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源 宋秀吉 李長文
無論對一個人還是對一個組織而言,誠信都事關形象、事關感召力、事關說服力、事關凝聚力。如今,在農墾寶泉嶺管理局綏濱農場,無論在黨員心中還是在群眾心中,如同鐫刻于巖石之上的“誠信”二字,促人篤行,令人感佩。
清渠如許,原因何在?
2011年,綏濱農場黨委在所屬基層黨組織中全面推行“明崗定責承諾制”,要求各黨支部和全體黨員根據自身實際,認領科技示范崗、扶貧解困崗、優質服務崗等崗位,做出共性承諾和個性承諾,并進行公示、接受監督。為避免黨支部和黨員承諾后言行不一、效果走樣,農場黨委把“講誠信”作為“明崗定責承諾制”的剛性要求。通過黨員的“民情日記”記錄認崗承諾情況,通過基層黨支部的“民情檔案”匯總群眾對基層黨支部和黨員履行承諾的滿意度,通過農場黨委的“民情分析會”討論、解決重要民生問題。四年來,各黨支部和廣大黨員在本職工作崗位踐行諾言已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農業生產是農場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如何走出“看天吃飯”的老路?綏濱農場的所有黨支部和廣大黨員向職工們鄭重承諾:用科技和服務促進增產增收。
2013年4月,綏濱農場遭遇罕見的低溫春澇災害,水稻擺盤工作受到嚴重影響。如果找不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延誤農時,將給全年的糧食收入造成巨額損失。
正當全場水稻種植戶為此焦灼不安時,“明崗定責承諾”的作用凸顯出來了——農場第25作業區黨支部在年初認領了科技示范崗,向全作業區職工承諾通過種植技術創新提高水稻產量。在突發的氣象災害面前,黨支部通過大膽實驗,發明了“頂凌擺盤”作業方式——選擇夜間10點至凌晨6點地表上凍時間擺盤。為確保“頂凌擺盤”的質量、效率,黨支部發動黨員先在自家田里進行試驗,看到新技術的效果明確顯現后,才向全體水稻種植戶推廣。
這項新技術解了水稻種植戶的燃眉之急,為全場搶抓農時贏得了寶貴時間。2014年春天,這項更加成熟的技術再次為水稻種植戶搶出五天農時,為水稻增產提質創造了必要條件。
“承諾了就要做到,‘民情檔案和‘民情分析會都對履行承諾情況進行監督。”黨員王邦喜說,講誠信,讓絕大多數黨員在為民服務中做出了表率。
2012年秋,受臺風布拉萬的影響,全場豐收在望的水稻倒了一片又一片,是黨員干部用鐮刀幫水稻種植戶將糧食顆粒歸倉;2013年秋,黑龍江流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將豐收在望的水稻淹沒,又是黨員干部沖鋒在前,把種植戶的損失降到了最低;2013年冬,鶴崗地區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雪,困難職工的百棟果蔬大棚面臨嚴重威脅,還是黨員干部不畏嚴寒連續作業,使大棚無一塌架……
2014年,明崗定責承諾的全場12個管理區、36個作業區全部建立了農業服務站,向9000多名職工發送農技類信息124條,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81期,培訓職工群眾7000人次。毯狀秧盤、浸種催芽、三膜覆蓋等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更是奠定了農場糧食增產、職工增收的基石。2013年,農場實現地區國民生產總值15.7億元,糧豆總產31.6萬噸,家庭農場人均純收入2.65萬元,均創歷史新高。
在“明崗定責承諾制”的推動下,綏濱農場的各項工作再上層樓,成為全國農墾系統唯一的“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
為打破單一的經濟結構,綏濱農場既重視農業發展的基礎性地位,也不斷謀求經濟增長方式的多元化發展。幾年來,農場黨委沿著“抓農業、強工業、創產業”的發展思路,在號召黨支部和黨員認定扶貧解困崗、領民致富崗的同時,也將“拓寬致富渠道”作為自己的承諾。如今,這些承諾已經一一兌現,為職工致富開辟了新天地。
立足于農場的現有資源和市場前景,綏濱農場深挖歷史文化和傳統民俗,形成了以“龍門福地”為品牌的觀光農業和文化旅游產業,以“龍之府”植物園、“老龍坑”、“龍江第一渠”為代表的觀光農業旅游帶,并成功申報國家AAA級生態旅游觀光區;根據傳統民俗,打造出“二月二開耕節”、“龍江第一渠” 開閘提水節、社區文化旅游節等項目,開辟了新的財富增長點。
