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向是溫厚勤奮的形象,為什么會和“吹牛”這個貶義詞聯系在一起呢?
“吹牛”這個詞最早和說大話、浮夸無關。史學家顧頡剛曾在《史林雜識·吹牛·拍馬》一文中做過考證:“吹牛”一詞源于陜甘寧和內蒙古一帶。西北河流湍急,難以行舟,本地人便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吹成氣囊,再做成皮筏子,扎好口后連接在一起作為渡河工具。所謂吹牛,就是往皮筏子里吹氣。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卻需要一些技巧,不用足夠的力氣是無法完成的。在當地,如果有人說空話,人們便說,有本事,你就去河邊吹個牛看看,說空話的人便不再作聲。漸漸地,人們就把那些無知卻愛說大話的表現叫吹牛皮,簡稱“吹牛”。 (摘自《家庭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