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芬



展望2015年,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的趨勢還將持續,發展的差異性也依然存在。在發達經濟體中,美國和英國的經濟反彈將仍趨強勁,歐元區和日本則會有較大的潛在風險;新興經濟體雖然仍會繼續推動全球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速將慢于之前;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內的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前景正在改善,預計經濟增長普遍會超過上年水平。由于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時機和地緣政治風險將會繼續成為大宗產品市場和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的誘因,加上部分新興大國經濟增長放緩、金融風險上升,世界經濟形勢會更加錯綜復雜。IMF預計,2015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8%,實際上不確定因素仍難以判斷。綜觀2014年世界經濟在分化調整中低速增長的態勢,我們認為有很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一、2014年世界經濟維持溫和復蘇
2014年以來,世界經濟繼續溫和復蘇,但復蘇格局明顯分化。發達經濟體制中除美國回歸強勁增長的軌道、英國增速加快外,歐元區持續低速增長呈現通縮壓力;日本則大幅波動,自主增長動力不足,經濟增長仍陷低迷。與此同時,突發事件和地緣危機,不斷打亂世界經濟復蘇的節奏,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地緣危機以及中東局勢動蕩,不僅影響到該地區的生產和需求,還觸發了全球商品價格、金融市場與貿易動蕩;新興經濟體受到外部環境和內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雙重影響,經濟增速開始放緩;非洲埃博拉病毒影響范圍擴大,成為該地區甚至整個世界經濟復蘇的阻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4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3%,增速與上年持平。
二、失業率仍左右各國政策走向
隨著失業率下降、就業機會增加轉化為更強勁的消費支出,美國經濟已進入增速加快時期,結束量化寬松政策指日可待;而歐元區隨著核心國家德國經濟頹勢的顯現,整體經濟盡顯疲態,通縮壓力增大可能演變成為全球風險;日本經濟更是動蕩加劇,安倍經濟政策陷入困境;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尚需時日,被動接受發達經濟體政策調整,可選擇余地甚少。
發達經濟體中,除美國失業率有所下降外,其他國家就業問題依舊嚴峻。數據顯示,青年失業是最為困擾歐洲的問題之一,目前歐洲青年失業率已飆升至50%。而在部分發展中經濟體,每年創造的就業崗位根本不夠吸收新生的青年勞動力大軍。IMF預計2015年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水平仍將超過7%,歐元區失業率繼續保持兩位數。
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不僅抑制居民收入增長、嚴重打壓消費能力和意愿,隨之而來的收入不平等問題也令人堪憂。政府財政政策的任務依舊繁重。經濟復蘇搖擺不定,低通脹、政策刺激、還有結構改革的協調都是考驗,這要求財政政策能夠謹慎地在支持經濟增長和就業創造與保持財政可持續性這兩方面保持平衡,這也使政府削赤減債任務十分艱巨。IMF預計,2015年美國、歐元區、日本政府債務率仍將分別高達105.1%、96.1%和245.5%。
三、量寬政策影響下的匯率和大宗商品價格
隨著美國經濟增勢強勁,美國量化寬松政策(QE)進入退出軌道,但時間和節奏的判斷仍有分歧。從美國經濟近期形勢看,2015年一季度結束量寬步入加息軌道的可能性正在加大。美國一旦進入加息周期,美元匯率升值有望持續,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受到沖擊。2014年5月以來,美元指數強勢上揚。2014年7月以來美元對日元匯率上升超過10%,美元對歐元匯率上升超過5%。與此同時,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匯率紛紛貶值,按照摩根大通新興市場貨幣指數(EMCI)衡量,目前新興市場貨幣已跌破2007年的最低水平。美元升值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尤其是原油、鐵礦石和黃金跌幅明顯。2014年6月底以來,彭博大宗商品指數下跌超過10%,石油價格下跌約40%,跌破70美元/桶;截止10月末黃金價格跌破1300美元/盎司。
四、部分國家的經濟面臨通縮困擾
