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彭桂英
利益相關者視角下農業企業的公司治理淺析
●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彭桂英

我國的農業企業是一個范圍廣泛的行業,其與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聯系緊密,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具體的HF農業企業進行案例分析,找到其自身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并嘗試用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機制去解決其現有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問題,然后歸納出農業企業公司共同治理的啟示和經驗。本文采用理論分析與實際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期為農業企業公司共同治理提供理論指導。
公司治理 利益相關者農業企業
傳統的企業理念是股東利益至上。“資本雇傭勞動”的觀念下股東利益最大化是企業追求的目標,因此這種觀念下衍生的公司治理理念就是股東權益至上的單邊治理觀念。伴隨著人們對企業本質深入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來利益相關者理論開始影響人們對傳統企業觀念的看法。他們提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都向企業注入了專用性資源,促進企業發展的不僅僅是物質資本,還有人力資本的作用。因此,企業在考慮股東利益需求的同時,必須要同時考慮好諸如員工、債權人、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企業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的多邊治理模式開始出現和發展。多邊治理的邏輯與股東主權邏輯的本質區別在于,公司的目標不僅僅是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而是為包括股東在內的利益相關者服務。從企業的資源投入和取得角度看,利益相關者治理理論更具有合理性,因此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公司治理方面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和研究。
利益相關者理論參與公司治理在理論界得到論證其合理性的同時,一些現實的例子從反面警示我們利益相關者理論參與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2008年中國毒奶粉事件曾引發國人對食品安全的強烈反響,三鹿奶粉中出現了三聚氰胺,導致嬰幼兒出現健康問題。這次事件暴露的是企業忽視消費者利益,導致了整個中國奶制品行業的萎靡,至今國人對國產奶制品仍不放心。此外,富士康等企業的員工頻繁發生的跳樓事件,反映出企業忽視員工導致員工思想壓力過大,出現自殺事件,也引發了人們對企業員工問題的思考。透過這些現象我們看到,在公司治理中必須要考慮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勢在必行。
伴隨著新制度經濟學和對企業本質的研究,利益相關者理論出現萌芽,直到1984年Freeman出版了《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分析方法》,這標志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正式形成。他提出利益相關者的定義為:“能影響組織的經營目標,并被組織經營目標所影響的人群”。隨著學者們不斷的研究,該理論也不斷得到深化和發展。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國外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起源時期。1937年Coase在其文獻《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并將這一概念用于解釋企業的性質:企業是以交易成本最小化為目的的組織形式。之后他又闡述企業的本質是一種和市場相區別的交易活動的契約形式,這標志著企業契約理論的形成。他認為企業是與不同利益相關者主體之間的一系列不完全契約的集合。Williamson在交易成本概念的基礎上進行了研究,從交易過程中的隱性契約角度提出“關系契約”理論,他認為這些關系契約是對企業長期關系的一種約束和保證。
第二階段是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興起時期。哈佛大學教授Dodd在1932年提出利益相關者思想,他認為企業在股東及其他外部壓力下經營,管理者必須對雇員、顧客、社會公眾負責,企業應當以實現股東和社會利益為目標。20世紀60年代以后西方學者對利益相關者進行研究,給出了利益相關者的概念。1963年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定義“利益相關者”概念:與企業有密切關系為企業提供支持的人。1983年Freeman和Reed分別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定義,指出廣義的利益相關者為“能影響組織的經營目標,并被組織經營目標所影響的人群”,狹義的利益相關者為“一個組織依托并維持生存的人群”。Freeman于1984年出版的《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分析方法》標志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正式形成。他提出利益相關者的定義為:“能影響組織的經營目標,并被組織經營目標所影響的人群”。這一觀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并成為目前理論界一致使用的利益相關者的概念。
