并于1906年創辦了北洋女子師范學堂。其宗旨為“養成高等小學、初等小學女教員,期于女學普及。”⑦教育目標為:“為造師資,尤重婦德,一切管束教授,務在陶冶其行為心性,使可為后生儀范。一切急激過新之學說時論,概戒弗譚。”⑧課程分簡易科和選修科兩種,其中簡易科開設有樂歌課,為隨意科,聘請日本人豐崗梅為音樂教習,課程內容包括單音歌唱、復音歌唱、樂器用法、教授法。
這一時期創辦的女子學堂還有上海競化女子師范學堂(1906)、安徽全省公立女子師范學堂(1906)等,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均未能持續多久。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全國共有女子師范學堂15所,這一時期的女子師范音樂教育從無到有,獲得了初步的發展,但這種發展卻是極其有限的,與當時學堂對女子音樂教員的大量而急切的需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隨著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和支持,女子音樂教育也掀開了她歷史的新篇章。
二、民國初期的女子師范音樂教育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二百多年的封建統治。1912年1月19日中華民國成立伊始便通令各州縣“初級師范學校,視地方財力,亦以能開學為主”,同時頒布的課程標準對師范課程也作了相應的規定。同年9月29日,教育部公布《師范教育令》,規定:“教女學之師范學校,以造就小學校教員及蒙養園保姆為目的”,“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以造就女子中學校、女子師范學校教員為目的”。女子師范學校以省立為原則,修業年限為5年。
女子師范學校分為預科和本科,預科為1年,本科又分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4年,第二部1年。所設課程大致如普通師范學校,只是另加較為適合女子學習的個別課程,課時有所增減變化。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暫定課程標準》中就規定師范學校課程要有包括樂歌在內的18種必修課。對樂歌的學習目的和內容作了如下規定:“在習得音樂之知識技能,以涵養德性和美感,并感悟高等小學校唱歌教授法。”在教學進度上規定:“先授單音、次授復音及樂器用法并教授法。”1916年1月作修訂時,對女子師范學校的課程又作了專門規定:“女子師范學校本科第一部之科目為修身、讀經、教育、國文、習字、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畫、手工、家事、園藝、縫紉、樂歌、體操。”樂歌課貫穿全部學習過程,其中預科每周2學時,教授基本練習和歌曲。本科第一學年每周2學時,教授基本練習、樂典;第二學年每周2學時,教授基本練習、樂器;第三學年,每周1學時,教授基本練習、教授法;第四學年每周1學時,教授樂典、歌曲、樂器。
“五四”以后,中國教育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這一時期的學校教育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1925年全國教育聯合會擬定的《新學制師范學校課程標準綱要》出版,內容包括六年制師范學校課程標準,高中師范科及師范學校后三年公用課程標準及相當年期師范學校課程標準三種。根據“新學制”規定的男女教育平等之原則,這些課程標準男女師范通用。
1928年5月中華民國大學院在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大會議決的《整頓師范教育制度案》對師范教育有如下改革辦法:(1)師范學校單獨設立(第一條)。(2)廢止六年制師范,修業年限定為:三年制初中畢業入學者修業三年;四年制初中入學者修業二年(第三條)。(3)各省如不能特設女子師范學校時,必須在師范學校中特設女子師范科(第十一條)。(4)為適應鄉村小學師資需要,設鄉村師范學校(第五條)。
1928年年7月大學院發出了全國教育會議決議的《師范教育制度》,令各省市教育行政長官,各大學區及各大學校長遵行,基本上采納了全國教育會議的方案,只是對鄉師規定更為明確。師范學校的單獨設立并特設女師校或女師科對女子師范教育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同月,廣東省教育廳議定:各中等學校無論公立私立自1928年上學期起實行男女分校。隨后全國一些地方紛紛效仿,獨立的女子師范教育由此獲得了發展。如1929年湖北師范教育獨立,設男女師范各一所;1932年江蘇師范教育獨立,設省立師范8所,其中單設的女子師范學校兩所,即蘇州女師和徐州女師,男女分部的師范一所,即淮陰師范,男女合級的師范學校兩所,即鎮江師范和無錫師范;浙江、江西等省也有獨立師范的設置。據教育部統計,1930年女子師范學校總共148所,女師范生數15495人,占有全部師范生總數的23.58%;1931年高中師范女生13942人,鄉村師范女生3374人,短期師范女生5296人,師范生總數為22612人,占師范生總數的24.17%。女師范生比往年增加7000多人。endprint
1932年12月《師范學校教育法》公布,從制度上保障了師范教育的發展,其中規定了“師范學校,修業年限三年,特別師范科修業年限1年,幼稚師范科修業年限2年或3年。”1930年11月教育部頒訂了《高級中學師范科暫行課程標準》,規定了高中師范科女生必修科目時間及學分,音樂課是要求每周開設2學時,但只有1個學分,共開4個學期,在第五、六學期時開設具有師范教育特點的小學教師應用音樂課程,每周2學時,共2學分。
1936年3月,教育部修訂《中心國民學校民教部課程標準》,規定開設國語、常識、算術、音樂四科,每周上課總共12小時,音樂課30分鐘。對音樂教學目標要求是:1.指導成人及婦女習唱歌,由演奏樂器以啟發音樂欣賞的能力,培養喜愛音樂的興趣;2.陶冶成人及婦女之心理并涵養親愛、勇敢、團結、進取的精神。1939年5教育部對上述規定又有所補充和修改,規定音樂課時占總學時的8%。
基金項目:
本文為淮陰師范學院2013年度青年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女性主義視域下的中國近代師范音樂教育》階段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3HSQNS20。
注釋:
①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511頁。
②張援,章咸:《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1840-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67頁。
③張援,章咸:《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1840-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68頁。
④張援,章咸:《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1840-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69頁。
⑤張援,章咸:《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1840-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70頁。
⑥張援,章咸:《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1840-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68頁。
⑦《北洋女子師范堂章程》,《東方雜志》,第3年第9期,1906年9月。
⑧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下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678頁。
參考文獻:
[1]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
[2]喬素玲.教育與女性——近代中國女子教育與知識女性覺醒(1840-1921)[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伍雍誼.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陳建華,陳潔.民國音樂史年譜:1912-1949[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5]繼南.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史紀年(1840-2000)[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