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北有限公司內審部 周 娟
淺談領導人經濟責任審計評價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北有限公司內審部 周 娟

經濟責任審計是審計機構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對企業領導人任職期間履行經濟責任發表的書面審計意見。審計評價是經濟責任審計的核心,審計評價應準確反映企業領導人的履職情況、經營成果和應承擔的經濟責任。
公司領導人 審計 評價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主要體現在企業領導人任職期間經營成果的真實性、經營行為的合規性、經營活動的效益性三個方面。通信行業應如何開展分公司領導人經濟責任審計評價?
一是審計重點不突出,報告的整體內容把控得不是很好,有些審計報告業績部分占據了大量的篇幅,而問題及風險描述得很少,經濟責任審計流于形式;二是對問題描述不清,定性不準確,風險點把握不準;三是對提升公司運營管理真正有價值、具有可操作性的審計管理建議較少;四是審計報告基本要素不全、格式不規范。
主要原因:尚未建立科學、完整的評價體系,缺少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的審計操作標準和流程。
標準化方面:標準化程度不高,在實踐中形成的審計方法、審計框架、評價原則、工作模版等實務經驗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運用和固化,造成審計報告的質量參差不齊。
規范化方面:審計評價體系等尚未運用;審計方案制定不完善、審計重點不統一、審計方法運用不得當;審計管理流程、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責任審計效果。
信息化方面:面對公司眾多復雜網絡與 IT系統,準確提取系統原始數據、高效開展數據挖掘的能力尚不足,不能完全滿足審計工作的需要;審計能力、手段和效率還需進一步提升。
(一)把握三大特點,明確審計目標和方向
1.報告對個人。審計評價的對象是履行經營管理職責的人,是依據對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業績、存在的問題、經營風險,實現對人的評價和監督。這一鮮明特點決定了經濟責任審計的期間、內容、目的與任職者個人密切相關,其程序、方法也獨具特色。
2.政策性強。經濟責任審計以獨特的審計方式實現對企業主要負責人的管理監督,促使管理者謹慎行使手中的權力,依法決策,不斷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同時對審計人員的職業能力、政治素養和專業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計人員要熟悉國家財經法律法規、掌握公司各項運營管理制度、了解各項政策的執行尺度等,需要站在更高層次解讀政策、判斷經濟責任。
3.涉及面廣。企業領導人在經營過程中會涉及到國家政策法規、公司經營決策、內控風險管理、社會責任以及廉潔從業等方面。因此審計工作應聚焦經濟領域,深入解讀,以點帶面,避免面面俱到但深入性不足,或過于具體但視角、高度和覆蓋面不夠,不足以全面評價經營者的經營績效和承擔的經濟責任。
(二)遵循三大原則,推進審計工作深入開展
1.規范化與個性化相結合。有統一的審計程序和規范要求,公平對待所有被審計對象,通過對“事”的監督達到對“人”的監督。要責任到人,要堅持用歷史的觀點、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充分聽取來自不同方面的意見和聲音,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作出準確的判斷,作出符合實際的結論,避免程式化、千篇一律,要精準“畫像”進行個性化評價。
2.法制性與靈活性相結合。要堅持以法律、法規為準繩,采用統一的判斷標準和尺度,查錯糾弊,真實揭示問題,在經營者法定職權范圍、授權和委托范圍內做出最基本的合規性的“底線”評價。
3.客觀評價與準確定性相結合。由于經濟責任審計涉及面較廣,因此應圍繞經營管理者的相關經濟責任,在其職權范圍內確定審計內容,不應超越職責和權限進行評價,保持經濟責任審計的客觀性。對應該評價的事項應以審計的事實為支撐依據,點面結合,以嚴謹、規范的語言反映經營者的履職程度,做到準確定性、客觀評價。
(三)圍繞三大任務,客觀評價經濟責任。在經營績效方面,通過對本單位的經營績效考核指標,提煉與公司發展目標相適應的主要經營指標和評價標準,有根有據、客觀、公正地評價經營者的經營績效。
在經濟責任方面,聚焦經濟領域,準確定位“一把手”的責任。從遵守國家財經法規和公司各項制度、“三重一大”、內部控制管理、會計信息質量、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著手,從制度建設和執行落地兩方面進行評價,區分責任。
揭示潛在隱患,提出未來風險警示。經濟責任審計不僅要對經營者任職期間的經濟責任進行監督、評價,而且隨著公司業務的不斷拓展和審計工作的不斷深入,還應結合經營管理中的熱點和難點,前瞻預警,警示公司運營中的潛在風險,為公司決策和管理活動提出建議。
圍繞公司盈利能力、資產質量、發展能力等經營績效和管理績效等方面的情況設計經營績效評價、管理績效評價、綜合評價及風險提示等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拓展公司經濟責任審計的內涵和外延,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評價和服務職能。
(一)經營績效評價指標。從公司的盈利能力、創收能力、資產營運能力、市場競爭能力、業務拓展能力等經營績效與管理績效方面著手,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以定量指標評價為主,定性指標從合規性、履責程度等角度去評價,對企業領導人任職期間的經營績效進行主觀分析和客觀評價。
