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商學院 郭少華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研究
●青島大學商學院 郭少華
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是上市公司為了完善其內部監督機制而設立的機構,但是在我國二者的共存導致了監督不力、成本過高、效率低下等問題的產生。鑒于此,本文在借鑒國際通行的三種內部監督模式的基礎之上,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監事會和審計委員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并對如何完善上市公司內部監督機制進行了研究。
監事會 審計委員會 公司治理
伴隨企業“兩權”分離形式的出現,所有者與經營者、債權人與股東以及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逐漸顯現,而正是由于這三層委托代理關系的產生使得公司的監督以及代理風險的防范成為公司治理的重要內容。2002年1月7日證監會頒布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其中明確規定了“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在不違反股東大會決議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自身需要成立、提名、規劃審計、戰略等專門委員會。”由此我國上市公司開始紛紛設立審計委員會,進而形成了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雙層監督管理的內部監督機制。
(一)我國上市公司內部監督結構。為了加強對上市公司董事會和經理層的監督作用并保證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公司法》明確規定上市公司應當建立獨立于董事會之外的監督機構即監事會。如圖1所示,在現行公司結構中,監事會和董事會相互獨立、互無隸屬關系。作為獨立的監督機構,監事會的主要職責是監察董事會和管理層的管理決策以及日常公司運作過程,以解決第一類代理問題。作為董事會的直屬機構,審計委員會應當監察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及運營過程中的風險,以期為董事會提供真實可靠的公司經營狀況及財務信息,以便解決第二類代理問題。與此同時,《公司法》規定“單獨或合計持有公司1%及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提名公司的獨立董事人選”。而審計委員會主要由公司的獨立董事構成,這就決定了審計委員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小股東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第三類代理問題。

圖1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監督結構
(二)我國上市公司內部監督機制存在的問題。我國上市公司形成的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并行的雙層監督模式,從表面上看強化了對于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的監督力度,但是由于法律法規的設置未能滿足雙層監督機制的需要,使得其實際效果并未能如人所愿。我國雙層監督機制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監督職能的重疊和沖突。審計委員會和監事會的監督對象都是管理層,而且審計和監督的主要內容都是公司的經營狀況和財務報表。若兩者在職能指引下處理相同的問題,很可能因為觀點和方式不同而產生沖突,或者出現相互推諉的局面,使得本意為強化監督的機制弱化為監督的空隙。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的發生,《公司法》中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在設立監事會時應當明確規定其應當履行的職責。”但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調查顯示,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和管理層對公司55%的經營活動具有約束和監督的權力,而監事會僅對公司3.4%的經營活動具有約束和監督的權力,這嚴重約束了監事會正常發揮其監督的職能。作為監事會的補充監督機構,審計委員會的監督職責未能根據監事會的監督范圍狹小的問題進行設置,而是直接吸收了英美法系中國家審計委員會的職責進行設置。這直接導致了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的職責出現了重疊,而且存在著未受二者監督的“空白區”,給這個雙層監督機制的高效率、高質量的運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第二,監督成本過高和監督效率低下。監事會成員由股東大會和工會選舉產生,審計委員會成員大多為獨立董事。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大多聘任高校知名學者、教授擔任。一方面,作為董事會的直接下屬機構,審計委員會成員的薪金都較高,因此增設審計委員會給公司帶來了巨額的資金支出,加重了公司的監督成本。