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 陳嬌榮 王威
摘 要:近100年來,東洞庭湖水域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案例數據顯示,大風是影響水上交通安全的首要氣象災害。基于環東洞庭湖氣象觀測站30年的大風監測資料,對東洞庭湖區大風災害的特征及其對水上交通安全的主要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就加快建設東洞庭湖水上交通安全氣象保障體系、減少或避免由大風災害誘發的航線航行事故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東洞庭湖區;大風災害;分布特征;水上交通安全
中圖分類號:P4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24-0095-01
1 東洞庭湖區大風災害的特征
1.1 大風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
東洞庭湖區域內岳陽、華容、湘陰、汨羅4縣(市)30年的大風資料統計顯示,東洞庭湖區內近30年的大風日數達286 d,年平均大風日數2.4 d,大風天氣發生的地理分布不均,差異懸殊。地處洞庭湖入長江湖口處的岳陽市,大風出現的次數最多,達到125次,年平均大風日數為4.2 d;地處湘江河谷的湘陰縣次之,年平均大風日數為2.6 d;離湖區距離相對較遠的汨羅市,大風出現的次數最少,只有32次,年平均大風日數為1.1 d,不及岳陽市的1/3.由此可見,東洞庭湖區大風災害存在極為顯著的空間分布差異,洞庭湖的“水體熱效應”和湘江河谷、長江洞庭湖口的“狹管加速效應”對大風災害的出現頻次影響巨大。
1.2 大風災害的年際分布特征
東洞庭湖區大風災害年際變化波動明顯,大風日數高于平均值的年數為11年,低于平均值的年數為19 年,20世紀80—90年代初期為高值期,平均每年大風日數為9 d,遠高于30年歷史均值2.4 d;1999—2001年和2010—2012年為低值期,平均大風日數不足1 d。同時,大風日數還存在著極顯著的減少趨勢,減少速率為1.2 d/10年。究其原因,除原位于城郊的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日益惡化、四周被城市建筑包圍而導致風速普遍降低外,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東洞庭湖區大風的氣候變化規律也值得進一步研究。
1.3 大風災害的月際分布特征
東洞庭湖區大風在一年中的季節變化非常明顯:春、夏季多,春季最多,占全年大風日數的48%;秋、冬季少,冬季最少,僅占全年大風日數的4%.偏北大風主要集中在3月、4月和11月,多為系統性的寒潮大風;熱力性的雷雨大風則主要出現在4月、5月、7月和8月,4月、5月的雷雨大風多因春溫多變、潛熱急劇釋放引發的颮線過境引發,7月、8月則為副高西進北抬過程中或臺風外圍云系中產生的局地強對流天氣。
2 大風災害對水上交通安全的影響
船舶航行所處自然環境的惡劣程度與水上交通事故發生的危險性密切相關——環境越惡劣,發生事故的概率越大。通常而言,大風及其所帶來的大浪極易造成船舶航行方向漂移、航標移位,給港口運行管理、湖區漁業生產、湖泊觀光旅游造成嚴重的威脅。
由于東洞庭湖水域湘江湘陰段至城陵磯163 km“黃金水道”基本為南北走向,且水域內挖沙船、運沙船所占比例在90%以上,因此,東洞庭湖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形勢也有其特殊性:偏北大風時,船舶頂浪航行易發生縱搖,導致風浪打頭、船艙進水、超重超負荷航行,順風航行時,易因船速過快、操控反應時間變短,導致船舶追越、碰撞事故發生;雷雨大風由于具有生命史短、尺度小、爆發劇烈等特點,對水上交通安全的危害更大,特別是當雷雨大風風向與船舶航行方向垂直時,船舶易發生橫搖,水域內為數眾多的挖沙、運沙船隨著船體橫搖慢慢向一邊傾斜,進一步加大船體橫搖幅度,最終導致船翻貨傾。
3 相關建議與對策
3.1 構建航運氣象災害立體監測網
準確、及時的實況監測資料是大風預警預報的基礎。然而,現有的基礎氣象監測能力遠遠不能滿足岳陽市船舶航行及各航運港口碼頭的安全需要。東洞庭湖區水上氣象監測仍存在空白,僅僅依靠布設于湖區周邊陸上有限的氣象觀測站點來開展服務,很難對洞庭湖區水體上的大氣活動信息進行及時、準確的測定。在氣象實況信息稀少的條件下,要對東洞庭湖區水上航運交通進行有針對性、可靠、高效的氣象保障服務,更是難上加難。實際上,大氣的運動具有很復雜的多尺度特性,其中的小尺度運動使氣象要素的空間分布出現極大的局域性差異,尤其是洞庭湖的“水體熱效應”和湘江河谷、長江洞庭湖口的“狹管加速效應”,使這種差異更為突顯。由于航運氣象保障服務工作的特殊性,如果不能有效、客觀地診斷出這種差異或突變,將會導致預警預報的失誤,從而貽誤服務時機。因此,要在充分利用轄區內、外的地面氣象觀測站、自動氣象站、衛星地面接收站、多普勒天氣雷達站的基礎上,在東洞庭湖水域主要航線增設多要素自動氣象站,構建高時空密度的氣象災害立體監測網。
3.2 切實提高航運氣象預報服務水平
目前,常規的氣象預報由于客觀化、定量化業務水平不高,造成專業氣象服務水平與水上交通安全氣象保障服務的需求不相適應。因此,貼近服務需求,加強東洞庭湖區氣象大風、大霧的研究,研發先進的預警預報模式,借助高性能計算機,開展客觀、定量化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形成資料采集、加工分析、產品服務的業務化流程,從而提高水上交通氣象保障的服務水平。
3.3 提高災害預警的時效性和覆蓋面
要提高災害預警的時效性和覆蓋面,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加強氣象、海事、漁政、旅游和港口管理部門的合作協調,建立完善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協調發布制度,明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權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機制等;②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在港口、碼頭、旅游景點等人員密集區和公共場所建設電子顯示屏、預警喇叭等暢通、有效的預警信息接收和傳播設施;③提升預警信息在漁區、船舶上的傳播能力,通過北斗終端、手機短信等各種手段和渠道,在第一時間無償向水上從業人員發布預警信息。
參考文獻
[1]竇鴻身,姜加虎.洞庭湖[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0.
[2]馮佩芝,李翠金,李小泉,等.中國主要氣象災害分析[M].北京:氣象出版社,1985.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