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立強+韓玉軍
俄羅斯能源資源豐富,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七位,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從國際市場進口資源而能夠獨立發展經濟的國家。2013年俄羅斯石油年產量約5億噸,位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比重達12.9%,加之雄厚的工業基礎,使其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產國與出口國。烏克蘭變局后,美歐聯手孤立并制裁俄羅斯,作為回應,俄羅斯則更加積極推動與亞太地區在石油等能源領域的合作,中國石油消費市場在俄羅斯石油出口市場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中俄石油貿易發展的現狀和障礙因素,對中俄石油貿易的發展策略進行探討,促使兩國石油貿易發展跨入新的階段,夯實兩國的共同利益基礎。
一、中國與俄羅斯石油貿易發展的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俄經貿關系發展極為迅速,經貿合作逐步拓展與加深,尤其是能源貿易已成為兩國經貿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石油貿易是中俄能源貿易的主體,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成為兩國能源合作的重要內容。從要素稟賦結構、合作意愿與市場供需關系等方面來看,中俄石油貿易有著強烈的互補性與互利性,這也成為中俄石油貿易發展的基礎。筆者運用來源于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等權威機構公布的數據,分析中俄石油貿易發展的現狀。
從兩國石油貿易總量上看,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2000年以前俄羅斯向中國年出口石油總量一直未超過百萬噸,1995—1999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量分別為3.7萬噸、31.9萬噸、47.5萬噸、14.5萬噸和57.2萬噸,占中國進口石油總量的比重分別為0.02%、1.41%、1.34%、0.53%和1.56%。2000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量首次超過百萬噸,達147.7萬噸,占中國進口石油總量的比重為2.10%。2004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量首次超過千萬噸,達1077.4萬噸,占中國進口石油總量的比重為8.78%。2005—2006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量分別為1277.4萬噸與1596.5萬噸,占中國進口石油總量的比重分別上升到10.07%與10.99%。2013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量為2435萬噸,較2012年增長0.07%,占中國進口石油總量的比重為8.65%。
從兩國石油貿易總額上看,1995—2012年年均增長率高達50.35%,增速超過兩國能源貿易的整體增速。1995—1996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額分別為0.23億美元與0.26億美元。1997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額首次超過1億美元,達3.14億美元。2003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額首次超過10億美元,達16.11億美元。2008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額首次超過100億美元大關,達110.46億美元。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額較2008年大幅下降38.4%,為68.05億美元。2010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額較2009年上升35.7%,為92.32億美元。2011年中俄石油管道正式投入運營后,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額迅猛增長,2011—2012年年均超過200億美元,分別達到216.95億美元與225.84億美元。
