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娟
2014年10月7日,是李勇最值得驕傲和銘記的日子。作為一名普通電工,榮獲兵團勞動模范,在兵團60周年慶祝大會上受到了中央代表團團長、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一行的接見。“我真的很激動,作為一名普通職工,我覺得我太光榮了。”李勇至今都難抑激動之情。
今年44歲的李勇,1986年9月高中畢業應征入伍,1990年3月復員分配到梧桐變電所輸電工區外線班工作,在這24年中他一直默默無聞地工作在第一線,從一名只有中專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長為高級電工、二級技師、輸電工區主任。他以嫻熟的技能和特有的性格毅力挑起變電所最艱苦的工作重任,帶領全班5名維修人員,擔負著全團275公里35KV高壓線路、240公里10KV高壓線路和220公里0.4KV低壓線路日常維護和維修,負責全團158眼農業灌溉機井,48座河水泵站,126個工交建商事業單位及私人企業和一萬多戶居民用電、電量轉供。2009—2013年輸電工區為單位創收2300萬元,使連年虧損的單位連續四年盈利。2013年李勇的運行工區為五家渠市工業園區架線15.94公里,安裝團內外變壓器62臺,實現工程收入680萬元,處理故障1129次,是年初下達任務的2.5倍,為2013年全所綜合盈利100萬元做出了巨大貢獻。
輸電工區是一項工作繁重、責任重大的工作。2009年,李勇在所里的安排下,帶領輸電工區人員按片、按區逐戶安裝磁卡電表6000余戶,從而徹底解決了收費困難的問題,不僅減少了收費人員,而且電費回收加快,每年挽回經濟損失20多萬元。過去偷電現象得到了遏制。到2010年初李勇他們保質保量全部完成了農業連隊1680戶磁卡電表的安裝,農網改造前電表的回收率只有70%,現在達到了86%。
在日常的維修工作中,李勇他們不管白天黑夜,無論刮風下雨,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趕到現場進行維修,節假日、星期天、下班后頂風冒雪搶修線路,對李勇來說已是習以為常。2011年1月22日上午9點10分,團部西線突然斷電,當他發現受損電路均為外線時,他和團隊連續在風雪中工作了4個小時。此時住宅樓用戶打來報修電話,雖然已筋疲力盡,但他仍然堅持到住戶家排除故障,住戶激動得握著他的手說:“我只是打了個電話試試,沒想到,你們真來了,太感謝你們了。”當李勇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回家時,已經是晚上9點多鐘。他的愛人把熱了多次的飯端上桌時,他已經在沙發上睡著了。
在線路施工中環境千變萬化,困難各種各樣,李勇以他扎實的嫻熟技術、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知難而進的沖勁,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施工奇跡。2009年8月,他們承擔了東工業園區10KV10公里線路的架設任務,當時氣溫高達38℃,由于施工道路鹽堿大、陷車,裝滿器械的車輛只能停到半道,李勇帶頭將線材、橫擔、高壓瓷瓶等近500公斤的器械,用肩膀扛到幾百多米遠的施工地點。李勇帶領大家嚴格執行電力生產法規,每天早出晚歸,加班加點,午飯吃在現場,克服了氣溫高、道路難行、車裝材料運不到現場等諸多困難,高標準、高質量地如期地完成工作任務,保障了工業園區12公里10KV線路安全地及時送電。

2011年初,工業園區的一臺變壓器燒壞了,造成施工企業停電停產,信發企業施工現場腳架吊車懸在半空。險情就是命令。李勇主動請令前去搶險,當他們趕到事故現場后,他抄起作業工具,大聲地說:“誰也別動,這活是我的。”由于李勇有嚴重的腰脫,安全繩系在腰上鉆心地疼,豆大的汗珠在他臉上不住地淌,然而他卻咬緊牙關一直把險情徹底排除。當他解下安全繩時,他已經疼得說不出話來。
2013年5月份一場中量雨致使梧黃線斷電,李勇帶領工作人員逐個電桿查找,發現是高壓瓷瓶擊穿,在雨中吊車用鐵筐把人員吊起更換瓷瓶,用了6個小時接通電源,保證連隊5萬畝農作物的滴灌正常,李勇和工作人員全身濕透,但大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們真正做到了“哪有故障哪有我,有我就沒有故障”的服務理念。
李勇不善言談但卻愛動腦筋,所里外線施工設備簡陋,工人勞動強度大,他千方百計想辦法,2012年他將原來落后的人工絞盤式緊線,改為自創式的機械緊線方法,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質量要求,而且極大地節約人工成本。隨著社會發展,電線材質不斷改進,施工架線改為新式四項集束導線,因沒有緊線工具,李勇自主創新,利用“夾板式”緊線法替代,解決了緊線難題,僅這兩項技術創新為企業節支近20萬元。
李勇帶領的輸電工區2014榮獲師市工會“工人先鋒號”榮譽。他個人連續五年被團黨委授予勞動模范。2011年榮獲六師五家渠市勞動模范。2014年榮獲兵團“屯墾戍邊”勞動獎章。
筆者問李勇,“你覺得電工工作辛苦嗎?”他卻回答:“電工一線很苦很累,但很快樂。尤其是在電桿上、電線上,才能體現一個電力工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