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永紅,徐開壽,梁惠慈,潘麗雯,馬麗英,文蘊斯
2004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分娩性臂叢神經損傷的患兒104例,均符合臂叢神經損傷的診斷標準[1]。并經臨床康復評定及神經肌電圖檢查確診。其中男65例,女39例;年齡4d~18個月;上干型損傷51例,下干型損傷19例,全臂叢損傷34例。104例患兒均采用綜合康復治療:①電針:取患側肩髃、肩貞、肩臑、臂臑、天宗、曲池、手三里、小海、外關、天泉、列缺、合谷、陽池、后溪、八邪等穴,針刺得氣后,選取2~4對穴,連接G6805-1A型治療儀,疏密波,強度以患兒能耐受為度,20~40min,每日1次。②穴位電療:取患側頸5~8夾脊穴和極泉穴,穴位表面貼敷一次性使用心電電極接電針同一部治療儀,與電針同時通電,刺激強度以患兒能耐受為度。治療時間與電針同步。③功能訓練:按摩受損神經支配的肌肉,同時循序漸進,根據患兒承受能力進行患肢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及強制性誘導運動,20min,每日1次。④電療:采用KT-90A型神經肌肉電刺激儀,電極貼于受損癱瘓肌群,輸出強度以患兒能耐受為限,20min,每日1次。以上均為30次1個療程,療程間休2周。
治療4個療程后,痊愈37例:上肢及手指運動基本正常,肌力達4~5級,感覺正常,神經傳導功能基本恢復;顯效56例:上肢及手指運動功能大部分恢復,肌力提高2級以上,肌肉萎縮不明顯,神經傳導功能明顯恢復;好轉11例:肌力提高1級或以上,肌肉萎縮有所改善,上肢及手功能活動有所改善。神經功能部分改善。痊愈率35.6%,總有效率100.0%,其中中上干型痊愈24例,下干型痊愈8例,全臂叢型痊愈5例,上干型和下干型損傷患兒痊愈率明顯高于全臂叢型損傷患兒(47.1%、42.1%與14.7%,P<0.01),上干型損傷和下干型損傷痊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研究表明,電針可促進周圍神經再生,刺激受累肌肉出現節律性收縮,促進局部血液循環[2]。穴位電療是經絡皮部理論的靈活運用,電流通過皮膚傳導到穴位深部從而起調節作用。功能訓練使中樞神經系統保持興奮性和緊張性,同時也能改善周圍神經髓鞘代謝和血液循環,減少周圍組織水腫,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3]。電療可以防止癱瘓肌肉萎縮,通過電刺激增強肌肉收縮,促進神經再生,提高肌力,促進功能恢復[4-5]。本文結果表明,綜合康復治療嬰幼兒臂叢神經損傷療效確切,上干型和下干型療效優于全臂叢型,全臂叢型預后較差。
[1] 顏華,劉志雄,段華林,等.針刺為主綜合治療嬰幼兒分娩性臂叢神經損傷43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07,13(11):49-52.
[2] 李慶雯,石由寅夫,郭義,等.不同頻率電針對大鼠坐骨神經損傷后神經組織形態學與骨骼肌肌電圖對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5,25(3):217-220.
[3] 胡繼紅.分娩性臂叢神經損傷54例綜合康復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實踐,2006,7(7):633-635.
[4] 王迎紅,徐建華.分娩性臂叢神經損傷的中西醫治療[J].中原醫刊,2006,33(18):71-72.
[5] 呂雁,金國棟.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的臨床分析[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6,4(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