從兩國石油貿易發展趨勢上看,石油貿易規模將呈現擴大的趨勢,且以中國擴大進口規模為主。目前中國剩余石油儲量僅為23.80億噸,按照現在生產和開采的速度計算,僅能維持14年左右,而且國內石油供給增速一直無法滿足需求增速,石油進口量逐年增加。俄羅斯作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出口國,在國際石油市場格局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經濟增長嚴重依賴石油出口,國際石油市場供求的變化與價格的波動都會對俄羅斯經濟增長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對于俄羅斯而言,尋找一個穩定的石油消費市場,并與其共同完善石油定價機制就變得尤為重要。中俄石油貿易發展戰略合作度不斷提高、經貿關系日益緊密、對石油資源的需求與供給互補性增強、兩國的地理優勢降低了石油運輸的成本與風險等有利條件。因此,兩國的石油貿易規模必將呈現出繼續擴大的態勢。
二、中國與俄羅斯石油貿易中的障礙因素
(一)中俄兩國石油貿易利益訴求存在差異性
俄羅斯石油戰略目標是充分利用本國突出的石油資源優勢,發揮石油資源潛力,強化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地位,保障國家利益最大化,與中國開展石油貿易的積極性取決于俄羅斯政治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實現程度。烏克蘭變局后,歐盟努力擺脫對俄羅斯石油資源的依賴,作為回應,俄羅斯調整了石油戰略,加速建立面向亞太地區的石油開發戰略體系,亞太地區石油消費市場也將成為俄羅斯石油戰略中的關鍵一環和基礎市場。中國、日本、韓國與印度作為亞太地區主要石油進口國,對俄羅斯石油資源的爭奪日益激烈,而俄羅斯采取平衡戰略,“泰納線”石油管道建設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俄羅斯為了不失去中國與日本石油消費市場,保障東部地區石油出口面向整個亞太地區,所以采用了“泰納線”方案。
另外,從地緣政治關系來看,俄羅斯在引進中國資本開發東部地區石油項目的同時,擔心中國“控制”和“掠奪”俄羅斯石油資源與石油項目合作對俄羅斯經濟構成威脅。中國為了解決極其嚴峻的石油安全問題,實施了“立足國內,瞄準世界,走出國門,實現石油來源格局多元化”的石油戰略,其中最主要措施是強化石油進口來源地的多元化,從而保障中國的石油安全。目前,中國正大力強化從中東主要產油國、西(北)非、中亞和美洲等地的石油進口,逐步降低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程度,減少俄羅斯調整石油戰略給中國石油安全造成的不利影響。中俄在經濟結構、資源稟賦、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兩國利益協調存在困難,石油戰略目標與石油貿易利益訴求差異性明顯。
(二)中俄兩國貿易發展依賴于石油貿易
中俄貿易發展中的一個顯著問題是能源貿易占比過大,而能源貿易又依賴于石油貿易,2012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總額已占從俄羅斯進口商品總額的51.2%。兩國貿易發展依賴于石油貿易會導致三個明顯的問題:
一是俄羅斯國內生產要素分配失衡,阻礙其他工業部門生產效率的提升。石油工業屬于重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俄羅斯為了發展石油產業會將國內資本投入過度向該產業集中,大量的資本投入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擴大了產能,有助于促進俄羅斯經濟增長,但從長期來看將使俄羅斯國內生產要素分配失衡,對其他產業的資本投入不足,阻礙其他工業部門生產效率的提升。
二是如果石油資源枯竭,后續產業將無法支撐俄羅斯經濟增長。雖然俄羅斯可以通過向石油產業增加資本投入來擴大產能,依靠出口石油獲得豐厚的貿易收益,但石油屬于資源性商品,存在開采窮盡的問題。如果不及時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單純依靠出口石油將使俄羅斯經濟增長面臨巨大的風險,一旦石油資源枯竭將難以出現后續產業繼續支撐俄羅斯經濟增長;
三是容易激發俄羅斯部分民眾的不滿。由于歷史上的領土爭端、社會文化不同與價值觀差異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威脅論”在俄羅斯仍有一定的市場。加之受到西方輿論和極端民族主義影響,導致俄羅斯部分民眾心理失衡,認為兩國開展石油貿易雖然在短期內會給俄羅斯帶來可觀的貿易收益,但從長期來看卻阻滯了俄羅斯調整經濟結構與實現經濟現代化,并擔心成為中國崛起的原材料供應基地。
(三)中俄兩國石油產業鏈缺乏進一步整合
隨著國際生產分工的發展與國際產業專業化的加速,促使產業鏈分工更加細化。石油產業鏈包括勘探、開采、運輸、加工、儲存、貿易、工程技術服務與設備進出口等諸多環節,中俄石油產業鏈分工總體還是以石油貿易為主,缺乏優勢互補及石油產業鏈進一步整合。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與重要的戰略資源,但是其本身的附加值比較低,需要加工成柴油、汽油、塑料等產品才能增加附加值。
現階段,中俄在遠東石油管道建設、石油貿易、鉆機與修井機等設備供應技術服務領域的合作已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俄羅斯嚴格限制外國企業進入石油勘探領域、中國石油開采技術國際競爭力較弱、雙方在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的合作時間較短及俄羅斯外資政策不穩定等方面原因,兩國石油產業鏈缺乏進一步整合,在石油合作方面并未形成 “上中下游”一體化與“利潤分享、風險共擔”的石油經濟共同體機制。