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監事特別是工會代表專業素質相對較低,相對于董事會成員的知識和受教育水平而言,難以發揮應有的監督制衡作用。審計委員會的成員以獨立董事居多,雖然他們的專業知識較為豐富,而且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但是專業素養較高的學者可以同時擔任多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注:我國《公司法》規定每人可擔任不超過5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這使得他們既沒有充足的時間參與公司日常決策會議,又沒有足夠的精力監督管理層行為,導致監督效率低下。在制度設計過程中,成本效益分析必不可少,因為制度設計一旦完成,其成本就長時間存在,而非一次性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看似小額的成本,在長期也可能成為公司難以負荷的重擔,而且如果制度運行的成本超過其給公司帶來的收益,那么制度廢黜也罷。
第三,監督陷入死循環。我國上市公司實行雙層監督體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和財務狀況進行“再把關”,以改善由于監事會監管不嚴而帶來的上市公司治理問題。然而國外公司治理界廣為流傳的民謠《監蜂者》則恰如其分地反駁了這一觀點:干活的蜜蜂很可能會偷懶,因此需要請來一個監蜂者,對蜜蜂進行監督以保證蜜蜂賣力工作;但監蜂者同樣會偷懶,這樣就需要再請來一個監—監蜂者對監蜂者進行監督,以保證監——監蜂者賣力的工作……這樣監督就陷入了死循環。同樣,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若是重復地設置監管者就會使內部監督機制陷入死套,使得表面上的多層監督淪為實質上的零監督。
第四,監督成員的獨立性難以保證。由于監事會的成員主要是通過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的,這就使得監事會必定受到大股東的控制,尤其是對于“一股獨大”的上市公司。監事會是由控股股東合法選舉的人員構成的,難以獨立行使其合法權益使得其獨立性受到嚴重干預,因此監事會無法起到保護小股東的目的。另外,根據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培訓實施細則》、《深圳證券交易所獨立董事備案辦法》等相關規定,上市公司在提名獨立董事的候選人時,上市公司應當將被提名候選人的相關資料報送給上交所或深交所并由其備案,如果交易所對候選人沒有異議,該候選人便可被選舉為獨立董事。雖然上述規定中明確指出獨立董事的候選人必須通過任職資格考試之后才能上崗,但是由于獨立董事的提名權掌握在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大會手中,這樣便導致了獨立董事的最終確定權仍然由上市公司掌握,嚴重影響了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另外,資格考試只是對其財務、法律及任職相關的知識功底進行認定,并不能綜合考察獨立董事的實際業務能力。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的雙層監督機制并未能從本質上緩解我國上市公司監管不力的現狀。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現有的體制框架之下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內部監督體制,重新梳理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的關系,尋求更加符合我國上市公司內部監督現狀的監督機制,以期不斷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模式。
各國公司治理模式與本國的經濟制度、法律規定、公司發展歷史等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公司內外部機制體系各有差異,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的設立方式也各具特色。縱觀國際上較為成功的上市公司的監督模式,上市公司的內部監督模式主要可以分為三類:(1)以英美上市公司為代表的單層董事會制;(2)以德國上市公司為代表的雙層董事會制;(3)以日本上市公司為代表的董事會和監事會并行制。
(一)單層董事會制。單層董事會制主要存在于美國、英國等海洋法系的國家,是股東大會選任董事會、董事會選聘管理層、管理層依次向上負責并具體經營公司的一種單線治理模式,如圖2所示。這些公司在成立時并不設立監事會,而是由隸屬于董事會的審計委員會執行對整個公司的監督職權。

圖2 英美國家單層董事會制
這種監督模式深受西方國家資本市場的影響。一方面,這些國家的公司主要在資本市場上進行直接融資,公司資本難以集中,且較為活躍的交易使得對其資本的穩定控制難以實施。同時公司法人所持有的份額較低,遠遠低于機構投資者所占份額,而金融機構作為最主要的金融投資者,加上其機構投資者持有大量的投資證券的現實,使得其難以憑借“投資者的腳”來投票,因此他們更加愿意直接進入公司內部對其進行監督。另一方面,股東可以通過外部監控機制實現對公司經營者的監督,所以監事會在公司中并不常見,相關的內部監督交予董事會完成,而董事會下設審計委員會的主要目的在于監督企業內部高管執行權和監管權合一的弊端。
