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剛
中國已拿出上千億美元,用于建立一些旨有為亞洲發展提供財政支持的基金和銀行。比如出資400億美元的絲綢之路基金和預期出資500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但是,一些中國周邊國家目前不僅急需提升基礎建設的資金,同時也需要更多的資金來完成國內和平的安排,真正實現民族和解。
在菲律賓,政府與最大的反政府武裝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的和談取得初步成果,但落實協議仍面臨艱巨挑戰。在緬甸北部,政府軍與少數民族獨立武裝的談判仍處于談談打打。在泰國南部,持續10多年連續不斷的恐怖襲擊仍未平息。
這些談判的難題之一,就是在和平協議達成后,如何安排放下武器的武裝分子。除非能為他們和他們的家庭提供足以生存發展的機會,否則和平就可能是脆弱的。
在尼泊爾,因為資金不足,無法安排那些放下武器下了山的游擊隊員,致使這些人再次組織起來,從事非法活動,造成社會不穩。
目前,中國對于這一類的談判,基本上采取的是旁觀者態度,立場表述相當謹慎,最多也只是為沖突雙方提供一個談判場所。這是由中國堅持的互不干涉內政的外交方針決定的。
但這并非意味著中國不能為這些和談做更多的事情。中國可以考慮成立亞洲和平基金,幫助那些解除武裝后的人員重新找到工作,從側面推動和談協議的達成。
這些錢當然不是隨意給的。中國不會左右這些談判,但可以將和平協議的全面落實作為給予財政支持的條件。比如若一方破壞談判,重新挑起沖突,中國就可以停止實施援助計劃。
這些錢的發放,可以交給當地政府或相關組織來運作,但條件要由中方提出,以確保全部用于安置原來的武裝人員。基金除了用來安置武裝人員之外,還可以用于幫助這些飽受戰亂的地區重建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
近年來,日本已經通過類似的基金,為菲律賓、緬甸的民族和談提供了有條件的支持。日本的基金一度投入300萬美元,用于支持緬甸少數民族聚居區的人道主義援助項目。這些基金的運作擴大了日本在這些國家的影響力。
中國作為亞洲大國,理應肩負起推進亞洲國家實現和平的責任。幫助中國周邊國家真正實現民族和解,實際上也是在為經濟大合作奠定基礎。
中國可以先由政府支持建立類似的基金,在條件成熟時,再逐步吸引民間資金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參與,最終形成一個亞洲地區的和平基金。這樣的基金不需要上百億、幾十億,初期只需要十幾億,甚至幾億美元,就可以產生很好的效應。既能體現中國對周邊民生的關心,同時亦可與絲路基金等形成相輔相成的配套工程。▲
(作者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環球時報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