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文
當英國經濟實力被美國超越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10年時寫過這樣一段話:“現在英國雜志上的廣告給人們的感覺就是,一個典型的英國人,會在英格索爾鬧鐘的鬧鈴中醒來,用吉利的刀片刮胡子,用凡士林發型水打理頭發,穿上箭牌的襯衫,跑到樓下吃桂格燕麥片,再來上一杯麥斯威爾咖啡,然后搭乘西屋有軌電車到辦公室,坐奧迪斯電梯進到辦公室,陪伴他一整天工作的是Walden牌鋼筆和愛迪生電燈泡的燈光。”
在現今的中國,2013年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被認為是中國未來十年的重大政策紅利,該項戰略將著重解決在通路、通航的基礎上通商,從而輸出中國的過剩產能,輸入中國需要的資源。“一帶一路”所開拓的國家,多為盛產中國緊缺的各類礦產資源。據統計,2014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達到創紀錄的1100億美元,將首次超過境外到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近年來,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最不缺的就是錢,但是投了錢之后的過程卻又很曲折艱辛。誠然,中國企業走“一帶一路”是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但是,對于國內企業而言,是不是應該更高瞻遠矚一些,看到品牌的優勢。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中樹立品牌,不僅代表企業形象,而且會提高企業的生產力,讓企業生產的東西“更值錢”。當前的中國,正是逐步擺脫“襯衫換飛機”的模式,進入“高鐵換石油”的最佳時代。
國內企業如何獲得這種品牌?“一帶一路”給了這樣的機會和方向——從海外獲得。一是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已有品牌;二是投資項目的同時在海外市場打造自己的品牌。一個品牌的成功塑造,不僅可以提高企業實力,也可以提升中國國家整體形象。例如華為在歐洲、海信在美國,也是通過長時間跟當地政府溝通,在投資的同時努力融入當地社會,才豎立起了品牌,打造了良好的“中國形象”。
可以暢想,未來英國的雜志上,也可能出現這樣的文字:一個典型的英國人,早上起床打開海信的電視,出門上班把華為的手機裝入兜里,乘坐中國生產的高鐵到公司,打開聯想的筆記本電腦,從網絡上訂購了數輛晟通集團產的全鋁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