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永軍
特約記者 余弘陽
城市的蛻變,源自文化上的自覺、自信與自強。成都也正是給予這種在文化上的自覺、自信、自強,讓成都的“國際范”越來越濃。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認為,成都作為國家首批認定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底蘊深厚、魅力獨具的歷史文脈。這是成都城市建設的寶貴資源,也是展現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因此,成都深入實施文化服務提升、文化產業跨越、文化體制創新、文化人才開發等工程,積極推動文化發展繁榮,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不斷提升城市軟實力和市民文化生活水平。這是成都的目標和未來。
文化自覺、自信、自強讓成都走出了一條濃郁且成熟的國際化之路。今年以來,“柏林亞太周”感知中國活動在柏林開幕,來自成都的藝術家的文藝表演、美食家的美食展示,讓德國民眾有機會近距離感知和了解現代中國。
第11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2014)評選結果剛剛在成都揭曉;國際社會首個以推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為宗旨的大型文化節會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已永久落戶成都,上百個國家和地區參加,9月啟幕;2015年成都國際創意設計周9月盛大舉行……
西南地區首家城市創新文化一體店“言幾又”在成都亮相。不同于傳統書店,“言幾又”融創意書店、咖啡吧、藝術畫廊、創意市集為一體。
被譽為中國最美書店的方所書店將其在中國中西部的首家店開到成都太古里,為什么?方所的回答是:這個城市誕生了很多的詩人、作家、藝術家,很多傳奇的人,成都人熱愛生活。
而一街之隔,即是大慈寺——公元622年玄奘出家之地。紅墻內,老茶館還是如舊時一樣。和煦的陽光灑落,蓋碗茶續了一杯又一杯。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以天府廣場為圓心,方圓三公里內,即可見到四川美術館、四川省圖書館、成都市博物館、錦城藝術宮、成都畫院、成都圖書館……
成都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從位居鬧市、氣勢宏偉的四川博物院,到偏居洛帶博客小鎮、租用幾間商業店鋪而建的姓氏博物館,無論大小,藏品都極為豐富。其中,民間博物館數量尤為驚人。最新的數據顯示,目前成都市登記備案的國有博物館45家、非國有博物館78家,博物館總數量和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位。成都基本形成了以國有博物館為龍頭,非國有博物館為重要補充的發展體系。
目光再往東延伸20公里,龍泉驛洛帶古鎮,晴朗的天空下,游人如織。街頭的商店里,總有一兩家書店,入內即書香撲面,更不用說那承載著數百年歷史的湖廣會館、江西會館……
“成都提出打造特色化的城市文態,需要有機傳承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讓最有特色的文化元素更多地以實體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背啥际形膹V新局王健表示。
注重傳承文脈,體現出成都城市建設上的“四態合一”理念:一座宜人的城市,應當是圍繞人的需求服務的有機體,既需要現代化的城市形態、高端化的城市業態,也需要特色化的城市文態和優美化的城市生態。
今天去杜甫草堂,可以看到杜甫、陸游與黃庭堅同堂供人瞻仰。陸游與黃庭堅是“學杜”有成開宗立派的大詩人。他們與杜甫一樣,雖非川人,卻都流寓蜀中,并沒有受到冷落。諸葛亮、浣花夫人亦如此。
外來精英的融入,直接推動了西漢巴蜀文化的崛起。漢賦四大家中,司馬相如、揚雄、王褒居其三。及至唐代,自“安史之亂”后,中原動蕩,掀起了“天下詩人皆入蜀”的盛況。典章書籍、百工技藝,都隨著移民次第進入成都,成就了晚唐兩宋的社會盛況。
近代成都,更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多元文化在成都這個大熔爐中激蕩融合,使成都人的精神世界格外豐富,從而展現出一種多姿多彩、內涵豐富的城市氣質。
這是成都人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細數那些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人們會發現,它們的定位無不受其城市文化影響:既尊重其城市文化的歷史作用,更強化這種文化資源,使之轉化為生產力優勢。
成都的“國際范”,也恰恰體現在這方面。
“寬窄巷子,最成都?!边@是外地游客的評價。成都中心城區,三條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和四合院落,構成了寬窄巷子,這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遺存,也是北方胡同建筑在中國南方的孤本。
在成都,以寬窄巷子為代表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模式,以金沙遺址博物館為代表的歷史遺存激活模式,以安仁為代表的文化古鎮復興模式,豐富了成都的文態,共同之處在于:把一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看作是體驗城市活的靈魂,是公眾進入城市文化深處的鮮活渠道。
現今,成都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但無論是城市骨架的擴大,還是城市細微之處的改變,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始終被擺在極為重要的位置,這也讓這座城市的發展,走上了“有機更新”的良性循環。

東郊記憶,原本是紅光電子管廠舊址,成都市按照城市工業用地更新和工業遺存保護相結合的方式,修建成一個工業遺存保護和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的新型旅游景區,使之成為集合音樂、美術、戲劇、攝影等文化形態的多元文化園區,成為對接現代化、國際化的成都文化創意產業高地。
這是成都的文化自強。
當文化的自覺、自信與自強融為一體,與城市的有機更新相輔相成之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最具文化軟實力城市”這樣的美譽,就顯得理所當然了。
今天的成都,崛起在中國西部,文化這個內因的力量功不可沒。成都已成為中西部唯一獲得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資格的副省級省會城市,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