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嬌 銀濤
摘 要:面對直流控制電源的各種缺點,我們要采取一些措施,不斷改進電力直流控制電源,提高電力系統運行的可靠性。主要研究了關于電力直流控制電源的問題及優化策略。
關鍵詞:電力系統;直流控制電源;蓄電池;浮充電壓
中圖分類號:TM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24-0034-01
1 目前電力直流控制電源存在的問題
1.1 充電方式不科學
在給電力直流控制電源充電的時候,一般選用浮充的方式,也就是將蓄電池串聯之后進行充電。運用這種充電方式時,每塊蓄電池經過的電流是相等的,但由于每塊電池的容量是不同的,因此,會導致容量較小的電池經常處于過充的狀態,而本身容量較大的電池則處于欠充的狀態。電力直流控制電源所用的電池一般都是閥控式鉛酸蓄電池,如果這種蓄電池經常處于過充狀態的話,會導致電池的隔板、極板發生電解氧化。時間一長,就會使蓄電池發生漏氣、鼓包,甚至失效。但如果這種蓄電池經常處于欠充狀態,則會造成蓄電池內部的電阻增大、容量降低,進而縮短了蓄電池的使用壽命。
1.2 設計蓄電池時存在照搬現象
我國所用的電池,經歷了從開口式鉛酸電池、半開口式防酸式鉛酸蓄電池到閥控式密封鉛酸蓄電池的歷程。在閥控式密封鉛酸蓄電池剛剛興起的時候,由于對新電池的結構原理沒有深入的了解,將開口式鉛酸蓄電池的充電程序照搬到閥控式密封鉛酸蓄電池的充電程序當中,導致了閥控式密封鉛酸蓄電池出現了失水老化的問題。
1.3 蓄電池組缺乏保護回路
蓄電池組是直流控制電源系統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保護電力系統自動化裝置的最后一道防線。但實際的情況是,直流控制電源中的蓄電池組處于單回路狀態,沒有相應的保護回路,在整個電力系統中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態。一旦蓄電池中有一個電池的容量為零或者接近于零時,那么整個蓄電池組就沒有了電流容量,直流控制電源也就不能正常使用了。這會對整個電力系統的運行造成重大影響。
1.4 蓄電池的維護效果不理想
為了保持直流控制電源所用蓄電池的容量,需要相關技術人員定期檢測蓄電池組的深度放電容量,并及時更換蓄電池。但在更換、維護蓄電池的時候,由于每個電池組中的蓄電池的使用程度不同,所以更換之后,仍不能起到相應的效果,最后甚至需要更換整個蓄電池組的蓄電池,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2 電力直流控制電源的改進措施
2.1 使用科學的充電方式
使用浮充式的蓄電池串聯充電方式時,不是每一只電池的浮充電壓都能被有效控制的,如果將浮充式的蓄電池串聯充電方式改為每只蓄電池可單獨充電的方式,就能夠通過獨立的數字化管理模塊實現電壓控制,還可以避免蓄電池出現過充或欠充的現象,延長蓄電池的使用壽命。此外,傳統的充電方式不允許新舊蓄電池混用,當更換電池時,需要整組全部更換,維修成本比較高。因此,要改變這種電池更換方式,就要采用獨立的電池充電方式,對每一節單體蓄電池進行獨立的數字化充電管理。這樣不但可以使電池充電維護程序更加簡便,還能有效降低維護成本。
2.2 設置備用通路
傳統的電力直流控制電源沒有備用通路,一旦蓄電池組中任何一只電池出現故障,整個電池組都不能正常工作。在直流控制電源中設置備用通路,能夠自動將出現故障的蓄電池進行旁路,從而減少了故障蓄電池對整個蓄電池組正常工作的影響,有效提高了蓄電池組工作的可靠性。
2.3 增加蓄電池的活化功能
活化功能是相對于電池組中輕微欠充的蓄電池來說的,通過定期對輕微欠充的蓄電池進行活化,能夠保持蓄電池的良好性能,延長蓄電池的使用壽命,從而保證電力直流控制電源的正常運行。
2.4 安裝報警裝置,加強對電源的維護
就目前來說,很多變電站都是無人看守的,因此,無法及時了解電路發生的故障。在電力直流控制電源中安裝GPRS手機報警功能,采用GPRS報警模塊,即使無人看守,也可以對電路運行狀態進行動態監測,并及時把監測到的問題發送給維護人員,從而及時檢修、維護電力直流控制電源,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就目前來說,在電力系統當中,使用最多的直流控制電源是GZDW型的直流控制電源,該電源具有很多優點,能夠有效提高電網直流電源系統的自動化程度。但它也有很多不足,例如充電方式不合理、沒有保護回路、缺少預防應對能力等。這些問題會嚴重影響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使用科學的充電方式、設置備用通路、增加蓄電池的活化功能、安裝報警裝置、加強對電源的維護等一系列措施,及時檢修、維護電力直流控制電源,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參考文獻
[1]張富剛,張洪濤,劉海東,等.電力直流控制電源的缺陷分析及改進實踐[J].電力自動化設備,2011(3):142-146.
[2]張建領,馬紅霞,李紹強.電力直流控制電源的缺陷及改進[J].科技傳播,2011(24):119-120.
[3]保承家,文俊.簡析電力直流控制電源的缺陷與改進方法[J].科技創新導報,2012(17):70.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