第三個階段是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深化發展時期。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興起帶動了學者們對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繼續探究,利益相關者理論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一方面對利益相關者概念進行了更細致的定義和分類,另一方面研究如何才能滿足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即公司治理機制中利益相關者的研究。(1)利益相關者的劃分。盡管弗里曼對利益相關者內涵進行了比較貼切的定義,但是在實際研究中這一定義顯示得過于寬泛,因此眾多學者還是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定義劃分。1997年Mitchell、Agle、Wood以影響力、合法性、緊迫性為標準將企業利益相關者劃分為潛在利益相關者、有預期的利益相關者和權威性利益相關者三類;(2)對利益相關者治理結構的研究。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逐漸傾向于如何通過共同治理來研究利益相關者理論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問題。弗里曼認為公司應該為其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經營,在戰略實施時要讓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遵守“利益相關者授權法則”、“董事責任法則”和“利益相關者求償法則”。1997年Shalm從利益相關者理論入手,研究了利益相關者協同治理的優勢,提出建立一個利益相關者共同管理的管理模式構架,從公司治理結構上提出了利益相關者利益實現的途徑。
雖然學者們在研究利益相關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理論框架有比較成功的學術成果,但是如何真正在公司治理中兼顧到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實現公司的持續健康發展?下文我們將以農業企業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具有的特殊性,利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對策。
農業企業是一個涉及十分廣泛的概念,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這些特殊性在一定情況下會使農業企業忽視其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因此就會導致農業企業在公司治理方面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加強對利益相關者方面的重視,在農業企業的公司治理中引入利益相關者理論,進而為農業企業公司治理提供一個理論上的治理框架。
(一)農業企業忽視其利益相關者的原因分析。農業企業是一個隨著時代發展和農業內涵不斷豐富而不斷發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國家被定義了不同的內容。《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界定的農業企業是指以經營農業為主或為農業生產服務實行獨立核算的生產經營單位,它強調了農業企業不僅包括農業生產經營性企業,而且還包括了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企業。本文界定的農業企業就采用了這一標準。
前面我們分析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合理性,下面探討農業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現狀的情況。農業企業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這些特性可能會引起農業企業出現忽視其利益相關者的問題。
農業企業與農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域性,同時農業生產過程周期長,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使得農業企業經營風險增大,相同的投入在不同年份得到的收益可能相距甚遠,企業經濟效益的不確定性明顯。農業企業的這一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其蟄伏型利益相關者。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不穩定、經營風險大,這就加大了債權人的壓力,債權人在很大程度上要承擔企業較大的經營風險。正常經營狀態下企業一般不會損害債權人的利益要求,但是企業一旦出現經營風險和經營危機時,他們將會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犧牲債權人的利益。
農業屬于基礎性產業,同時農業企業產品具有同質性,其產品花色、品種少,更新換代較慢,并且絕大多數需求彈性不大,農業企業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企業為了增加利潤,往往會發生短視行為,企業會從整個供應鏈條上來擴大自己的利潤空間,壓低供應商的價格,降低產品質量和品質等。我國農業企業都面對許多分散、流動的客戶,缺少較為穩定的供銷網絡。客戶的分散性和流動性使得客戶之間的信息交流極其困難,企業是否真正地對消費者和客戶負責缺少有效的衡量標準,顧客和消費者同時也不能對企業形成足夠的壓力和有效的反饋。這些行為將忽視消費者和供應商的利益要求,最終也會損害農業企業的發展。
