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奔流 朱可夫 賀勇 甘德宜 許波

調研人員和記者在岳陽縣農辦的同志引領下邊走邊看邊聽,耳聞目睹這個純農業縣品牌創建的如火如荼:“一佳土豬”反對養殖靠喂食抗生素來增強抵抗力的“素生豬”,堅持養殖生長周期在10個月以上的土豬,每天只賣一頭豬的肉,價格貴但生意好;“羅內土雞”,每家每戶喂的什么飼料、喂了多少、銷售什么情況網上都看得到;中洲魚池養黃顙魚,產品已經遠銷韓國;楊林鴿業產、學、研一體化,養、供、銷一條龍,已成為全省最大的肉鴿、蛋鴿生產基地……
當記者由此夸贊縣農辦,特別是縣農業品牌創建辦推動作用功不可沒時,縣農辦主任王靖擺了擺手,感慨道:“真正的推手是我們的毛書記和張縣長。”
毛書記調研促創建
在岳陽縣城關鎮9634農貿市場“一佳土豬”店,我們見到了“一佳土豬養殖場”的創始人趙文。趙文是岳陽縣鹿角鎮人,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商務英語專業的畢業生。2013年他聯合另外3名大學生回鄉創業當豬倌。
看來生意不錯,當天還是上午9點多,他家的豬肉差不多賣光了。記者詢問“大學生豬倌”是不是“一佳土豬”最大“賣點”,趙文指了指店里墻面上的廣告——“很土,很香,很安全?!?/p>
趙文坦言他們的創業都不同程度受到家人的反對,有些鄉親甚至嘲笑他們“白讀了大學”,但讓他們欣慰的是來自縣里的支持,縣委書記毛知兵肯定他們是“青年創業的楷?!?,鼓勵他們進一步擴大品牌效應,擴展銷售市場。
位于大蚌和超市的岳陽縣品牌農產品直銷超市負責人王學琳向我們講述了毛知兵書記來超市調研的情形:有一天,毛書記來到超市,先是自行查看各品牌農產品,面對著琳瑯滿目的“岳陽縣制造”的各色農產品,他十分欣慰,不停地點頭。王學琳跟過來后,毛書記又向她詳細詢問超市經營及產品定位等情況。當注意到超市內置農產品質量現場檢測儀時,他當場測試,連聲稱好。他向隨行調研人員強調,希望各農產品品牌負責人能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銷售平臺,嚴把農產品質量關,科學研究、制定出銷售方案和品牌路線,走出岳陽縣自己的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之路。
毛知兵還實地考察中洲鄉蔬菜基地。他穿行于一排排綠意盎然的豇豆架,仔細品鑒那些鮮嫩豐腴的豇豆;不遠處幾位農婦正熱火朝天地采摘飽滿的辣椒,他快步走過去,邊采摘邊和她們攀談起來。生產規模、施肥防蟲、銷售市場等情況,他都一一了解。他在聽罷中洲鄉福盛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龔神頻現場介紹后指出,合作社要在技術上服務菜農,帶動周邊菜農共同致富,同時,著手樹形象、創品牌,努力爭取項目資金,將綠色無公害的中洲蔬菜品牌做大做強。
張縣長上任先策劃
岳陽縣農辦的同志透露,岳陽縣的農業品牌創建工作是縣長張中于上任以后才開始抓的。為此,本刊記者特別采訪了張中于縣長。
記者:岳陽縣農業品牌創建工作,據說這是您上任以后開始抓的。作為一縣之長,您的執政首先從農業入手,尤其從農業品牌這塊破題,當初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張中于:岳陽縣農業資源比較好,全縣的耕地面積是74萬畝,水域面積有65萬畝,每年糧食產量10億斤。但近些年豐富的農業資源并沒有得到開發,農業對我縣經濟貢獻率較低,怎么樣把農業做大做強,當時有個基本的想法,那就是依托現有的、有些基礎的農產品,把農產品的品牌提升,特別是往綠色、生態、無公害的方向發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帶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這是我的初衷。所以反復和農辦進行交流,岳陽縣有什么家當,自己要摸下底。通過摸底,感覺除了水稻有些雛形,其他的層次不高,要么品質不好。比如說黃沙街的茶葉,放到全國范圍,品牌也叫不響。再說蔬菜,中洲鄉有2萬畝蔬菜基地,數量在岳陽市是比較大的,但是中洲的蔬菜沒有廣州的蔬菜基地有名。我們養的鴿子,100多個養殖戶,但是同外面相比,規模還是不如別人大。
