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的郭道暉被人尊為“法治三老”之一,他經歷過“54憲法”、“75憲法”、“78憲法”、“82憲法”下的中國,還親自參與過“82憲法”的起草工作。
1979年,就在全面修改憲法前一年,時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副秘書長王漢斌調郭道暉進入全國人大工作。彼時,郭道暉的冤案剛剛平反不久。1957年“反右”運動中,時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兼宣傳部長和校報總編輯的郭道暉由于堅持抵制“陽謀”、反對“反右”,被打入另冊,這場冤案一直延續到1979年。
此前,作為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兼宣傳部長的郭道暉,曾主持清華大學對“54憲法”修訂意見的征集工作。他回憶說,當時新中國剛成立,大家對憲法的熱情很高,對憲法里的很多條款都很贊同。
30多年后,回頭去看“82憲法”,郭道暉認為有兩個亮點,一個是在文本上解決黨和國家地位問題。“75憲法”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在“82憲法”的起草中,大家比較一致地同意,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這樣的定語刪掉。
但郭道暉更樂于講述的是另一個概念:公民權利。“75憲法”將公民義務寫在公民權利之前,將公民權利縮減為3項,“82憲法”不僅將權利放在前面,還將公民權利和義務放在國家權力之前,潛臺詞是公民高于國家。在公民權利問題上,讓郭道暉印象深刻的是公民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這一條,“這是針對‘文革提出的”。經歷過“文革”的他對人身權利的侵犯有切身體會。郭道暉說,當年參與修憲的人也大多對此有真切體會,包括主持修憲工作的彭真都是此前的“走資派”。
郭道暉說,在“54憲法”中,這項權利并未被提到,因為大家當時都沒有意識到人格尊嚴、人身權利這些應該是自己的權利。“經歷過‘文革的人,對沒有法治、沒有民主、沒有人權的情況都有切膚之痛,所以在修法時強調法治、民主和公民權利”。 (摘自《北京青年報》鄒春霞/文)