多數農業企業因為與農業的關系,選址上大多接近廣大農村,這樣的企業區位因素會大大削弱對公司員工的吸引力。農業企業很多都是一體化的,業務范圍涉及到生產、加工、運輸等各個環節,因此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企業從節約成本的角度往往會從當地招很多工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企業員工的當地化問題嚴重,可能會出現“近親繁殖”問題,企業招不到外來員工,滿足不了外地員工的利益要求,導致企業缺乏新的活力。為了擴大市場份額,農業企業在選址上往往多處撒網,各地都有自己企業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無形中加大了企業統一管理上的壓力,分散的生產經營對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是一個挑戰。農業企業自身這些詬病如不加以認真的解決,將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核心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企業的員工和經理層。他們是企業人力資本的提供者,如果連他們的利益需求都得不到根本上的滿足,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將無從談起。
(二)農業企業忽視其利益相關者帶來的問題
1.人力資源問題——員工角度。農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農業企業自身的特點導致其對員工利益需求的忽視,使得農業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面臨的問題是招不到人才和留不住人才。(1)缺乏對企業文化的建設。員工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念,對企業的認同感不強,往往造成個人的價值觀念與企業理念的錯位。(2)企業缺乏對人才的培養。對于企業的一線員工,企業看重的是他們的勞動力優勢,不注重對他們的培養、培訓,員工的技術能力落后,缺乏創新能力。(3)缺乏一個完整的人力資源系統,人力資源兩極分化嚴重。有實力的農業企業高薪聘請高管,這部分高管人員都有很好的企業管理背景和學歷。與之相對的是一線的員工素質水平卻相當低,高中以下學歷的人員非常普遍,不重視人才梯隊的建設,內部溝通困難、成本高,加大了企業內部管理的難度,也不利于整個企業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看似有著無限的勞動力,但是近年來民工荒問題卻日益顯現。對企業來講,如果缺乏足夠的勞動力勢必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因此從尊重現實情況和利益相關者理論來講,企業必須尊重企業員工這部分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這樣才能形成員工對企業的認同,增強員工的忠誠度,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
2.代理問題——股東、經營者角度。現代企業制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積極的意義是實現了企業的專業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企業的股東和經營者都是企業最為核心的利益相關者,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會對企業的發展起到掣肘的作用。
我國的農業企業,特別是一些大的集團企業,都是由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改制而成。國家股實行授權經營,實為經營者掌握,這種類型的企業具有一定的激勵機制,同時也有一些專門的國資委部門機構發揮著監督機制的作用,但是他們往往缺少制約機制,沒有面臨社會經理人市場競爭的威脅,也沒有因經營失敗而被解雇從而構成個人前途重大挫折的壓力。大部分農業企業的類型還屬于中小型企業,沒有真正地實現兩權分離,很多企業的所有者就是企業的管理者,或者對企業的代理人管理層的授權不夠。企業的所有者對代理人授權不夠充分,代理人缺乏足夠的決策權,而所有者對于企業的日常經營狀況又不夠了解,不能替代理人制定出有效的決策。這種情況既不利于為企業留住高級管理人才,還會導致企業經營管理的混亂,影響企業的發展。
3.上游融資問題——債權人角度。雖然國家對“三農”問題十分重視,但農業企業融資難仍是農業企業發展的重要阻礙。2007年在滬深兩市上市的農業公司僅有32家,農業企業上市公司所占比重僅為2.2%。這直接反映了農業企業想要通過上市融資很難;同時農業企業想要發行企業債券也有較高的門檻限制,債券發行辦法規定發行企業債券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3000萬元,有限責任公司的凈資產額不低于人民幣6000萬元,且還要有實力雄厚、信譽良好的單位作擔保。因此,眾多中小型的農業企業很難從資本市場得到有效融資。
大部分農業企業融資被迫選擇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直接貸款實現,但是現實情況是很多農業企業從商業銀行貸款也困難重重。從整個外部環境來看,整個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銀行很難篩選出守信企業,銀行既有的債權難以得到保全,這無疑會使銀行“慎貸”和“惜貸”。從農業企業內部來看:一方面,農業企業自身容易受到自然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其經營的收益性不穩定,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經營風險也相對較大;另一方面,多數農業企業發展不規范、內部財務制度不規范,影響金融機構融資決策,同時企業也缺少資產做擔保和抵押,農業企業的這些內部特點都會加大債權人承擔企業風險的程度。以上種種原因無形中增大了企業融資的困難程度,很多中小型的農業企業面臨資金短缺的窘境,嚴重制約著農業企業整體水平的發展。