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大宗產品價格下跌、股市不振以及國債收益率下滑,表明全球總需求仍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況,低通脹甚至是通貨緊縮依然困擾著世界經濟,特別是日本和歐元區兩大發達經濟體的通縮風險更為嚴峻。日本通縮已經是長期問題,多種政策治理至今也未令其走出困境;歐元區的通縮則被IMF列為當前全球經濟下行的三大風險之一。預計2015年歐元區消費物價平均增長率為0.9%,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別為0.9%、0.5%和0.6%,均低于1%。盡管歐盟委員會和歐洲央行連環出擊以阻擊通縮,甚至推出大規模刺激經濟方案,但財政政策在歐元區的作用十分有限,貨幣政策已沒有多大余地。
五、美國經濟內生動力繼續增強
2014年,美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繼續增強,在發達經濟體中表現最佳。但一季度受到罕見寒冬影響,工廠停產,消費者減少出行和購物,致使當季GDP下降2.1%。其中私人消費僅增長1.2%,而私人投資、凈貿易額和政府支出分別下降6.9%、9.2%和0.8%,拖累當季GDP增長率1.13、1.66和0.15個百分點。與一季度相比,二季度GDP增速明顯反彈,經濟活躍度呈現大范圍提升態勢,增長率達到4.6%,創兩年來最快增速。其中個人消費增長2.5%、私人投資增長率高達19.1%,拉動GDP1.75和2.87個百分點。
進入下半年,美國經濟復蘇態勢繼續延續。改善最為突出的是就業,9月新增非農就業24.8萬人,遠超預期的21.5萬,失業率下降至5.9%,為2008年7月以來最低水平。7-8兩個月的就業增長人數也都有大幅增長,7、8月新增就業人數分別達到24.3萬和18萬,表明美國就業市場繼續維持良好的復蘇態勢。除就業數據之外,美國其他指標表現略為偏弱。盡管8月個人支出環比增長0.5%,略超預期,但9月消費者信心指數意外降至四個月最低,8月營建支出和工廠訂單均出現環比下跌且遠低于預期水平,9月ISM制造業指數和非制造業指數分別為56.6和58.6,均低于前值,表明工業活動略有降溫。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美元持續升值的情況下,出口額卻創下單月最高記錄并促使美國8月貿易逆差收窄至401億美元,對三季度GDP構成積極貢獻。物價方面,受到汽油價格大幅下降影響,8月份CPI出現一年來首次下降,截至8月份的過去12個月中,美國CPI和PPI增長幅度均為1.7%,表明美國仍不存在通脹壓力。最新數據顯示,三季度美國GDP增長率達到3.9%,高于之前預期的3.5%。其中消費開支增長2.2%,設備類商業投資猛增10.7%,表明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繼續增強。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長2.5%左右,2014年全年經濟增長將在3%左右。
2015年,隨著失業率下降、就業機會的增加轉化為更強勁的消費支出,美國經濟有望進入一個增速加快的時期。而在年中前低利率貨幣政策持續階段,不排除企業增大集中投資開支的可能性。房地產市場持續向好、國內制造業生產加快,將進一步鞏固美國經濟增長。政府開支和稅收政策繼續利好美國經濟,預計2015年美國GDP增速將超過3%。
六、歐元區經濟復蘇依舊比較脆弱
雖然渡過了金融危機,但是歐元區至今尚未找到經濟持續增長和創造就業的道路,仍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挑戰。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14年一季度,歐元區GDP環比增長0.2%,基本與上季度增速持平,同比增長0.9%,高于上季度增速。其中,德國表現最佳,環比增長0.8%、同比增長2.3%。法國、西班牙環比分別增長0%和0.4%,同比增長0.8%和0.6%;意大利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0.1%和0.5%。二季度歐元區GDP年率增長0.7%,消費者支出及出口回升的影響被投資支出和庫存的下滑所抵消,建筑業創下2010年第四季度以來最大幅度下滑亦對經濟構成拖累。經濟表現不佳的國家包括歐洲核心國家—德國。由于消費者信心疲弱,工業生產萎靡,二季度德國經濟出現衰退,GDP比上一季度萎縮0.1%。雖然一些邊緣國家的表現令人鼓舞,西班牙的GDP有相對健康的上漲,但總體表現仍令人沮喪。
進入下半年,歐元區經濟略有好轉,三季度GDP初估值環比增長0.2%(年率增長0.8%)。其中德國經濟受到私人消費拉動、外貿也對經濟增長有所貢獻、凈出口對GDP產生積極貢獻,三季度經濟環比增長0.1%。但歐元區通縮壓力不僅影響其自身增長,同時已成為全球風險:在私人企業與政府去杠桿化過程中,歐元區出現了大量的閑置產能,導致通脹率持續低于潛在水平。9月份,歐元區CPI年率升幅放緩至0.3%,為2009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已是連續第12個月低于1.0%。歐元區通縮問題的解決需要歐洲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共同發力。歐洲央行計劃啟動1萬億歐元的經濟刺激措施。包括兩年內購買被打包的銀行貸款的計劃,以及一旦歐元區通脹率持續低于2%的目標,歐央行承諾將采取額外的非常規措施,其中包括購買政府債券的量化寬松政策。雖然這些貨幣刺激措施可能幫助減緩一些癥狀,帶來短期的好轉,但可能無法真正達到“治愈”歐元區經濟的效果。歐洲要想徹底走出經濟泥潭,必須實施堅定的結構改革以吸引穩定的私人投資,但這并不容易。IMF預計歐元區2014年GDP增長率為0.8%,2015年將增至1.3%。歐盟委員會近期宣布全線下調歐元區2014-2015年GDP增長預期,將歐元區2014年增速從1.2%下調至0.8%,2015年預期從1.7%下調至1.1%。
七、日本經濟再陷萎縮狀態
