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
以《查理周刊》遇襲為代表的法國系列恐襲案發生至今已有時日,伴隨著事態演變發展的除了震驚、憤怒和困惑,更應該有冷靜的思考。
將《查理周刊》的法國式表達與自由畫等號,將任何任性、不尊重他人的行為等同于捍衛自由,都是在概念和實踐上戕害自由本身。在法國人民反抗封建專制、建立世俗的共和制國家的歷史進程中,“自由”曾發揮過巨大的引領作用。在法國成為世俗共和制國家后,自由伴隨著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走上了絕對化和普世化的道路。
但在自由概念和實踐擴張的過程中,歐洲人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它的限定條件。1789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指出,“自由即所有人皆擁有的,做一切不傷害其他人的自主權”。實踐中的自由理應有邊界也必須有限度,尤其是在國際政治中,其他文化、宗教和國家的平等權利與自由同樣重要。《查理周刊》以曾諷刺過天主教教宗甚至耶穌來為其嘲諷穆罕默德自辯,是在偷換平等概念,因為其后的邏輯是歐洲可以接受的其他社會或文化也應當接受。這里就有將歐洲經驗中心化、絕對化并推升至“普世價值”的邏輯了。
這在將法國遇襲類比于美國“9·11”的觀點中可以看得更清晰。論者有言,巴黎之所以稱為襲擊目標,是因為“巴黎與紐約一樣,兩座城市都是普世夢想的化身,都隱喻著光明與自由”,而“紐約的世貿雙塔和巴黎的《查理周刊》則分別是“資本主義(物質)成就的標志和民主自由精神的具體形式”。且不說巴黎在近年來的經濟困境中盜搶頻發、還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視為“普世夢想”的化身,也不說《查理周刊》即便在法國也算不上主流的表達方式,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民主自由精神”,略過關于自由與平等的認真討論而迅速進入反恐議題,至少在策略上是對法國政府有利的,可以避免其在爭論中的尷尬,也可以短期內體現出全民團結。但在擁有六百萬穆斯林人口、與中東北非比鄰而居的法國,反恐必然是內外雙線作戰,而前提又必須是將恐怖主義與穆斯林族群進行切割,將反恐與發展和伊斯蘭國家的正常關系相區分。但法國政府顯然也受制于極端自由觀念的束縛,《查理周刊》的繼續“任性”讓有關自由與平等的爭論無法中止,更讓“宗教戰爭”與反恐的界限模糊難辨。
將自身遭遇與“9·11”相類比,傳遞出的更多信息是,法國在加入美國在“9·11”后發動的全球反恐聯盟后,不僅沒能阻止恐怖主義的全球蔓延,還讓自身成為了犧牲品。對于法國和歐洲反恐來說,應該做的不是戴高樂號航母更多象征性的巡航,而是真正開始反思,包括對那些即便是被視為準則的觀念以及受其驅使的內外政策。▲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環球時報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