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璇|文
什么能讓中國從有色金屬大國向強國轉身?科技進步,必不可少。
翻開科技發展史,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到瓦特發明蒸汽機,從萊特兄弟的飛機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每次科技進步,都會帶來人類生產生活的全新變化。同樣,有色金屬行業的每一項科技進步,讓我國有色金屬產品從依賴進口的積貧積弱,一躍成為有色金屬產量、消費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們逐漸強大起來了!
2014年度國家科技獎勵獲獎項目中,有色金屬行業共計獲得七項國家大獎,形象地反映了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科技進步的嶄新面貌。
科技的先導意義,不在于一個企業效益的提升,也不在于一個行業的結構調整,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在世界范圍內我們取得了劃時代的突破,擺脫國外的技術門檻限制,擺脫經濟危機的持續困擾,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話語權。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無論對科技工作者獎勵有多重,我們都不應該有任何意見。國家科技獎勵作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具體體現,正逐漸形成品牌效應,成為科技工作者至高無上的榮譽。
只有夕陽技術,沒有夕陽產業。經濟進入新常態下,科技進步是行業強大的內生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第一戰斗力,是第一影響力。獲得國家獎勵的七項成果,就是這一觀點最鮮明的注腳。有色金屬工業成為我國獨立的工業產業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產量、質量、消費均實現了質的突破,一躍崛起為有色金屬的大國。但在這些實力上升的背后,仍然存在著“大而不強”的尷尬。究其根本,在于中國還不是一個科技強國,由于缺少核心技術和材料,我們在自動控制、生產工藝、關鍵設備等方面,仍然受制于跨國公司,與技術和裝備發達的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科技從來都不是無根之花。冰凍三尺并非一日之寒,累累的碩果是科技工作者數年如一日、辛苦鉆研、挑燈夜戰而得來的,是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大兵團”聯合作戰而得來的,不僅需要指揮官正確的戰略思維,還需要充足的后勤給養,還需要一線戰斗人員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
牛頓頭上的那個蘋果,或許給他帶來靈感。時至今日,科技攻關不僅需要靈感,還需要制度的保障,需要人財物的投入,需要全行業、全社會的支持,需要獎勵那些科技創新的斗士與功臣。
行成于思,毀于隨。我們不能跟在發達國家后面“吃別人嚼過的饃”,要獲取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走自主創新之路,切實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領域取得獨有的創新或發明。
行業要強大,必須搶占科技制高點,早走幾步,堅持著眼長遠,準確把握科技事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方向、戰略重點,突破體制束縛,破除思想禁錮,讓我國有色金屬工業變得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