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婷
摘 要:利用常規天氣圖、衛星云圖、新一代天氣雷達等資料對2011-07-02—03日發生在山西省中南部的大范圍強降水過程進行了綜合分析。
關鍵詞:暴雨;副熱帶高壓;水汽通量;氣壓場
中圖分類號:P458.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24-0100-02
2011-07-01夜間至2011-07-03,受西風槽和副高邊緣暖濕氣流的影響,晉中市出現了大范圍的強降水天氣。2011-07-01T08:00—2011-07-03T08:00,晉中市8個縣44個鄉鎮降雨量超過50 mm,4個縣10個鄉鎮超過100 mm,其中,最大降水量出現在左權的石匣水庫,降水量為178.5 mm。此次降水過程具有強降水時段集中、區域集中和降水量大等特點。左權縣、榆社縣日降水量分別為為127.5 mm、144.3 mm,達到大暴雨量級,超過歷史上日最大降水量極值。
1 物理量場診斷分析
1.1 水汽條件分析
從700 hPa的水汽通量的情況來看,2011-07-01T20:00,水汽通量高值區位于河套南部,數值大于12 g/s·hPa·m,我市的水汽通量值在4~6 g/ s·hPa·m之間;2011-07-02T08:00,高值區范圍東移增大,我市的水汽通量值在6~8 g/ s·hPa·m之間,水汽輸送量增大;2011-07-03T08:00,高值區從我省南側移過,輸送到我市的水汽量逐漸減小,強降水出現在水汽通量大梯度區,偏向干區一側。
從850 hPa的水汽通量散度的情況來看,2011-07-01T20:00,我市處于水汽平流的干平流區,但是風輻合。由于水汽平流對水汽的貢獻小于風的散度,所以水汽通量輻合。2011-07-02T08:00,我市處于濕平流區,且風輻合,水汽通量輻合。2011-07-02T20:00,水汽通量輻合。2011-07-02白天是我市此次降水的最強時段。
1.2 動力條件分析
渦度是衡量空氣質塊旋轉強度的物理量,可以用來分析氣壓場的發展變化。通過分析2011-07-01T08:00—2011-07-02T20:00的500 hPa渦度可知,我市所在地均為正渦度平流輸送,到2011-07-03T08:00為負渦度平流。2011-07-02T08:00—2011-07-02T20:00的700 hPa和850 hPa渦度為正渦度,說明這一時段渦旋強度和上升氣流旺盛,正是該地區強降水發生時段。
從散度場地高低空配置來看,2011-07-01T20:00—2011-07-02T08:00,我市700 hPa以上為輻合場,700 hPa以下為輻散場,低層輻散高層輻合沒有形成很強烈的上升運動。2011-07-02T20:00,我市低層輻合高層輻散有上升運動。
上升運動是形成暴雨的關鍵,因為上升運動的大小反映了水汽凝結速度的快慢。從垂直速度來看,2011-07-01T20:00—2011-07-03T08:00,我市低層輻合高層輻散有上升運動;2011-07-02T20:00,最大上升運動區移到我省中南部上空附近;2011-07-03T08:00,大的上升運動區移出我省;2011-07-03T20:00,在我市的垂直速度負值區轉為正值區,我市的強降水過程結束。
1.3 熱力條件分析
就k指數而言,2011-07-01T20:00,我市東山地區k指數大于36,有利于對流性天氣的發生;2011-07-02T08:00,我市大部分地區k指數在36以上;2011-07-02T20:00,我市南部k指數仍大于36,北部和東部山區小于36;到2011-07-03T08:00,我市的k指數在32以下,降水基本結束。
2 衛星云圖和雷達回波分析
2.1 衛星云圖
2011-07-01T20:00—2011-07-03T08:00,我省受東北冷渦尾部切變線云系和河套低渦云系的影響,7月2日凌晨到午后,云系在自西向東移動的過程中南北向穩定少動。在這個過程中,西南方向的暖濕空氣源源不斷地向我省輸送水汽,與西北方向來的冷空氣在我省交匯,從而形成山西中部的持續性強降水。2011-07-02T14:00以后,云系主要是由多個對流單體結合成一個快速發展的中尺度對流系統(MCC)造成的,使我省南部產生了暴雨。到2011-07-03T08:00,降水云系移出我省,降水基本結束。
2.2 雷達回波
壽陽降水從2011-07-02T18:00開始,到2011-07-03T06:00結束,強降水集中在2011-07-03T02:00—07:00時段。
從2011-07-02T00:00開始,降水回波區逐漸進入晉中,表現為層狀-積云混合性降水的回波特征,回波強度在30~40 dBZ之間。到2011-07-02T02:00,在壽陽一帶有一強度為40~50 dBZ的強回波區生成,主要表現為在大片層狀云降水區中,有少量對流雨團,降水中心集中在中尺度對流雨團內,回波幾乎停滯不動,持續時間也較長,致使壽陽2011-07-02T00:00—07:00出現了79 mm以上的暴雨。
從祁縣、平遙、和順、左權、榆社的降水時間來看,降水基本從2011-07-02T03:00開始,到2011-07-03T00:00明顯減弱,強降水集中在2011-07-02T06:00—13:00時段。
2011-06-02T05:00—13:00,混合性降水中的強對流回波區維持在我市南部(祁縣、平遙、介休、和順、左權、榆社)一帶,回波整體移動緩慢,強度在35~45 dBZ之間,局部達50 dBZ;2011-06-02T14:00,回波強度有所減弱,并偏向東南移動, 強降水趨于平緩;2011-06-02T20:00,回波開始呈現層狀云降水特征,強度在20~30 dBZ之間,雨區強度減弱,并開始東移南壓;2011-06-03T08:00,僅東山有零散回波;到2011-06-03T10:00,降水過程結束。
一般來說,在熱力不穩定的條件下,垂直風切變的增強將導致風暴進一步加強和發展。切變環境能夠使上升氣流傾斜,并使其中的降水質點脫離上升氣流,而不會因拖曳作用減弱上升氣流的浮力。垂直風切變可以增強中層干冷空氣的吸入,加強風暴中的下沉氣流和低層冷空氣外流,再通過強迫抬升,使流入的暖濕氣流更強烈地上升,從而加強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