(四)美國與日本石油戰略帶來的負面影響
美國獲得石油的目的除了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外,其真正意圖在于控制國際石油市場的供給與價格,削弱他國的石油安全,保持對世界石油資源的控制地位。美國一直以來是石油消費大國與進口大國,但由于對頁巖油氣的大規模開發,石油產量逐年遞增,石油自給率不斷上升。2014年9月美國能源情報署(EIA)公布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美國頁巖油的日產量從低于50萬桶增至接近400萬桶。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20年美國石油產量將超過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隨著美國“頁巖氣”革命的興起,對世界能源地緣政治將產生重大影響,也可能對中俄石油領域的合作產生新的沖擊。
日本是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石油完全依賴于進口,石油戰略采用“超成本”戰略,企圖以石油資源為介質,阻礙競爭對手順利開展石油貿易。譬如,中國與日本作為亞太地區主要的石油進口國,都在積極爭取與俄羅斯擴大石油貿易規模。日本充分利用資金與技術優勢,通過為俄羅斯提供資金支持與各項技術援助,不斷加強與俄羅斯在石油領域的合作,共同簽訂協議開發石油項目。面對中俄石油貿易進入快速發展期,日本采取各種手段進行阻撓,在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設上中國提出“安大線”方案的擱淺,很大程度上就是日本攪局的結果。
三、發展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貿易的策略選擇
(一)加強兩國政府間的合作與互信,鞏固兩國關系的社會基礎
政治優勢是中俄石油貿易進入快速發展期的重要因素,但仍存在兩國石油戰略目標與石油貿易利益訴求差異性明顯、美日石油戰略制約等阻礙因素。中俄石油管道鋪設之所以存在困難,除了兩國石油貿易利益訴求存在差異外,主要還是兩國政府間的合作與互信沒有達到相應的地步。因此,目前依然需要雙方加大政府間的合作與互信,努力提升共識,探求兩國石油貿易利益訴求的契合點,為石油貿易發展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礎。強化兩國副總理級能源合作協調機制,為中俄深入且卓有成效地開展能源貿易提供組織機制的保障。要繼續本著互諒互讓、合作共贏的原則擴大新能源、新技術、核電和電力等領域的合作,致力于構建中俄能源合作伙伴關系。中國應注重通過推動與俄羅斯的區域經濟合作,把命運共同體意識根植于兩國的區域合作之中,深化互利共贏格局。充分發揮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的統籌協調作用,調動兩國政府各部門的積極性,全面務實地推進教育、衛生、旅游、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鞏固兩國關系的社會基礎。
(二)完善兩國石油定價機制,保持石油價格的穩定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油價波動幅度更為劇烈,舊的國際石油市場定價機制面臨挑戰。俄羅斯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石油出口,國際油價上漲或處于高位可以改善其貿易條件,獲得豐厚的貿易收益,促進本國經濟增長。但國際油價下跌會使其貿易條件惡化,貿易收益減少,對其經濟增長產生較大的沖擊。一般情況下國際油價高企可以增加俄羅斯貿易收益,但也不是石油價格越高對俄羅斯越有利,因為石油作為上游產品對整個下游產品的生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成本效應。如果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下游廠商一定會開發新的替代品以減少石油價格上漲造成的損失。因此,國際油價波動對于石油供給方與需求方而言都是不利的,完善石油定價機制對于穩定石油價格起著重要的作用。完善中俄石油定價機制可以解決俄羅斯石油出口價格波動對其經濟造成沖擊的問題,平滑俄羅斯石油出口收益,這樣可以達到不在石油價格上漲時貿易盈余過多,而在石油價格下跌時貿易盈余大幅度減少的目的。對于中國石油進口企業而言,也可以降低由于俄羅斯石油出口價格波動造成的風險敞口。完善石油定價機制需要兩國企業一起商討,可以根據盯住國際油價進行調整或根據國際石油市場前N個交易日的均價進行調整,總之,需要找到一條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道路。
(三)豐富中俄貿易產品種類,優化雙邊貿易結構