4.供應鏈問題——供應商、客戶角度。農業企業本身的產品同質化,企業創新力度低,產品競爭壓力大。企業為了生存、擴大經濟效益,會從企業整個供應環境上加大利潤來源,就會產生一些如壓低供應商價格或者犧牲產品質量來增加自己利潤的問題。一旦這些問題出現,企業經營將會出現不良反應,企業無法形成自己穩定的供應鏈,在顧客心目中也無法樹立起良好的形象。
供應商和客戶都是企業緊密的利益相關者,他們都是企業完整供應鏈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企業在公司治理中必須要考慮他們的利益要求,不能以犧牲他們的利益為代價來換取自己企業的效益,應該樹立一種互利共贏的觀念。嚴抓生產質量,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不僅僅是對消費者合作商負責,也是自己企業發展的源泉之一。只有企業樹立起良好的信譽和口碑,才能真正實現其持續經營。
通過了解農業企業的特點之后,分析農業企業公司治理中可能產生的忽視利益相關者的原因,同時通過分析利益相關者問題,總結農業企業在人力資源、代理問題、融資問題、供應鏈問題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下文中我們將援引HF農業企業作為案例進行詳細的分析,了解其公司治理的狀況,嘗試用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來解決其問題,通過HF企業的實際情況,證明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理論的可行性,并總結出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機制的一些啟示和建議。
(一)HF企業公司簡介。HF有限公司(以下簡稱HF)成立于2006年,總部設在山東省青島市,是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下設四家分支機構,并于2010年12月在阿聯酋迪拜設立了全資子公司。公司自2006年成立起就秉承“從種子到餐桌的綠色”的理念,全面致力于現代農業科技研究、現代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2008年公司所有基地全部通過GLOBALGAP認證;企業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和HACCP認證。
HF作為一個農業產業化的企業,在山東、福建、河北、上海等地有11處約萬畝標準化的生產基地。它有自己完整的供銷體系,2006年在青島萊西斥資5000余萬元建立了一個現代化的蔬菜加工廠。企業實施標準化的基地管理和先進的蔬菜加工,使HF贏得了兩大國際快餐巨頭在中國上游原料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成為韓國樂天等數家世界500強企業在中國的合作伙伴,產品暢銷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阿聯酋、沙特等國際市場。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期間,HF成功入選奧運餐飲供應企業。在企業的未來發展戰略上,企業秉承產品質量優先,倡導綠色食品理念,擴大蔬菜出口比重,力爭在2014年實現上市愿望,從而使企業做大做強。
(二)HF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治理分析。HF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其基本經營范圍包括蔬菜的種植、加工、運輸、銷售整個網絡系統。在企業的整個組織中有不同的企業利益相關者,核心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經營者和員工;還有契約性的債權人、供應商;邊緣型的政府和社區等。接下來我們分析HF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而為HF企業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提供建議。
1.員工方面。企業秉承“以人為本”的觀念,認為人才才是企業成長的重要力量,為企業員工提供住宿區和職工餐廳,企業領導層與普通員工一起就餐,企業內部人際關系和諧。企業采取有效的績效激勵管理,根據員工對企業的貢獻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激勵。同時積極給員工提供參與管理的途徑,只要職工提出的建議得到采納并為公司帶來效益,公司會根據效益和效果的不同分別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和榮譽稱號。
2.供應商、消費者方面。HF作為一個農業產業一體化的企業,擁有自己的蔬菜生產基地,在蔬菜生產和管理上有自己獨特的技術優勢,同時企業也采取基地加農戶的模式,給予基地周圍一些農民以指導,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同時采購他們合格的農產品。與周圍的農民簽署一些生產協議,無形中將這部分供應者拉入整個企業的一體化中。同時企業也有一些長期合作的原料供應商,建立了穩定的供應關系。HF企業嚴抓產品質量,貫徹綠色食品理念,企業加工的每一項流程都有嚴格的衛生標準,因此與肯德基、麥當勞、百盛等著名餐飲企業建立了長期的供應關系。