針對岳陽縣農產品品牌發展滯后的問題,我們重點選擇了5個農產品,黃沙街茶葉、中洲茶葉、新墻葡萄、楊林鴿子、筻口優質稻來推動。推動方式:一個品牌、一名縣級領導、一個牽頭主管部門、一筆專項資金、一道規劃、一個方案。5個農產品,分別安排了一名縣級領導牽頭,一個職能部門具體負責。蔬菜對口物價局,葡萄對口經管局,黃沙街茶葉對口農業局,優質稻對口農業局,鴿子對口畜牧局。財政預算方面,每個產品給20萬元,主要用于農產品創建的規劃編制、技術培訓、招商引資、爭取項目等方面??傮w來講,發展品牌,要按照標準化生產、市場化經營、企業化管理來進行。
記者:對于岳陽縣農業品牌創建工作,您自己怎樣看?
張中于:雖然嘗到了一點點甜頭,老百姓的品牌意識開始增強,農產品品質、效益都在提升,但還處于發展階段,大面積去做還面臨很大壓力。
記者:接下來,打算怎么做?
張中于:首先要引入工商資本,發展壯大合作社。把分散的千家萬戶的小型農業整合起來,土地向大戶集中、流轉。如果不解決土地流轉的問題,仍然是分散經營的方式,農業無法做大。解決土地流轉問題的前提,就是將現有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就要讓農民進城?,F在岳陽縣是勞動力的凈出縣,縣里面的企業招工招不到,招不滿。要進一步把農村的閑散勞動力吸引到城鎮,消化一部分勞動力,工作就好做一些。土地向大戶流轉以后,發展家庭農場是以后的方向。土地流轉以后,向專業合作社集中,比如葡萄產業,我縣種植面積接近5000畝,原先都是分散經營,有幾十畝的、幾畝的,沒有統一的市場、品牌、途徑,互相壓價,農產品的品質沒有辦法保證。組成新墻葡萄合作社后,統一生產標準(用什么樣的種苗,合作社統一進),統一農資,統一技術(縣里予以培訓支持)??傊航y一品牌、統一渠道、統一農資、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商品標識。
其次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老百姓的增收比較難。比如種一畝水稻,純收益早稻300塊,晚稻500塊,種一年大概收益800塊。月田洞口村的支部書記,自己辦了個小型加工廠加工紅薯粉,算了下加工效益,比種水稻高得多。勝利二號的紅薯品種,平均畝產5000斤(出淀粉率17%),加工成850斤紅薯粉,可以加工成772.5斤紅薯粉絲(市場批發價10元/斤),毛收入可以達到7725元/畝。減去投入成本,還有4000多元的純收入,這個對于老百姓,收益是很高了。種紅薯是坡耕地,不影響種田。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還不影響糧食生產和產量。我在想紅薯粉絲能不能做深加工,是不是可以加工成不同形狀、不同品質。這對于農民增收很有益。包括葡萄、鴿業都一樣。我在想鴿子能不能也做深加工,做成像臨武鴨、東江湖一樣區域性的品牌,形成附加值。
記者:縣農辦的同志透露,您就農業品牌創建工作有個“接二連三”的策劃思路。
張中于:要將農業這個品牌做大,提高農業貢獻率,要“接二連三”:就是要把農業和二、三產業相連接,接二就是要與農產品的深加工結合起來;連三就是把農業產業、品牌創建和旅游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