(二)德國的雙層董事會制。雙層董事會制主要存在于以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在這一監管體制中,首先由股東大會對是否成立董事會進行表決,然后由監事會對董事會的成員進行選擇和審核,與此同時在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對董事會直接執行監督職能,如圖3所示。為了保證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二者不能重復任用同一人。監事會全面負責人事變動和業務監督,審核賬目資產,行使股東的控制和監督權,但并不履行具體的管理職能。而董事會主要負責具體事務的執行和監督的權利,例如公司日常事務及突發事件的處理,并按時向監事會匯報,以保證公司運作的效率以及財務信息的質量。

圖3 德國雙層董事會制
在這種監督機制下,一方面,審計委員會是直接隸屬于監事會且完全獨立于董事會的,它主要監督公司的財務信息并定期向監事會進行匯報。這一監督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單層獨立董事模式中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不能保持獨立的問題,同時增加了審計委員會的權威性,對于審計委員會較好地履行對管理層的監督責任具有莫大的幫助。另一方面,監事會必須及時獲取董事會在公司業務執行中的各種信息才有可能進行有效監督,因而很難在公司決策出現錯誤、偏差或者出具虛假財務信息時做出及時、準確的判斷,所以監事會及其下設審計委員會只能進行事后監督,無法在決策過程中及時防止事態擴大,以保證股東的合法利益。這一監事會的固有局限直接限制了審計委員會的監督職能的發揮。
(三)日本董事會、監事會并行制。董事會、監事會并行制主要是由股東大會通過選舉產生董事會和監事會。如圖4所示,在這種模式下董事會主要負責公司的經營決策,而監事會主要對董事會和公司高管實施監督并對股東大會負責。在這種模式下,上市公司不再設立審計委員會,而是由監事會獨立行使監督的權利。

圖4 日本董事會、監事會并行制
由于監事和董事人選都由控股股東提名和控制,兩者屬同一組織控制下的并行主體,利益存在統一性,因此監事會的監督功能逐步弱化,難以發揮實際作用。為了適應現代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的需要,并保證公司內部監督作用的有效發揮,日本的上市公司借鑒獨立董事的模式,設立了獨立于公司管理層和董事會之外的獨立監察人。與此同時日本的審計委員會一元監督模式也在逐步建立,這表明日本的上市公司正在逐步廢除監事會。直至2002年日本頒布了新商法,其中明確規定了“上市公司可根據公司成長的需要設立獨立董事或者強化獨立監事的職能,而設立獨立董事的企業,其原來的監事會制度可以隨即廢除”。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在單層董事會制下,由于審計委員會是董事會的直屬機構,因此審計委員會基本不能發揮對于董事會的監督作用;在雙層董事會制下,與董事會的權力相比,監事會的權力更大,可以較好地發揮其對董事會的監督作用;在董事會、監事會并行制下,監事會和董事會處于平等地位,因此,監事會的監督作用可以較好地發揮出來,而且外部獨立監事的引進更加強化了該監督機制的作用。以上三種具有代表性的監督體制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國家經濟和社會環境,因而三種監督機制中的任何一種都不能完全適用于所有國家上市公司的內部監督,這也使得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監督機制不能完全照搬任何國家上市公司的內部監督機制,而只能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結合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開創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上市公司內部監督機制。
首先,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和上市公司治理的現狀使得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和監事會并存,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對于上市公司的監督力度。因此,本文在此基礎之上談論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監督機制。
(一)重新定位監事會與審計委員會的職責分工。一方面,將需要受到審計委員會或監事會監督的事項進行宏觀和微觀的區分。由于審計委員會的成員多為專業能力較強的人員,因此其主要負責對財務報告的審計、對公司財務績效的審核等微觀層面的需要較高專業能力的監督工作;對公司的財務狀況、董事和高管的財務決策和財務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等較為宏觀的對專業能力要求較低的監督事項交由監事會負責。這樣既保證了二者對公司監管的質量,又保證了二者在監管過程中的速度。另一方面,在審計委員會和監事會的審計職責確定之后,應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對其加以確定,并且應當確保相關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這樣可以確保上市公司的相關機構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對于上市公司重大決策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監督而言,由于審計委員會主要由獨立董事構成,而作為董事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立董事可以參與上市公司重大決策的各個環節。因此,審計委員會可以從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方面對上市公司的重大決策進行監督,這從根源上避免了董事會利用職權進行違法犯罪行為的產生。作為上市公司的常設機構,監事會可以較為全面地對上市公司進行事后監督,因此審計委員會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監事會對上市公司在事前和事中的監督。
