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煒
摘要:文藝復興時期,世俗音樂也開始興起,打破了中世紀圣樂在音樂領域的壟斷地位,并發展成為宗教中一門獨立的藝術。當時音樂技術擁有巨大的創造性和音樂內容上的世俗化,包括其寫實精神等都是文藝復興給西方音樂帶來的巨大革新。當時的一批音樂家,吸收并發展了文藝復興的思想宗旨,勇于改革和創新音樂創作,對歐洲音樂的發展和西方近代資產階級音樂文化的萌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文藝復興 音樂成就
15世紀的歐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通過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來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因此,稱為文藝復興。它以人文主義為核心,首先興起于意大利,后來傳播到歐洲各地。在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歐洲音樂出現了巨大革新和進步。
一、文藝復興的內涵
14世紀,隨著手工業和商品貿易的發展,歐洲社會和經濟生活的中心從封建貴族的城堡、采邑轉向城市,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宗教勢力開始衰退,西方歷史上著名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始了。“文藝復興”是歐洲思想發展的潮流,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評判封建主義和教會權威的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中世紀過渡到巴洛克時期的直接橋梁。
文藝復興標志著人類理性和人性的復蘇。體現在思想上,“人文主義”是最顯著的代表。人文主義提倡以人為本,反對之前以神為本的基本觀念,即反對中世紀中出現的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這種致力恢復哲學思想科學性和世俗性的觀念,是當時社會上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思想潮流。
二、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概況
“文藝復興”一詞的狹義觀點認為它基本上是一場意在恢復古代哲學和藝術價值的運動;廣義的觀點認為,這是一個由個人到社會都產生了新的理想和觀點的時期,一個發現和飛躍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新發明都和往日的“黃金時代”聯系起來,以證明自己的價值。
文藝復興運動中,對藝術的沖擊范圍最廣、影響最大。比如13、14世紀首先出現文藝復興的意大利,其思想影響了雕塑、繪畫、建筑、文學等眾多藝術領域,但是對音樂的影響,卻比文學和建筑等藝術領域晚了100多年,而且發祥地也不在意大利,而是在法國、比利時和荷蘭。
這一場影響音樂領域的思潮來源于古希臘的自由藝術,它秉承著文藝復興提出的“人文主義”思潮,不僅對人的興趣特意強調,還在發揮人的創造才能和表現人的意志和感情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領域里的文藝復興是從勃艮第樂派開始的,其繼承者為尼德蘭樂派。威尼斯樂派與羅馬樂派又從某種意義上繼承了尼德蘭樂派,并將復調聲樂創作推向高潮。
文藝復興時期在天主教會史上最大的變動是16世紀基督教的產生,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同時改革了宗教音樂,而法國、英國的基督教音樂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一時期的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二者在新思潮的影響下,出現了平衡發展。共同進步的局面,這更加激發了激起了作曲家的熱情。當時的世俗音樂在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地都很興盛,影響較大的是法國歌謠曲和意大利牧歌。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成就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在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擺脫了中世紀形成的音樂理論的束縛,在當時的詩體格式、節奏模式等節奏、韻律上獲得了巨大解放,使得這一時期的音樂比中世紀音樂更加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而且隨著生產技術和音樂技術的革新,器樂的獨立性也獲得加強。伴隨著當時已經興盛的復調音樂,和聲風格也開始形成。因此,文藝復興時期音樂上的成就主要總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優秀的音樂古典著作
這一時期,古代著作中關于音樂的論述不斷地被翻譯介紹出來,如:昆蒂利安(Quintilian)、托勒密(Ptolemy)、歐幾里得(Euelid)等人的許多音樂論述文章,還涉及到亞里士多德的《政治篇》、柏拉圖的《國家篇》與《法律篇》中關于音樂的內容。另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最有影響的系列音樂論著——意大利的音樂理論家弗蘭基諾·加富里奧(Franchino Gaffurio)著作的《音樂理論》、《音樂實踐》和《論器樂的和諧》。
(二)豐富的音樂調式
受文藝復興影響較大的瑞士音樂理論家海因里希·格拉瑞安(Heinrich Glarean),最為代表性的表現行為就是豐富了當時的音樂調式。在他所著作的《十二調式》中,以中世紀8種調式為基礎,另外增加了“愛奧利亞”、“副愛奧利亞”、“伊奧尼亞”、“副伊奧尼亞”4種新調式。這種全新的改變和創新,雖然受宗教音樂的影響,但使得當時的音樂向世俗化傾向得越來越明顯。
(三)音樂作品的傳播便捷
文藝復興時期給印刷業帶來技術上的進步,體現在音樂印刷上,即使得音樂出版業出現了驚人的快速發展。而快速增長的音樂印刷出版業,也出現了商業化發展的局面,從而直接結束了由手抄本傳遞音樂作品的時代,致使音樂作品更加快速地傳播。
(四)音樂作品創作技法的進步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音樂風格和創作技法有了新的發展。音樂風格主要是受到來自歐洲北方和英國作曲家的影響。這表現在:第一,定旋律的彌撒套曲取代等節奏經文歌,成為新的重要的音樂體裁;開始廣泛運用三度、六度音程作為協和音程,而經文歌和彌撒曲逐漸從三個聲部擴展到四個聲部的織體;以一些音樂動機作為最小單位形成樂句來構成作品,系統地運用模仿手法,間或還會出現對比性的和聲式織體部分,以產生更為豐滿的和聲效果,使音樂的各個聲部相互協調。
(五)音樂體裁的豐富
16世紀的歐洲音樂顯示出更為豐富多彩的局面。意大利、法國、德國和西班牙出現了一些較通俗的音樂體裁,如意大利牧歌和法國尚松獲得了重要發展。在文藝復興晚期,器樂音樂已開始試圖擺脫對聲樂的依附,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六)教會音樂的進步
16世紀下半葉的反宗教改革音樂則使意大利教堂復調音樂得到更完整的發展。宗教改革運動開始影響德國,這也使得德、法、英等國產生了具有自己民族特點的宗教音樂。
總之,文藝復興的到來,強烈地沖擊了這一時期的音樂和音樂家。在音樂創作上,他們已經不能仍運用文藝復興之前的思想和方法去指導實踐,而是要吸收這一沖擊帶來的新的美學和哲學觀念的熏陶,進而使得自己在創作音樂的同時,認識和接受這個革新的社會和思想,在音樂中,傳達出文藝復興帶來的新思潮和新技巧。
參考文獻:
[1]王娜.簡述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01).
[2]王育華.簡論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成就[J].音樂時空,2013,(23).
[3]田可文,陳永.西方音樂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