從廣義的國際貿易結構分析,中俄雙邊貿易主要以傳統的貨物貿易為主。中國從俄羅斯主要進口資源類產品,向俄羅斯主要出口輕工業產品。從狹義的國際貿易結構分析,中國從俄羅斯主要進口石油、原木、鐵礦砂等資源類產品,向俄羅斯主要出口機電產品、服裝、鞋類等資本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產品種類單一與貿易結構低級化不利于兩國加強經貿關系與促進本國經濟增長。中國作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出口商品規模龐大,種類繁多,對俄應不斷擴大出口商品的種類,提升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值,更加注重與俄羅斯在高科技領域、新能源領域的合作,實現雙邊貿易結構的動態升級,避免出現貿易結構固化。軍工產品和重工業產品一直是俄羅斯傳統的優勢產品,在雙方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的基礎上,兩國政府通過加強溝通與協調,擴大俄羅斯優勢產品對中國的出口。同時,還要充分利用俄羅斯科技優勢,加強兩國在產學研領域的合作,開發新的貿易部門,增加新產品對中國的出口,提升俄羅斯產品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力。這樣,既可以豐富兩國貿易產品的種類,還可以優化雙邊貿易結構,實現兩國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加強兩國的經貿關系,從而保障兩國石油貿易的發展。
(四)中俄兩國整合石油產業鏈,促使石油領域合作不斷向產業鏈高端延伸
近年來,中俄在石油產業鏈分工上缺乏優勢互補及進一步整合。中俄可利用本國的比較優勢,積極探索石油領域合作的“上中下游”一體化的途徑。中國具備市場優勢、勞動力優勢、生產能力優勢和資金優勢,但在石油產業技術和生產設備方面國際競爭力較弱,嚴重阻礙了中俄石油領域合作不斷向石油產業鏈高端延伸。因此,中國作為石油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應增加對石油產業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等高級生產要素的投資,提升石油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設備的先進程度,增強國際競爭力。俄羅斯具備雄厚的石油資源和研發技術,但在發展石油產業過程中面臨著資金不足、基礎設施老化、石油開采難度不斷加大、運輸和石油深加工效率不高等瓶頸制約,因而急需外國資本對石油產業的投資和技術改造。中國可采取貿易、投資與勞務合作相結合,引導能源企業對俄直接投資與吸引俄羅斯能源企業對華投資相結合,區域共同開發、合作勘探、合資經營、“石油換貸款”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加強與俄羅斯石油領域的合作,整合石油產業鏈,促使合作不斷向石油產業鏈高端延伸,加快形成“上中下游”一體化與“利潤分享、風險共擔”的石油經濟共同體機制。
(五)在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中共同推動實質性能源合作機制的建立,提升兩國石油貿易發展的共識
美國和日本實施的石油戰略給中俄石油貿易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美國“頁巖氣”革命與節能新技術的出現。中國與俄羅斯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進出口國,提升兩國石油貿易發展的共識與增強在國際石油市場格局演變中的話語權具有現實意義。伴隨金磚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日益提升,目前已成為G20集團中相當重要的新興經濟體力量與拉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重要引擎。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十幾年來,各成員在經貿、信息安全、教育等諸多領域加強合作,并已發展成為新興的區域性國際合作組織,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與俄羅斯作為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中的重要成員,共同推動世界新的能源體系形成,對于兩國而言意義重大。因此,兩國可借助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對話平臺,共同推動實質性能源合作機制的建立,促進實體石油合作體系的形成,強化在傳統能源與新能源領域的合作,對美日主導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構成挑戰,增強在國際石油市場格局演變中的話語權,從而避免由于國際石油市場缺失統一的法律規則與良好的貿易秩序對中俄石油貿易發展產生的阻礙,提升兩國石油貿易發展的共識。
參考文獻:
[1]翟立強,韓玉軍.中國與金磚國家的能源貿易發展[J].對外經貿實務,2013(12).
[2]朱顯平,劉鋒,吳慧君.俄羅斯面向亞太的東部能源開發戰略及中俄合作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4).
[3]郝宇彪,田春生.中俄能源合作:進展、動因及影響[J].東北亞論壇,2014(5).
[4]謝文心.從貿易互補性看中俄能源合作發展[J].經濟問題,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