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流通促進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近日專門對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作出指示。汪洋副總理指出,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是農業領域展示發展成就、促進農產品貿易、推廣先進技術、推動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本屆農交會以“深化農村改革、發展現代農業”為主題,緊扣當前農業農村工作中心任務,很有現實意義和針對性。農業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和有關方面要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確保展會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汪洋副總理要求,今后,要立足服務各類市場主體,不斷創新方式,完善功能,努力提升農交會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著力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和農業生產流通方式轉變,充分發揮其在引領生產消費、助力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中的積極作用,為推動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近日對辦好農交會、大力推動農產品流通和營銷作了重要指示。一是要持續推進農交會改革創新。要認真貫徹落實汪洋副總理批示精神,不斷拓展內容,積極創新形式,努力把農交會辦得更好。要堅持展會“市場化、專業化、品牌化”,不斷創新,持續完善,推進農交會改革。在大力推進市場化的同時,也要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要把農產品營銷促銷作為各省展示的重點內容,進一步交流農產品流通和營銷工作好的經驗和做法。二是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搞好當前農產品流通和營銷就要適應農產品市場流通的新形式、新變化。要發展訂單農業,以市場需求為依據組織農業生產;要扶持發展直供直銷,以農民合作社為主體,以農社對接等為主要形式,讓農業生產經營者分享流通環節增值;要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充分發揮農產品電子商務在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促進產銷銜接和公平交易、增加農民收入、倒逼農業生產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優勢。三是農業部門要抓好農產品流通和營銷。農業豐收之后更需要重視搞活農產品流通,要在抓好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大力推動農產品流通和營銷。各級農業部門要切實將農產品流通和營銷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增加農產品銷售的便利性,提升市場流通信息的對稱性,提高農產品交易的公平性,搞活農產品流通。要對各地農產品流通和營銷好的經驗和做法進行調研、總結和推廣。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就貫徹落實汪洋副總理批示精神及韓長賦部長要求作出了具體部署,市場與經濟信息司認真研究,下一步將重點做好5方面工作。
一是扎實推進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建設。要充分調動社會資源,用市場的力量建設市場,積極發揮政府公益性投入的帶動引導作用,積極推進國家級、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田頭市場建設。加強產地市場建設規劃,建立產地市場建設、運營和管理機制,優化產地市場結構布局,完善產地市場基礎設施。支持產地市場健全交易功能,發展電子交易,運用拍賣等公平交易方式,開展流通信息采集和發布,助力電子商務、直供直銷等新型流通方式發展,構建成農民家門口的集貨場、加工場、售貨場,逐步形成運轉靈活、互為補充、層次清晰的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并以產地市場為核心逐步構建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
二是不斷運用電子商務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發展農社對接等直供直銷模式,發展訂單銷售等預購預銷模式,重點推動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銷售。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依托優勢農產品主產區,著力培養不同層次的電商企業,著力加強制度、機制和標準體系建設,著力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商,推進實現農業現代化融合協調發展。提升生產經營主體現代流通方式應用能力,促進其想用、能用、會用電子商務平臺、產銷對接平臺、電子拍賣平臺等現代流通工具銷售農產品。推進流通信息采集發布,加強農戶信息服務,強化信息傳播,促進產前引導。推進公平交易方式應用,大力推行農產品批發市場電子交易方式應用,加快推進農產品公開電子拍賣、實物拍賣,推動配套完善交易信息保密機制、交易資金保障機制。
三是探索提高農產品經紀人、經銷商組織化程度的管理方式。擴大市場流通主體的經營規模,提高經紀人和經銷商能力和水平,提升市場流通主體的地位,促其通過產銷聯盟、產銷協會等組織,多方位參與市場競爭,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增強其表達訴求、維護權益、開展交流、推進合作能力。引導社會力量投入農產品營銷服務,努力建設一批服務能力強、運作規范、經營誠信的專業化農產品營銷服務企業。探索推進經紀人、運銷商與農民之間建立生產、流通利益共同體,推進以市場引導農業生產,提升農民在市場交易中的談判定價能力,讓農民分享流通環節的增值利潤。
四是探索建立品牌農業制度體系。科學規劃品牌發展戰略,制定國際化的品牌認證體系與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品牌的創新與保護,加大政府扶持并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研究建立“市場導向、企業主體、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品牌建設與保護機制,逐步構建品牌制度體系。探索建立品牌目錄制度,定期發布、動態管理,完善和規范農產品品牌的征集、推介、評選、培育和保護,為企業做好質量、做大品牌創造良好的環境,增強生產經營者發展農產品品牌決心,提升消費者消費品牌農產品的信心。創建區域公用品牌制度,充分發揮自然條件、區域特征、文化背景等賦予農產品的區域性、獨占性和公用性,挖掘品牌資源潛力,豐富品牌內涵,突出地理、人文、生物特點,加強區域公用品牌開發整合、培育宣傳、推廣保護,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品牌。
五是加快推動農產品市場流通法治建設。依法加快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法”立法進程,明確市場定位,規范交易行為,保障合理權益,確立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性質、市場建設主體、投資方式及運行模式作出相應的規定,營造公開、公平的法制環境。積極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借鑒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以及武漢市、壽光市等地區農產品流通一體化管理的實踐和經驗,推動實施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實行全產業鏈一體化管理,構建職責任務明確、定位布局科學、互相銜接補充、運轉高效流暢的農產品流通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