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飛
高粱耐旱、耐瘠,抗逆性強,曾經是山區主要農作物之一。后來由于農業生產條件的逐步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產量偏低、食味較差的高粱種植面積逐漸減少。但近年來,秦巴山區氣候與市場需求的變化,給沉默多年的高粱生產帶來了轉機。在旱坡地面積大、旱災頻繁發生,旱地玉米主要用于釀酒的地區,目前適當擴種高粱,比單純種植玉米更為有利。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旱災頻繁,目前旱坡地種植高粱產量與穩產性能優于玉米
近年來,由于氣候變暖,降雨量減少,加之其他因素影響,秦巴山區旱災發生頻率明顯提高,給以玉米為主的旱地作物生產帶來極大影響。尤其是坡地玉米受旱災影響,產量極不穩定,雨水正常年份畝產在300~400千克,但旱災年份畝產常常不足300千克,大旱之年甚至出現絕收,種植效益很不理想。與玉米相比,高粱的抗旱、耐瘠薄能力更強。在高水肥條件下,高粱的產量低于玉米;但在水肥條件較差的旱坡地,高梁的產量明顯高于玉米。因此,在旱坡地種植高粱,比種植玉米產量更有保障。
二、作為釀酒原料,高粱質量優于玉米,市場需求很大
高粱是釀制名優白酒的重要原料。我國很早就開始用高粱釀酒,我國的八大名酒均以高粱為主要釀酒原料,質量與風味享譽中外。如貴州的茅臺酒醬香濃郁;山西的杏花村汾酒清香味美;瀘州的特曲醇香濃郁;四川宜賓的五糧液濃香醇厚;四川綿竹的劍南春芳香悠長;安徽毫縣的古井貢酒香如幽蘭、甘美醇和;江蘇的洋河大曲濃香醉人;貴州遵義的董酒濃郁芳香、柔軟醇和。另外,糖高粱莖稈產量高而穩定,也是制造“稈酒”的重要原料,在山區至今仍有農戶種植糖高粱烤酒。近年來,由于南方各省很少種植高粱,各大酒廠需要的高粱均從北方大量調入,不僅增加了調運成本,數量也難以得到保證。在山區玉米比較充裕的情況下,如果將部分旱坡地改種高粱,不僅可以提高產量,增加農戶收入,對農戶與企業釀制白酒也大有益處。釀酒后的“酒糟”,也是很好的飼料,對山區養殖業發展有利。
三、發展高粱有“龍頭”企業帶動,容易形成產業
目前農戶從事種植業,最怕產品沒有銷路。高粱是釀酒的重要原料,以釀酒企業為“龍頭”,選擇專用品種,建設專用生產基地,統一栽培技術與質量標準,實現定單生產與銷售,企業可以因此獲得質優價廉的釀酒原料,農戶則不必擔心技術與銷路問題,可以放心大膽種植。
四、高粱用途廣泛,綜合利用價值更大
高粱渾身是寶,綜合利用是農戶種植高粱的傳統習慣。高粱籽粒除可作為飼料或用于釀酒外,籽粒加工制成的“高粱米”,既可直接食用,也可磨制成粉后再制作成其他各種食品,還可用于制造淀粉、酒精、制糖等。高粱莖稈可用于制糖、造紙、制作板材(與膠結合加壓制成),提取蠟質(制作蠟紙、油墨和鞋油)、紅色花青素(制作染料),還可作為架材,編織席子、草帽、墩圍等。分蘗茂盛、多汁、含糖高的高粱,莖葉青貯后是很好的家畜飼料。此外,高粱還可用于制醋、制飴糖、提取高粱紅色素、做笤掃、炊帚、串簾子等。因此,高粱不僅可作為工業原料,農戶自己加工利用的方法與途徑也很多,其綜合利用價值明顯超過玉米。
由此可見,目前秦巴山區利用旱坡地擴種部分高粱,既是農戶抗災、增產、增效的措施之一,又可滿足釀酒企業需求。但傳統的農家品種與粗放的種植技術產量、效益較低,必須有目的地引進最新專用優良品種,改進栽培技術,走企業化運作、定單化生產、規模化種植、標準化栽培、綜合利用之路,才能獲得更高效益。
(作者聯系地址:湖北省竹山縣農業局 ? 郵編:4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