3.金融機構等債權人。前面我們提到現在HF企業重要的公司發展目標是實現中小板上市,因為HF企業現在還在爭取上市的過程中,因此企業主要是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貸款。HF以商業銀行貸款為主渠道,在融資總比重中占55%;作為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還能申請到國家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資金貸款,比重約占到23%左右;剩下的融資渠道主要就是依靠自身的積累資金,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到HF企業的融資途徑相對單一,缺乏直接融資(股票、債券等)途徑。沒有多元化的融資途徑將會限制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不利。

圖1 企業融資途徑比例圖
4.社區與政府。HF在生產經營中除了兼顧員工、客戶、供應商的利益之外,同時還兼顧社區等其他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主動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HF帶動周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同時與當地政府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自己的生產示范基地,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同時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政策和稅收支持,有力地促進了公司的發展。
從以上對HF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情況的分析,我們能發現該公司比較重視利益相關者在公司中發揮的作用,比如重視員工利益、尊重顧客要求、擁有穩定的供銷網絡。但是該公司同絕大部分企業一樣,在公司治理方面還是存在很多不足。隨著HF公司逐漸走向成熟,其經營管理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企業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但是其現有的公司內部管理水平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圖2 HF公司組織構架圖(2012)
(三)對HF企業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建議。結合HF企業未來的發展定位和上文對農業企業共同治理方式的探究,應該從內部治理機構和外部環境兩個方面來對進行企業治理框架的構建。在內部治理機構方面,可以通過對公司重要的組織機構,如董事會、監事會等方面,加強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度;同時在外部環境方面,加強同政府和社區的交流協調。結合公司未來上市的要求,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革必然要規范公司內部的治理結構,初步地為公司提出一個基于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模式構建。
1.完善董事會制度。董事會在一個企業中的作用不言自明,不僅可以說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中心組成部分。它是一個企業的心臟,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決策作用,經理層下面的機構都是它的執行機構。因此,要構建一個多元化的董事會。
董事會的完善主要從董事會成員的構建來進行,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完善董事會成員的組成。內部董事建設:在原先股東大會選舉產生董事會內部成員的同時,可以將經理層成員納入董事會成員的范疇,給予他們更大的激勵機制。傳統企業的觀點是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經理層也是為股東利益服務,作為企業高管的他們也有自己的利益價值訴求,企業一般都會尊重高管的要求。作為HF企業來講,需要給予經理層更多的激勵,董事會更要做到的是放權,給予經理層更大的管理權限,避免董事長親力親為而架空經理層的權限。內部董事還需要考慮普通員工的利益訴求,根據企業規模的具體情況,可以在董事會安排一名由員工選舉出來的代表,真正賦予員工在董事會中的發言權,員工代表真正參與到董事會事務中去,這遠比一些鼓勵員工獻計納策的政策更有優勢。外部董事建設:借鑒外國的獨立董事制度,將一些具有會計、審計等專業知識素養的專業人員作為公司的獨立董事,他們和公司沒有利益糾葛,主要是對公司經營狀況出現的問題進行客觀的評價、衡量,從而有利于公司的持續經營。
2.建立其監事會制度。前面從公司的組織構架中我們了解到,作為一個剛起步發展的公司,HF企業在公司構建中缺少監事會這一重要組成部分。公司上市以后監事會在公司中的作用將是至關重要的,公司的新陳代謝、健康發展都需要監事會去維護協調,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從而進行改進。
在日德模式下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可以作為外部力量去參與公司的事務,但我國現有的政策規避了銀行參與公司決策的途徑,尤其是作為農業企業。企業關系到國計民生,銀行等金融機構也是企業獲得資金的重要來源,他們作為企業的債權人應該在企業中有自己的發言權。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外部力量參與,不僅有利于這些金融機構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方向,減少銀行和企業之間信息溝通的成本,保障債權人的利益,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這些外部力量的制約規范公司的管理。監事會的重要作用就是發揮監督作用,必須要避免與董事會成員之間的重復,因此從企業內部員工中選舉代表參與董事會建設更具有理論和現實上的意義。
