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儔
慢性結腸炎是發生在直腸和結腸的一種原因不明的炎性疾病。此病很頑固且不少見,主要表現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和里急后重。病情輕重不一,常反復發作,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患者常感到十分痛苦。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了,但與感染、遺傳,神經精神因素、過敏反應和自身免疫反應等有關。
癥狀:腹瀉最常見
起病多數緩慢,病程可為持續性,或是發作期與緩解期相交替。精神刺激、勞累、飲食失調常是發作的誘因。腹瀉是最常見的癥狀,輕者每天大便3~4次,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重者每1~2小時排便一次,糞質軟,呈糊狀或水樣,亦可排黏液膿血便,病人有腹痛—便意—便后緩解的規律。直腸受累時常有里急后重,嚴重者可有發熱、脫水、貧血、消瘦、衰弱。
根據起病的緩急和病情的輕重,本病可分為輕型、重型、爆發型,以輕型最為多見,爆發型最少。X射線鋇劑灌腸和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診斷該病,特別是腸鏡檢查不僅可直接窺視病變的部位及程度,而且可以取下活體組織進行病理切片檢查,但嚴重發作期則不宜進行灌腸及腸鏡檢查,以免加重病情。
治療要做到“多管齊下”
飲食 要易消化、富含維生素、少纖維素。發作期可給予流質飲食,嚴重者要禁食,通過靜脈給予能量,讓腸管休息,要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
抗生素 過去首先是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發作期每日4~6克,分4次口服,病情緩解后改為每日2克,療程約1年,副作用有惡心、嘔吐、頭痛和全身不適。前些年進行研制的艾迪莎(5-氨基水楊酸)緩解劑被認為是治療慢性結腸炎的標準治療藥物,適用于輕度、中度慢性結腸活動期和緩解期的治療。副作用較SASP小。用法是:急性期,每次2袋(每袋0.5克),每天4次;緩解期,每次1袋,每天3次。
糖皮質激素 本類藥能抑制炎癥和免疫反應,緩解毒性癥狀,近期療效較好。一般可用強的松,每日40~60毫克,每日3~4次口服,病變在左半結腸還可做保留灌腸治療。也可用地塞米松。
中醫調理 中醫學認為:腹瀉的病因是脾虛濕盛,可行健脾化濕、平肝溫腎等治療。緩解期可吃一些既可藥用又可食用的中藥,如淮山、茯苓、薏米、蓮子肉、大棗、扁豆等,這些藥既可補脾胃又有利濕止瀉作用。
胃腸調理藥 可使用消化道黏膜保護劑思密達。該藥是一種安全性高的抗腹瀉藥,它既能固定侵襲性因子又能使其隨腸蠕動排到體外。用法:每次1小袋,每日3次。
通過以上綜合性的治療,慢性結腸炎可以痊愈或大大減輕癥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