2014年,日本經濟較為動蕩,消費稅上調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大于預期,高額的公共債務對財政提出挑戰。得益于資本支出的增長以及日本政府自4月1日起實行的消費稅上調導致的消費和投資前置,一季度日本實際GDP環比增長1.6%,年化值為增長6.7%,創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新高,國內需求增長1.8%,其中民間需求增幅明顯,增長率達到2.6%。同期,日本的經常賬戶顯示44年來首次出現的外國游客在日消費高于日本居民在境外消費的現象,極大地促進了日本零售業和旅游業的發展。而二季度日本經濟嚴重脫軌,GDP環比下跌1.8%,年率達到7.1%,此降幅超過2011年一季度大地震時期6.9%的降幅。其中內需下降2.8%、個人消費支出下降5.1%、固定資產投資下降4.8%。消費稅上調不僅嚴重打擊了家庭消費,還使企業界信心受到沖擊,對經濟前景的不安抑制了企業投資欲望,這遠遠超出事前預期。
進入下半年,日本經濟繼續呈現疲態;消費稅上漲對經濟帶來的下行風險持續,7月份家庭平均消費同比縮減5.9%。但企業投資狀況有所好轉,7月份核心機械訂單環比增長3.5%、制造業部門機械訂單環比大幅增長20.3%。企業投資被日本內閣府視為抗通縮、提振經濟的重要引擎之一。日元貶值(近兩年日元貶值近25%)尚未使日本出口受益,反而提高了進口成本。1-8月日本貨物貿易出口下降3.3%,進口增幅為1.0%。最新數據顯示,三季度日本經濟再陷萎縮,GDP環比下降0.4%,合年率下降1.6%。其中內需繼續下滑,拖累當季GDP0.5個百分點。經濟大幅萎縮再度令安倍經濟政策陷入困境,巨額財政刺激方案和大規模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至今未能奏效,結構改革舉步維艱,對于日本政府來說,扭轉經濟頹勢的任務異常艱巨。安倍決定延期預定2015年10月實行的消費稅計劃至2017年4月。IMF預測,日本經濟2014年增長率為0.9%,預計2015年增長率繼續放緩至0.8%。而目前日本民間機構大多預測2014年日本經濟為負增長。
八、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放緩
2014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普遍放慢,經濟增速不僅低于危機前繁榮期,也低于危機后復蘇期的水平,其溢出效應擴散至發達經濟體和全球經濟。IMF估算,新興市場增長放緩1個百分點,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會因貿易減少而降低0.2個百分點。從外部看,大宗商品國際市場價格下降、主要發達經濟體進口減少、美國貨幣政策引致資本市場動蕩加劇,均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從內部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結構矛盾凸顯,生產率較低、同時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造成的失衡,反過來又制約了該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從國別地區看,金磚國家中,除印度得益于新政府的政策和信心、經濟復蘇略有起色外,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減弱、俄羅斯萎靡不振、巴西經濟陷入衰退。俄羅斯經濟狀況糟糕,不僅僅是因為烏克蘭危機導致西方國家的制裁,更重要的是石油價格下跌對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在石油價格持續走低和盧布貶值的背景下,俄羅斯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年初以來,盧布對美元已貶值18%,致使今年以來俄通脹率已達8%。
亞洲的南亞國家經濟好于預期,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出口和海外勞工匯款額增加,帶動經濟增長率超過6%;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泰國出口增長、工業生產恢復增長,推動了本國的經濟增長。非洲國家經濟受到埃博拉疫情重創,企業生產放緩或關閉、基礎工程推遲、原材料產品橡膠和鐵礦石生產遭受重創的同時,進口商品價格大幅攀升。IMF預計,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三個疫情嚴重國家,2014年的經濟增速分別為2.4%、2.5%和8%,較7月份預測分別下調2.1、4.5和5.9個百分點。受疫情波及的尼日利亞和塞內加爾兩國,因應對措施得力,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對經濟增長沒有實質影響。預計2014年,尼日利亞經濟有望增長7%,塞內加爾增長4.5%。
由于面臨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不少新興經濟體正在通過預算外項目和政府擔保等形式提供準財政刺激,但缺乏監督和透明度,加大了預算風險。2015年的地緣政治情況雖不容樂觀,但進一步較2014年超預期的可能性相對不大,這也給全球化推進帶來了希望。IMF預計2014-2015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GDP增長率分別為4.4%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