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蘭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大財富,長壽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和美好愿望。欲求康壽,不靠靈丹妙藥,也不靠“以補求壽”。康壽無秘訣,關鍵靠自己。要做到靠自己,就要努力做到“三好”,健康長壽就藏在“三好”中。
好習慣是健康的“銀行”
對人類來說,21世紀最可怕的不是艾滋病、核武器,也不是瘟疫、癌癥,而是不良生活習慣。壞習慣對健康的損害在不知不覺、日積月累中產生。有的人信奉“飯后一支煙,快活似神仙”,殊不知飯后立即吸煙,可加重煙對身體的損害。從醫學角度來看,當人進食以后,消化系統馬上興奮,進行消化和吸收等各種生理活動。此時腸胃蠕動頻繁,血液循環也加快了,此時如果吸煙,肺部和全身組間吸收煙霧的力度會大大加強,人體就會吸入大量生物堿類物質,對人體機能和組織的傷害無疑會大得多。還有的人飲酒成癖,這類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高達59%,肝硬化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7倍。有的人大便不定時,或有便意而強忍不解,形成習慣性便秘。糞中有毒物質不能及時排出,可引起腸道性自體中毒,表現為精神萎靡、頭暈乏力、食欲減退、腹脹噯氣等,并能誘發結腸癌。
日常生活中,應該選擇科學的、有利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之成為一種習慣。做到定時吃飯、定時工作、定時睡眠、定時鍛煉、定時排便、少飲酒、不吸煙。好習慣是健康的“銀行”,人們可從“健康儲蓄”中獲利而享受終生。“人應該支配自己的習慣,而絕不能讓習慣支配自己。”
好營養是抗衰延年的
“保護傘”
營養學家于若木說:“我國文盲有10%,可營養盲有90%。”許多人在飲食方面隨心所欲,過食或偏食。過食會導致肥胖,而肥胖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基礎。因過食而超重的人比正常人壽命要短3.6~15年。偏食則造成某些營養成分過剩,某一些營養成分不足。人體所需營養素有一定的比例關系,營養缺乏會造成營養不良性水腫以及貧血、夜盲、腳氣病、糙皮病、維生素C缺乏癥、佝僂病等一系列疾病。
古詩云:“烹龍煲鳳何足貴,勸君雜食養天年。”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有50多種,在天然食物中,沒有任何一種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即使像乳、蛋這樣公認的營養佳品,也難免“美中不足”,靠吃某幾種食物是不能滿足人體全部營養需要的,而是應根據身體的需要吃不同的食物,發揮食物之間“取長補短”的互補作用或協同作用。要想營養全面,必須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在每天的飲食里,有主食、有副食,有葷菜、有素菜。做到粗精兼備,葷素搭配。即以米、谷、麥子、豆類為主食,以各種肉類和蔬菜作為花色多樣的副食,再輔食一些水果,就能使五臟六腑得到充分營養,達到氣血旺盛、抗衰延年。
好心境是防病益壽的
“免疫劑”
有的人往往為一些微不足道的瑣事而生氣、激動、憂慮、惱怒,甚至暴跳如雷。殊不知,這種惡劣的情緒實際上是對身心健康的最大摧殘,是早衰折壽的“直通車”。倘若任其泛濫,即使再好的生活習慣,再佳的科學營養,也無法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因為好心境是防病益壽的“免疫劑”。
朱德元帥曾有詩云:“開心才見膽,破腹任人鉆,腹中天地闊,常有渡人船。”一個人有了如此寬廣、豁達的心境,遇事就能“拿得起,放得下”,就能驅散憂慮、煩惱、苦悶,沒有“想不開”的事,精神自然輕松愉快。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人胸襟開闊,能夠諒人之過,念人之功,助人之短,揚人之長,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友愛,則災病不生,福壽永存。一個人鼠肚雞腸,對己放縱,對人挑剔,嫉人之賢,妒人之能,譏人之短,笑人之過,處處招嫌結怨,煩惱重重,郁郁寡歡,生活得十分痛苦,又焉能長壽?好心境是詩、是歌、是畫,是激揚生命風帆的動力,是滋潤臟腑的玉液瓊漿,是瓦解疾病冰霜的陽光,是安享天年的營養素,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