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朝廷常派官員到地方進行監督檢查,這一官職就是巡按御史,最早由隋朝設置。
到了明清兩代,巡按御史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制度化設置。當時的朝廷均設有監察機關即都察院,都察院下面設御史。明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三道監察御史,清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五道監察御史。這些御史可分為幾類:在京城都察院供職的內差或常差、奉命出巡鹽務的巡鹽御史、出巡漕運的巡漕御史等。
據《明史》記載,永樂元年二月乙卯,巡按御史成為定制,官級正七品。因為巡按御史是“代天子巡狩”,所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不僅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行政官員之權力,并對府州縣道等衙門進行實質監督,也可在監察過程中對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權力還是非常大的。 ? ? ? ? ? ? ?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