經營績效評價指標可以從省公司每年下達給分公司的經營績效考核指標中選取。評價指標一方面用于經濟責任評價;另一方面也用于審前分析,通過趨勢圖和異動數據尋找審計疑點。
基本指標主要包括收益類、流量收入、大眾業務、客戶服務、集團業務五個方面,評價指標可依據每年分公司的實際情況相應進行調整。
收益類:運營收入、運營收入貢獻率、變動成本占比率、壞賬率;
流量收入:流量收入、小區寬帶收入;
大眾業務:網內話務凈增份額、日均通話用戶同比增幅、TD凈增客戶數、存量拍照用戶保有率;
客戶服務:營業廳客戶服務滿意度領先程度、月度實體渠道整體服務成績與排名、投訴、電子渠道業務量占比;
集團業務:信息化指標類、重要集團客戶拓展與保有、集團業務基礎管理
分公司經營績效評價標準值為省公司根據公司目標、市場環境、區域環境所制定的經營績效數值,實際值取在任職期內所完成的指標數值。
評價指標是衡量經營者任職期間工作業績大小的標志,可以通過實際指標與歷史數據比、與其他分公司橫向比、與省公司平均水平比、與競爭對手比等多維度的比較分析,了解主要負責人任職期間工作的努力程度,了解被審計單位的發展趨勢和管理方面的改進情況,從而對分公司主要領導人的經營績效進行全面分析和客觀評價。
在統一、規范經營績效評價指標的基礎上,為更客觀地反映各分公司所處的區域特點,更準確和有針對性地評價分公司主要領導人的經營績效,可以建立分區域的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分析、研究,選取與移動業務相關、與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相關、與當地消費水平相關的三種類型指標,利用SPSS統計軟件對采集的基礎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同時結合各公司實際實現分區域差異化評價。
(二)經濟責任評價
1.合規性方面。評價公司領導人任職期內的經營管理行為是否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是否貫徹執行集團公司、省公司各項戰略布署;是否遵守公司各項規章制度。
2.決策性方面。評價公司領導人任職期間作出的重大經營決策、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使用是否符合國家、集團公司、省公司相關規定;程序是否存在缺陷或給公司帶來經濟損失。
3.內部管理方面。評價公司領導人是否建立內部控制體系;是否存在制度或管理缺失、職責是否清晰、執行是否合規、有效;管理風險是否能及時得到控制。
4.會計信息質量方面。評價公司領導人任職期間財務收支管理活動是否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會計核算是否符合國家、集團公司有關財務會計制度;年度財務決算是否全面、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收支狀況。
(三)綜合評價。分公司經濟責任審計應緊緊圍繞與負責人相關的經濟責任,貼近經營者目光,從執行落地方面進行評價。結合以往審計發現和經驗判斷,本文將綜合評價分為:
1.很好地履行了經濟責任。全體職工嚴格遵守了國家、公司各項規定、無違法違紀行為發生;公司重大經營決策程序規范、執行有效;各項制度執行有效;各項經營活動信息真實、完整、準確。
2.較好地履行了經濟責任。全體職工嚴格遵守了國家、公司各項規定、無違法違紀行為發生;公司重大經營決策程序規范,但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情節輕微;各項制度執行有效,存在一些輕微問題;各項經營活動信息真實、完整、準確,存在一些輕微問題。
3.基本履行了經濟責任。全體職工嚴格遵守了國家、公司各項規定,存在輕微違紀問題;公司重大經營決策程序規范,存在輕微違紀問題;各項制度執行有效,存在輕微問題;各項經營活動信息真實、完整、準確,存在輕微問題。
4.未能履行好經濟責任。存在違反國家財經法規、財經紀律和公司規定制度“紅線”的情況,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或不良影響,或存在較大的運營風險;重大經營決策基本規范、執行基本有效,但存在違規行為;公司制度執行基本有效,存在違規問題;公司經營信息基本真實、完整、準確,但存在較大問題。
(四)提出風險警示。為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服務職能,在對原主要負責人進行離任審計評價和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從有利于公司發展的角度對新任領導班子的未來工作提出風險警示,特別是在執行國家財經法規、公司各項管理制度規定、經營決策和管理、內部控制及會計信息質量等方面揭示企業存在的風險和隱患,幫助被審計單位防范風險并改進管理,促進未來管理效率的提升及流程的優化,提高公司經營管理水平。
經濟責任審計作為傳統審計項目將在內涵和外延方面不斷優化、創新和發展的基礎上,切實發揮審計職能作用,不斷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1.韓坤.2013.基于限制理論的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商,23。
2.劉世林、牛玉韜.2006.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和評價程序[J].中國內部審計,12。
3.石福昌.2013.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探微[J].交通財會,5。
4.肖橋橋.2014.企業領導人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體系構建[J].審計月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