觀光農業和旅游產業不僅提升了農場的文化品位,也增加了職工的經營收入。農場黨委副書記、場長李思軍告訴記者,僅在2014年的社區文化旅游節中,參與其中的職工每天收入都在700元以上。如今,綏濱農場已成為鶴崗、富錦等周邊地區的熱門旅游地,餐飲、住宿、交通等行業的連帶受益,使農場黨委的承諾變為現實。
在農場黨委的大力扶持下,龍門福地酒業、三江機械廠、豐利床土廠、金甲山礦泉水廠等一大批民營企業不斷壯大,效益連年遞增。2013年,農場實現工業總產值6.33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05億元,實現利潤4000萬元。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使得“強工業”的發展思路越發清晰。
在領民致富的道路上,黨支部和黨員信守諾言,通過示范引領、加強服務,幫助許多職工擺脫了困境。2013年,濱西管理區黨支部協助下崗女工成立家政服務公司,解決就業崗位400余個;濱北管理區黨員隋振東投資1400萬元新建的龍門福地物流中心,輻射周邊兩鎮、三鄉、四場、53個自然屯;黨員伊永剛創辦的民豐機械廠,通過研發水稻運苗車、運苗軌道,大大提高了水稻生產過程中的機械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如今,綏濱農場各黨支部和黨員帶頭發展的江水養殖、棚室果蔬、串珠等項目已達45個,帶動500余人就業。
走在綏濱農場的大街小巷,外來人很難把這里同當年那個因臟亂差而出名的“大屯子”聯系起來。在“龍之府”植物園,矗立著一塊巨大的廣告牌,“美麗北大荒,幸福寶泉嶺,最美綏濱城”三句話分外醒目。“建設最美綏濱”,既是綏濱農場黨委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發出的號召,也是他們對廣大職工群眾的承諾。
三年前,在農場黨委第一次民情分析會上,職工群眾對改變“大屯子”面貌的強烈愿望,讓農場黨委下定決心實施“三年抓城大會戰”,把“建設最美綏濱”作為一個重要承諾。
三年里,為了實現幾代綏濱人“耕作在廣袤田野上,居住在現代化城鎮里”的夢想,農場黨委累計投資3.7億元用于住宅樓開發、基礎設施和綠化景觀等工程建設,先后建成“榮譽家園”“富成”“龍潤”等13個小區、近百棟精品住宅樓,建設住宅樓12.98萬平方米,整體搬遷13個居民組,惠及4500多人。如今,綏濱農場的樓高了、路好了、燈亮了、樹多了,一座脫胎換骨的新城屹立在綏濱大地上。退休職工黨員董庭友對記者說:“作為綏濱農場人,我為現在的農場建設感到驕傲。”
在一本黨員民情日記中,當年群眾將南三路稱為“難三路”——缺路燈、少公廁、沒排水。為此,農場黨委通過規劃,為南三路附近居民新建公廁15個,暢通溝渠1800延長米,新安路燈27盞,沿路按照園林規劃種植了草坪和花帶。承諾“落地”后,南三路再也不“難”了。
南三路的變化只是農場黨委踐諾守信的一個縮影。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場區人口由原來的2800多戶、近萬人猛增到6051戶、近1.7萬人,社會管理面臨巨大考驗。為此,農場黨委建立起黨員服務社區的“兩網三站”模式,即黨員棟房服務網、黨員公益事業網,黨員法律服務站、黨員矛盾調處站和黨員文化服務站,并將22個整體搬遷單位的黨支部書記集體調任到社區,任居民小區主任兼黨支部委員,協管場直社區黨員,從而形成“支部建在社區、黨小組建在樓院、黨員責任區建在樓道”的三級黨組織網絡以及以“街道為經緯、樓院為方格、黨員為織點、居民為元素”的黨員參與社會管理網格化服務體系。
如今,農場有了隨處可見的街心公園,有了可供全場職工活動的文化廣場,有了每年一度的“身邊好人”評選,也贏得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標兵單位”的殊榮——美麗農場從愿景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
如今,綏濱農場城鎮化率達89%,樓房化率達86.6%,人均住宅面積31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87%,道路硬化率達100%,綠化覆蓋率達40.01%。
如今,農場黨委用扎扎實實的努力贏得了人心、鼓舞了士氣、樹立了形象。農場黨委書記俞新利說:“把‘明崗定責承諾制落到實處,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