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開幕的三余書店,是高雄近十年來唯一一家新開業的獨立書店,也是臺灣南部僅有的幾家新書書店之一。臺灣圖書經銷體系決定了新書店在臺灣的南部極難生存,經銷商向臺中以南發貨需要負擔更多的營銷成本,且南部書籍消費的數量遠不如北部。面對這樣的難處,經過一年多的論證和考量,三余書店的四位股東仍決定開設這樣一個空間,為地方發聲,關心公共事務,試驗從民間走出的文化可能。他們期望書店成為高雄,乃至南臺灣人的文化之窗,向外介紹高雄文化創意內涵,對內聚集高雄人的文化思維。因此,這里的書籍不那么連鎖書店,有許多是一人出版或是小出版社的出版物,也有很南部特色的閩南語文學,并專辟一區販售和高雄歷史、文化、生活有關的出版物。
二戰后建造的三層透天厝經過改造之后成了三余書店的所在。地下一層是展覽空間,一樓是書店,二樓是餐廳,三樓是表演場地。開業前,三余辦了一次“公民論壇”,配合“農村武裝青年”的音樂表演,空空的建筑體里擠進了大約150人,進不去的人,索性在人行道上聊天。“那一天,我們發現,高雄年輕世代有個東西呼之欲出,他們需要有一個平臺。這鼓舞了我們,也許在高雄開書店是有可能成功的。”三余書店店長鐘尚樺說。
書店開業以來,儼然成為高雄地方藝文、社會運動,或是人們關心公共議題的場所以及地方文化聚集交流的集散地,一些精神理念或公共議題的發想由此傳達出去,對于高雄在地人事物有興趣的同好,相聚于此。
《雄好呷:高雄101家小吃慢食、至情至性的尋味紀錄》
作者: 郭銘哲
出版社:木馬文化
到臺灣玩必然會想到小吃,如果沒有好的地陪,那就帶上一本《雄好呷:高雄101家小吃慢食、至情至性的尋味紀錄》。這本書搜羅的高雄當地特色小吃,從特色早點、米面食、古早味冷熱飲到點心、火鍋與伴手禮,大多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從小吃到大的無名傳統店家,食材安全、口味絕對禁得起考驗。從大街小巷的中、老字號店家,從吃的角度,了解高雄歷史人文,不失為認識這座城市的另一種方法。
《打狗漁村》
出版社:田園城市
作者:盧昱瑞
《打狗漁村》匯整了作者盧昱瑞1999~2013年在高雄沿海漁村拍攝的景色靜照,有漁人故事、漁村地貌變遷、季節性捕撈紀錄、海邊人文風情等,165幅攝影靜照呈現高雄沿海多元樣態。
盧昱瑞從釣魚說起在高雄的海邊故事,釣友告訴他,“每次釣魚就像在釣地球”,因為經常釣到一些未知名的東西,又沉、又重,要花上全身吃奶力氣釣起,就像在和地球搏斗!“釣地球”十分有畫面感,釣魚時那吃力的拼勁,一點不比“老人與海”輕松吧!在海邊,有好多故事可以看、可以聽、可以想象。聽盧昱瑞聊高雄海邊,很趣味。
《濱線追憶:哈瑪星的五四三》
作者:李侑謙、林佩穎、陳坤毅、曾愉芬、潘逸嫻、盧昱瑞、藍杰鴻、葉昀裔
出版社: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高雄的根,始于打狗港灣。日據時期,日本人在臺灣筑鐵路、造港口,當時的鼓山高雄港區是“領事館”、洋行匯集的地區,以旗后市街和哨船頭一帶最繁榮,后來因腹地不足,延伸到新濱町,后人稱為“哈瑪星”,當時縱貫線鐵路的終點站“高雄港站”,也在此興建。
火車站前通常是一個地區最重要的商業區,因此“新濱老街屋群”在當時就規劃成商店聚落,昔日老旅館、高級料理店、明治制果配給所等,這些歷史紋理的元素至今依然存在。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從保留新濱老街屋開始,進而關注高雄的文化政策和文史保存,《濱線追憶:哈瑪星的五四三》是打狗文史再興會社邀集老街屋民眾一同書寫、口述歷史的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