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18億畝耕地紅線能不能碰的爭論一直存在。李克強總理曾經指出,未來幾十年中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在城鎮化。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鎮人口和城鎮空間范圍還會擴大,也會增加建設用地。因此,城鎮建設和城鎮規模擴大與保護18億畝的耕地的矛盾將日益凸顯。
而與之相對應的,一些經濟學家、地方官員、房地產開發商等都普遍主張放棄該紅線。地產商任志強就曾高調宣稱,“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中國房價高漲的罪魁禍首”。
糧食安全不必死守耕地紅線,自由市場才是最佳保障
經濟學家茅于軾一直反對18億畝耕地紅線的提法。茅于軾認為“一畝低產田能頂一畝高產田嗎?同樣是18億畝,換了內容,怎么能保證糧食安全?這項政策的唯一功能是給了管土地的政府部門一個審批權。從中可以貪污、索賄。其后果是土地的正常轉換用途受到極大阻礙。”
中國解決溫飽問題,是改變了集體公社、生產隊這些錯誤的政策,實行家庭承包制的結果,而不是保護耕地的結果,在計劃經濟年代,中國耕地并不少,人口也沒有現在多,但還是餓死人,所以,解決吃飯問題,不是靠耕地,而要靠正確的制度。
現在,中國農業人口下降,但糧食產量上升,根本原因不是保護了耕地,而是更多的資本進入了農業,是資本的力量所致,在資本的推動下,更先進的技術得到了使用,也出現了更好的農業生產組織。僅僅依靠耕地本身并不增加糧食,耕地要和資本、勞動力結合起來,才能增加糧食。
現在,更多的是資本決定“實際投入”耕種的土地數量,因此,人為地規定耕地總量毫無意義,糧食產量與實際使用的耕地有關,與耕地總量沒有關系,而實際使用的耕地又是資本(包括小農資本)說了算。按照保護耕地紅線的邏輯,那么是否要保護多少的資本呢?顯然,這種邏輯是荒謬的。保障糧食安全是陳舊的冷戰思維的產物,現在國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而不是解決溫飽,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開放的眼光,走市場經濟的道路。所以要取消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各種障礙,取消土地改變用途的強制性限制,讓市場發揮作用,不但能夠保證糧食安全,而且能夠大大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使市場均衡發展,人們的生活有均衡的享受,不會有奇高的房價,改變大家有錢買吃的穿的,沒有錢買房的扭曲生活。
18億畝耕地紅線不能廢
關于18億畝土地紅線能不能碰的爭論一直存在。反對廢除紅線的學者在擔心什么?葉檀是反對廢除耕地紅線的一個代表學者,她認為不能廢除耕地紅線原因有三:
第一,為確保糧食安全,中國必須保有相當數量和質量的耕地。我國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這不是個安全的數據,截至2010年底,我國耕地總數不足18.26億畝,已接近18億畝的紅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發達國家的1/4。未來隨著人口增加、城鎮化,耕地面積還會下降。嚴重的問題是,污染與化肥導致耕地質量下降,農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第二,我國糧食自給率降低。據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的研究,2012年的糧食進口數量創歷史新高。如果把大豆算在糧食里面,進口的糧食突破了7000萬噸。2011年進口大豆5838萬噸,和往年相差不大,主要引起關注的是谷物和谷物粉,進口接近1400萬噸。大米首次進口200多萬噸。我們國家整個稻谷的產量接近2億噸,進口大米和國產大米相比連2%都不到,比重很低,卻是個重要信號。
仰仗全球來供給中國糧食,意味著中國需要掌握兩大武器,一是掌握糧食金融主導權,使中國進口糧食沒有價格長期上漲甚至爆倉的隱患;二是遠洋運輸安全,有充足的倉儲設施以及便利的物流。
第三,中國城市根本不需要圈占那么多地。現在開發的土地使用效率極低。“十一五”以來,全國每年建設用地需求在1200萬畝以上,每年土地利用計劃下達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只有600萬畝左右,缺口達50%以上。
在總結了這些論點之后,葉檀認為:侵占良田是愚蠢的行為,既不是市場化、也不是保護農民利益,對于未來的國家安全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我國需要改革土地制度,但確保農業與農產品的安全是基礎,提高農田質量、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是重中之重。
(摘自《臺港澳報刊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