3.建立溝通交流部。在董事會下面構建一個溝通交流部門,它獨立于企業的執行層,不對經理層負責,負責處理與供應商、分銷商、顧客、社區及政府之間進行信息溝通、意見交流,收集意見后直接向董事會反映。這個部門之所以要獨立于CEO的管理層是為了避免部門形式化,避免只考慮公司自身利益而忽視其他利益相關者提出的要求。
比如在HF公司的情況下,因為公司采用基地加農戶的模式進行蔬菜種植,這個部門可以與這部分農戶之間進行溝通交流,整理和收集這部分供應商的意見;同時公司同國內很過大型的食品餐飲公司有著穩定的蔬菜業務供應關系,該部門也要和他們進行溝通交流,及時反映顧客的要求;另外,作為一個比較規模的農業產業化企業肯定要與當地的社區政府進行溝通,比如土地的征集、農戶的工作安排等。這個部門在公司發展過程中可以有效地起到一個調和作用,就像一部機器里面的潤滑劑一樣,看似可有可無,但是確實對整個公司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推動作用。它在主要職責就是與企業有著緊密關系的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交流,整理建議負責向董事會反映他們的要求。新的組織構架模型如圖2所示。

圖3 HF公司治理模式構架圖
4.激勵制度建設。前面的構建都是從組織構建上進行完善和構建,重點是機構設置完善,其實對于企業除股東外的核心利益相關者,加強對他們的激勵機制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緊跟HF為了上市的這個目標,實行員工普遍的持股計劃,加強對員工的激勵。一方面有利于優化股權結構,減輕一股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利于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讓職工成為股東可以強化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加強團隊合作,激發職工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大對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在考慮經理層這部分利益相關者的時候關注更多的是對他們權力的制約與監督,有制約就要給予他們激勵相應的,國外公司推行的高管股權期權激勵就是有效的措施。在HF企業更多地讓高管擁有更多的執行權力,董事會適當的放權,否則將會出現行政效率低下的情況。良好的激勵機制能促進企業實現良性的企業文化,增強企業的活力與凝聚力,提高企業的效率。
根據我國農業企業公司治理的現狀,我們必須要摒棄原先“股東利益至上”的觀念,真正將利益相關者理論運用到公司治理過程中去,構建一個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機制。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并不是說企業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一定要分享企業的治理權,這樣就會陷入一個治理困境。我們前面已經對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進行了系統的分類,不同維度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共同治理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們也能得出不同的治理經驗和啟示。
(一)完善職工參與公司治理。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是物質資本者和人力資本者組成的契約組合。企業的員工為企業注入了專用性的人力資本,并且員工還要承擔企業的風險,因此企業員工理應參與到企業的公司治理過程中去。雖然我國一些國企和事業單位都有工會組織,但是他們的作用有時候是很有限的。我國《公司法》規定,在公司有司做決策要聽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決策涉及到職工切身利益時,應有工會或職工代表列席會議,但是這樣的規定還是過于寬泛。
借鑒農業企業共同治理的經驗,應該在董事會和監事會會中按照員工比例選舉出員工代表參加。(1)職工參與董事會。應該將公司法規定的公司類型的范圍擴大,農業企業涉及面廣泛,有大量的農業人員就業,應該在公司的管理層面給予他們反映利益要求的機會,使企業的職工真正參與到公司管理控制中去,參與公司決策的制定,維護員工的利益。(2)完善監事會制度。在監事會中按比例選取職工代表,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重大,公司內部要完善相應的議事規則,保證職工監事獨立地、有效地履行監督職權。強化公司的內部監督機制,對企業的經營進行從上到下的監督。(3)員工股權激勵。推行員工股權激勵對我國公司治理意義重大,優化股權結構可以緩解農業企業國有股或者大股東一股獨大的情況,實行股權多樣化,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同時對員工來說,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也會提高。