(二)完善審計委員會與監事會的合作與制約機制。首先,建立審計委員會與監事會的信息溝通機制。《公司法》規定監事會與董事會同屬公司內部常設機構,其對公司日常運營過程進行監督總結,而審計委員會的主體——獨立董事大多身兼數職,沒有充足的時間參與公司管理。但獨立董事在專業性方面又高于監事會成員,所以監事會可以將加工總結后的信息與審計委員會共享,充分利用審計委員會的專業性。這樣既可以發揮審計委員會在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又彌補了其成員在兼職方面的不足,實現了監事會與審計委員會的優勢互補。在實踐中可以定期召開兩機構的“通氣會”,交換雙方各自擁有的監督信息,更好地履行監督職能。其次,審計委員會與監事會共同評估彼此工作。公司是持續經營假設下的利潤創造體,合同是公司實現經營的基本途徑,因此上市公司可能與監督人員所在公司簽訂合同。根據國際通用的標準,獨立董事所在企業如果與上市公司發生經濟利害關系就會使獨立董事喪失獨立性,因此法律應當賦予監事會監督獨立董事的權力,確保獨立董事的持續獨立性。
(三)監事會成員增加獨立監事。現有監事主要由股東和工會代表組成,可以在監事會成員中增加獨立監事,其可以是公司外部或內部具有獨立性的人選。獨立監事產生于日本對西方發達國家獨立董事制度的思考,我國可吸取獨立董事設立中的經驗,設立獨立監事,讓非公司內部人員發揮專業特長,更加客觀地履行監督職能,從而改變目前監事會監督不力的狀況。獨立監事的本質是保持獨立性,其人員任免應歸屬于股東大會中的非董事股東,其他股東無權干涉。為保障獨立性能夠真正發揮力量,獨立監事須在所有監事成員中占據優勢地位,以確保其在監督事宜的決策上有足夠的發言權。另外,公司外部獨立監事可由債權人直接派出。WIND咨詢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在已披露2013年年報的567家公司中,有85家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超過70%,有70%的公司的負債率較2012年有所上漲。由此可見,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較高,債權人的利益不容小覷。相關法律可以強制要求資產負債率達到一定比例的上市公司必須增加獨立監事,該監事由債權人直接派出,任期直到負債降低到行業警戒線以下為止。
(四)完善監督人員任免機制。監事、獨立董事等擬選監督人員范圍應進一步擴展,如獵頭公司的管理人員或者是公開向社會招聘,從而逐步形成監事、獨立董事等的人才市場機制。在獨立董事的提名任免及前期環節,其原則上應屬于股東大會中的非董事股東,應摒棄利益相關者推薦的方式,采用市場化選聘機制。比如建立獨立董事事務所作為中介服務機構,根據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聘用標準,向其推薦獨立董事,而獨立董事想要在事務所注冊登記,必須通過國家有關管理部門的考試并獲得獨立董事資格證書,這樣就將考試環節移到提名之前,更能夠充分發揮獨立董事資格考試的作用。除資格考試之外,國家有關管理部門還應對獨立董事的工作進行定期考核和評估,側重對其實務操作能力的測評。■
1.陳武朝.2010.內部審計有效性與持續改進[J].審計研究,3。2.李彥.2013.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路[J].會計之友,1。
3.梁愛云.2010.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監督制度的反思[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4.梁棟、詹王鎮.2014.保證上市公司內部監管制度有效運行的基本條件[J].湖南社會科學,3。
5.羅禮平.2009.監事會與獨立董事:并存還是合一?——中國上市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的沖突與完善研究[J].比較法研究,3。
6.劉媛.2012.防范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治理監督與約束對策[J].會計之友,8。
7.冉光圭、趙德武.2014.上市公司內部監督模式選擇:研究述評與展望[J].財經科學,3。
8.孫強.2011.論上市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的重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
9.徐利飛.2010.上市公司監事會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財會通訊,27。
(本欄目責任編輯:鄭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