(二)經理層全面參與公司治理。李強強(2008)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研究,從公司資產收益率與資產負債率、高管人員持股比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幾個角度進行相關關系研究發現:(1)資產負債率和資產收益率之間在1%的顯著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資產負債率每上升1%,資產收益率約下降0.31%。(2)高管人員持股比例與資產收益率正相關,但并不顯著。(3)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資產收益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但影響非常小,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每上升1%,資產收益率上升0.094%。這一結論表明股東在公司治理中還是具有強勢地位,其他利益相關者(如經理層等高管)在公司治理過程中的利益要求還是很難得到保證,實際中除股東以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并未真正參與到公司治理過程中來,并未對企業績效產生顯著影響。
這個實證研究反映了一個問題,即傳統觀點認為企業高管是一個企業的實際管理者,他們與股東都是企業的強勢群體,但是在實際公司治理中經理層的利益要求也容易被忽視。由于農業企業大部分的類型還是一些中小型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甚至都沒有真正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企業的所有者對代理人授權不夠充分,代理人缺乏足夠的執行權。因此這種情況也不利于為企業留住高級管理人才,還會導致企業的經營管理混亂,影響企業的發展。借鑒利益相關者理論,可以從激勵和監督兩個方面著手來真正實現經理層參與公司治理。一方面要對經營管理者進行必要的監督和制約,更重要的是采用激勵機制,將企業交給職業經理人去經營管理,給予經營層效益獎金和股票期權等激勵,使經營者利益與企業的長期發展相掛鉤,才會避免因其追求短期利益而導致的一些影響企業發展的短視行為。
(三)銀行等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前面我們分析過我國農業企業融資的特點,由于我國的證券市場并不發達,融資渠道主要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但是我國現行的法律如《證券法》明確將銀行等金融機構排除在公司治理之外,銀行等金融機構與農業企業之間進行信息溝通困難,使得債權人的利益要求得不到實現。
我國現有的農業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關系僅限于簡單的債權債務關系。隨著我國銀行不斷的改革和發展,商業銀行參與到農業企業公司治理有了一定的現實可行性。(1)從法律依據上對商業銀行參與公司治理予以規定,解決這一法律壁壘限制。(2)先從農業發展銀行這樣的與農業企業有著重要戰略合作關系的金融機構參與企業治理著手,通過試點后逐步放開銀行金融機構的廣泛參與機制,給予與企業有著戰略合作關系的銀行參與公司治理的職權,允許他們參與到公司治理中,并對公司的財務狀況有知情權和監督權,了解公司的重大決策和經營方向。允許這樣的債權人以外部董事的身份參與到公司的董事會中去,這樣的合作機制既能保證銀行等債權人的債務安全,減少了信息溝通的成本,同時又加強了對企業的監督,有利于企業進行高效率的運作。
(四)與供應商、客戶建立良好關系。按照利益相關者細分的規則,供應商、客戶是僅次于企業內部股東、經理層、員工的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他們是企業的契約型利益相關者,在企業整個供應鏈上有著重要作用,一般不要求其參與到企業的內部治理機制中。但這并不是說不用尊重他們的利益要求,相反應該有專門的部門處理他們的利益訴求,直接向企業的最高決策機構——董事會進行反映。
供應商和客戶都是企業緊密的利益相關者,他們都是企業完整供應鏈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農業企業自身競爭力弱的條件下更不能以犧牲他們的利益為代價來換取自己企業的效益,企業應該樹立一種互利共贏的觀念。嚴抓生產質量,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確立長期合作關系。這樣不僅僅是對消費者、合作商負責,也是自己企業發展的源泉之一。只有企業樹立起良好的信譽和口碑,才能真正實現其持續經營。■
1.羅納德·哈里·科斯.1937.企業的本質 [J].經濟學文獻,4:386-405。
2.Williamson.1988.公司財務與公司治理[J].金融雜志,7。
3.多德.1932.誰是企業管理者的受托人[J].哈佛法律評論。
4.Nasi J.1995.What is stakeholder thinking?A snapshot of a social theory of thefirm [M].Understanding stakeholder thinking, Helsinki:LSR-JulkaisutOy,19-32.
5.Mitehellrk,Agle,Wood.1997.Toward a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 cou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2:853-866.

6.陳宏輝、賈生華.2004.企業利益相關者三維分類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4。
7.何紹康、梁義.1994.農業企業管理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39。
8.陳工孟.1997.現代企業代理問題和國有企業改革[J].經濟研究,10。
9.李揚、楊思群.2001.中小企業融資與銀行[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0.杜媛.2005.困境下的思索[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本欄目責任編輯:鄭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